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專訪陳望道之孫陳曉帆:“爺爺是‘火炬’,我要做‘燭光’”

範宇斌 發布時間:2023-07-18 08:5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專(zhuan) 訪陳望道之孫陳曉帆:“爺爺是‘火炬’,我要做‘燭光’”

  陳曉帆接受中新網記者專(zhuan) 訪。 陳聰瑤 攝

  中新網上海7月17日電(記者 範宇斌)“陳望道是我爺爺,他逝世那天正好是我4歲生日,我當時太小,不明白為(wei) 什麽(me) 有那麽(me) 多人為(wei) 他送行,長大以後才知道他是一個(ge) 堅守信仰的人,一個(ge) 讓夢想發聲把世界叫醒的人。他深耕理想,用自己脊梁骨當火把去照亮夜空,中國第一本翻譯出版的《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見證了他卓爾不凡的人生。”2023年上海統戰文化周16日在上海開幕,民盟盟員、陳望道之孫、上海曉衍規劃建築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陳曉帆接受中新網記者專(zhuan) 訪時說。

  幾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從(cong) 事設計工作的陳曉帆得以“重新認識”爺爺陳望道,也正是這次“再了解”的機會(hui) ,讓陳曉帆跟隨著爺爺的腳步,在2018年加入了民盟。

  “那次回老家浙江義(yi) 烏(wu) ,當地領導問我能否參與(yu) 分水塘村陳望道故居的整體(ti) 修繕及規劃設計。”陳曉帆答應了下來。為(wei) 此,他查曆史、翻資料,在短短時間內(nei) 走遍一個(ge) 大山深處的小村莊。“那時候,我才真正了解了爺爺如何從(cong) 分水塘走出來,走出義(yi) 烏(wu) ,走到上海,一步步為(wei) 信仰奉獻自己的一生。”

陳望道與(yu) 幼年的陳曉帆(左)、陳曉帆的哥哥一起合影。 陳曉帆供圖

  陳望道與(yu) 幼年的陳曉帆(左)、陳曉帆的哥哥一起合影。 陳曉帆供圖

  陳望道是思想家、社會(hui) 活動家、教育家、語言學家,在很多領域都有著很高的造詣。而最值得人稱道的是,1920年初春,在浙江義(yi) 烏(wu) 分水塘村的一間柴屋裏、一盞煤油燈下,時年29歲的陳望道“以墨為(wei) 糖”,夜以繼日地翻譯《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1920年5月,陳望道帶著譯稿來到上海,經過李漢俊、陳獨秀的校對,最後由陳望道改定。1920年8月,《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中文全譯本正式出版。

  談及“真理的味道非常甜”,陳曉帆告訴中新網記者,這個(ge) 故事是當時翻譯《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時候的一個(ge) 小插曲,“這個(ge) 甜其實更多的是心理上一種信仰追求。我想爺爺可能知道做這件事情之後會(hui) 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很大的轉變和希望,所以他是‘苦亦作甜’。”

  “爺爺工作時總是很嚴(yan) 肅,以至於(yu) 不苟言笑。”在陳曉帆片段的記憶中,陳望道是一個(ge) 很嚴(yan) 謹的人,“他對自己的工作要求嚴(yan) 格,對事業(ye) 充滿認同感,對信仰執著追求”。

  陳望道的嚴(yan) 以律己給陳曉帆留下深刻印象。“有一次,我哥哥發燒很厲害,想搭乘我爺爺的順路車去醫院,但我爺爺當時不同意,他認為(wei) 這是私事,不能夠用公家的車子辦自己的事情,他就讓我媽媽帶著我哥哥坐公交車去看病。”

陳望道與(yu) 幼年的陳曉帆。 陳曉帆供圖

  陳望道與(yu) 幼年的陳曉帆。 陳曉帆供圖

  眾(zhong) 所周知,陳望道是《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首個(ge) 中文全譯本翻譯者。陳曉帆提到,其實他不僅(jin) 是個(ge) 譯者,更是個(ge) 學者。他從(cong) 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達六十年,涉獵了社會(hui) 科學的廣泛領域,在哲學、法學、政治學、社會(hui) 學、倫(lun) 理學、新聞學、美學等方麵多有著作。另外,他還是中文拚音化的倡導者和實現者,他的巨著《修辭學發凡》是中國現代修辭學的奠基之作。他希望從(cong) 語言表達上改變當時國民的認知體(ti) 係,積極推動新文化運動,以更容易傳(chuan) 播的方式讓知識和文字走入尋常百姓中去,包括他翻譯《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也是用一種偏向於(yu) 白話文、很容易理解的方式。

  “翻譯《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隻是他追求信仰的第一步,他的目的是讓中國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他一生為(wei) 國家和人民的奉獻其實遠不止如此。”在陳曉帆心中,“爺爺做了很多事,壓根沒有考慮過個(ge) 人得失。”

  “爺爺不僅(jin) 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重要的發起人之一,他還是一個(ge) 教育家,他生命中更多的一段時間是在教育領域。”陳曉帆說,陳望道任教複旦大學,建立複旦新聞館,提倡“說真話”,此後擔任複旦大學校長長達25年,為(wei) 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陳曉帆的心目中,爺爺一直是他的榜樣。“如果把爺爺看作那個(ge) 時代的一個(ge) ‘火炬’,那我想努力做個(ge) ‘燭光’,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影響周圍的人,將自己的一些想法、對事物的認知分享給周圍的人,傳(chuan) 播一些我認為(wei) 正能量的想法。”陳曉帆說,作為(wei) 民盟盟員,他將更好地參與(yu) 盟內(nei) 活動,參政議政,提出更好的社情民意和提案。

陳曉帆與(yu) 顏福慶之孫顏誌淵、陶行知曾孫陶侃、榮毅仁侄女榮智豐(feng) 深情朗誦《與(yu) 統戰先輩的時空對話》。 張昊 攝

  陳曉帆與(yu) 顏福慶之孫顏誌淵、陶行知曾孫陶侃、榮毅仁侄女榮智豐(feng) 深情朗誦《與(yu) 統戰先輩的時空對話》。 張昊 攝

  上海統戰文化周開幕活動中,陳曉帆與(yu) 顏福慶之孫顏誌淵、陶行知曾孫陶侃、榮毅仁侄女榮智豐(feng) 深情朗誦《與(yu) 統戰先輩的時空對話》。在他看來,“我們(men) 與(yu) 先輩‘時空對話’,這是一種精神的傳(chuan) 承,也是一種文化的傳(chuan) 承,希望統一戰線思想能夠更好地在新時代推廣和延伸。”

  “統一戰線的建立是基於(yu) 特殊情況,需要團結所有的力量來共同拯救民族於(yu) 危難之際。”陳曉帆說,一百多年來,國家越來越強大,就需要另一個(ge) 層麵上的大團結,凝聚人心。“如今,我們(men) 更要在思想上大團結,還包括不斷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加強海內(nei) 外中華兒(er) 女大團結,形成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強大合力。”(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