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調查局】 編者按: 這裏是民生調查局,見人所未見,調查民生之變。關(guan) 注你想關(guan) 注的、你沒關(guan) 注的,調查你想看的、未看到的。
中新網7月17日電(中新財經記者 謝藝觀)暑假來臨(lin) ,又到了學生配鏡的高峰期。不過近年來,動輒數千元的配鏡花銷讓家長們(men) 把近視和牙齒正畸、打生長激素一同列入了養(yang) 娃“敗家三件套”。
在眼鏡界曾流傳(chuan) 著這樣一句話:“20元的鏡架,200元賣給你是講人情,300元賣給你是講交情,400元賣給你是講行情。”雖是吐槽之語,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眼鏡市場的“水有多深”。一副動輒上千的眼鏡,成本究竟是多少?誰在賺取“暴利”?
幾百元的鏡框,批發價(jia) 隻需50元?
“鏡架當時選的是店裏最貴的純鈦鏡架,標價(jia) 六百多元,鏡片選的是1.74折射率的,標價(jia) 兩(liang) 千多元,最後店家打了個(ge) 六五折,總共花費兩(liang) 千元。”
在北京市西城區工作的小倪一直被高額的配鏡費用困擾,由於(yu) 近視度數較高,她每次都選擇1.74折射率的鏡片,一次配鏡費至少在一兩(liang) 千元,按照三年換一副算,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動輒四位數的花銷也讓她覺得自己可能是被“坑”了。
“下次要去潘家園配眼鏡了,起碼比路邊的眼鏡店要便宜。”小倪表示。她口中的“潘家園”,是指潘家園地鐵站附近的北京眼鏡城,聚集了一大批眼鏡賣家。資料顯示,這裏曾是中國最早的眼鏡專(zhuan) 業(ye) 批發市場。
圖為(wei) 北京眼鏡城。 中新網記者 謝藝觀 攝
在北京眼鏡城的外麵,記者遇到了正發放小卡片的呂強(化名),他向記者熱情地介紹起了配眼鏡的價(jia) 格。
當記者提到“在其他眼鏡店,一個(ge) 鈦合金的鏡架要價(jia) 三四百元”時,他連說,買(mai) 貴了,“我們(men) 是做批發的,在我們(men) 店裏,鈦合金的眼鏡架隻需要50元,純鈦的眼鏡架,貴的才128元。”
在北京眼鏡城走訪多家店鋪後,記者發現,如果不追求品牌,一百多元可以買(mai) 到純鈦眼鏡架,但若涉及品牌,價(jia) 格會(hui) “水漲船高”。
王蘭(lan) (化名)就在北京眼鏡城經營一家店鋪。她告訴記者,“店裏150元的純鈦鏡架,配鏡片的話能便宜到120元,但如果是品牌,比如川久保玲,需要280元。”
她還補充道,“大品牌會(hui) 存在品牌溢價(jia) ,進貨價(jia) 本就偏貴。如果追求性價(jia) 比,普通的純鈦鏡架就可以。”
百元鏡片和千元鏡片無差別?
普通眼鏡門店內(nei) 動輒幾百元的鏡架,在北京眼鏡城能便宜上百元,這也讓不少人感歎,“千萬(wan) 不要隨便進一家眼鏡店,要不配完就後悔。”
讓人們(men) 感受到高溢價(jia) 的,還有五花八門的鏡片。一位消費者告訴記者,“相比用材質區分的鏡架,鏡片的‘水更深’。”
一般來說,眼鏡店會(hui) 用1.56、1.60、1.67、1.74等不同的折射率來劃分價(jia) 位。度數越高,適合的折射率越高,價(jia) 格亦會(hui) 攀升。另外,不同品牌、同一品牌的不同係列,售價(jia) 也會(hui) 有所不同。其中,進口鏡片中比較知名的有蔡司、依視路等,國產(chan) 鏡片的代表則為(wei) 明月、萬(wan) 新等。
圖為(wei) 琳琅滿目的眼鏡。 中新網記者 謝藝觀 攝
在呂強工作的眼鏡店,一疊疊手冊(ce) 裏標記著品牌各個(ge) 係列的價(jia) 格。他拿起蔡司的價(jia) 格手冊(ce) ,向記者介紹起了智銳係列。記者注意到,1.6的智銳青春亞(ya) 洲版數碼型鏡片(DP),建議零售價(jia) 為(wei) 2980元。“在我們(men) 這,可以打三折。”呂強講道,算下來價(jia) 格不到1千元。
為(wei) 抑製孩子近視的發展,在西城區工作的張成曾聽從(cong) 醫生的建議,為(wei) 孩子配了依視路的星趣控鏡片。“當時醫院報價(jia) 近4千元,後來去了磁器口的一家眼鏡店鋪,最終花了1600元。”
談及星趣控,呂強的老板打開了話匣子,“整個(ge) 眼鏡城沒有低於(yu) 1550元的,我們(men) 這可以給到1460元。”
整體(ti) 來看,相較其他區域的眼鏡門店,北京眼鏡城的價(jia) 格明顯偏低。同樣的配置,價(jia) 格甚至能減少一半以上。而在北京眼鏡城內(nei) ,由於(yu) 各家給的折扣不同,價(jia) 格也能相差幾十元乃至上百元。
另外,從(cong) 消費者反饋看,不隻是北京,各地的眼鏡店價(jia) 格普遍相差較大。為(wei) 了避免被坑,很多人甚至會(hui) 在網上先問價(jia) ,先聽取經驗人士的意見。
“暴利”被誰賺取了?
麵對隨意談定的價(jia) 格,很多人疑惑,手裏這副花了上千元的眼鏡,成本到底有多少?有多少錢是被商家賺去了?
當記者詢問眼鏡的進貨價(jia) 時,呂強稱,“50元的鈦合金鏡架,進貨價(jia) 是40元。”但對於(yu) 鏡片的進貨價(jia) 格,他隻表示,進貨價(jia) 越高,賣得越貴。
圖為(wei) 北京眼鏡城內(nei) 部。 中新網記者 謝藝觀 攝
明月眼鏡作為(wei) “中國鏡片第一股”,曾在招股書(shu) 中披露,2020年,每片鏡片的成本為(wei) 6.77元,每副成鏡的成本為(wei) 60.33元。小小的鏡片也帶來了高額利潤,2022年,明月眼鏡鏡片業(ye) 務的毛利率達60.04%。
博士眼鏡是國內(nei) 專(zhuan) 業(ye) 從(cong) 事眼鏡零售的連鎖龍頭企業(ye) ,同樣有著令人豔羨的毛利率。其曾披露過2016年的價(jia) 格數據,當時鏡架的采購單價(jia) 為(wei) 89.06元,而同期的銷售價(jia) 格達506.88元;每片鏡片的采購單價(jia) 僅(jin) 28.82元,同期售價(jia) 則是281.75元,售價(jia) 是成本的近10倍。
看到這組數據,你腦海中可能會(hui) 浮現出“暴利”的字眼。但如果再看博士眼鏡的淨利潤,就會(hui) 發現,相比上遊供應商,眼鏡零售商的日子並不是那麽(me) 好過。
財報顯示,博士眼鏡的銷售費用居高不下。其中,工資、社保和房租、物業(ye) 、水電費占據大頭。
這也是很多眼鏡店麵臨(lin) 的壓力。每個(ge) 店麵都需要配備銷售人員和驗光師,為(wei) 了提高購買(mai) 頻率,還需要選址在相對繁華地段,房租自然較高。
呂強的同事也告訴記者,“我們(men) 賣得便宜,是因為(wei) 走批發渠道。普通眼鏡門店一天可能就隻配三五副眼鏡,如果不賣得貴些,就無法支撐下去。”
一係列成本下,也導致眼鏡門店為(wei) 維持運營、保證利潤,在鏡架和鏡片上定價(jia) 較高,最後的結果就是由消費者買(mai) 單。
如何撕掉眼鏡行業(ye) “暴利”標簽?
麵對眼鏡門店肆意定價(jia) ,在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看來,消費者想要避免被“坑”,首先要選擇正規的眼鏡店進行配鏡,並且要查看該店的資質證書(shu) 和信譽度等相關(guan) 信息。
“其次,在選擇鏡片時,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品牌和質量等級,不要盲目追求高價(jia) 或進口產(chan) 品。”江瀚提到,“最後,在購買(mai) 之前,可以事先了解一下市場價(jia) 格和相關(guan) 配鏡知識,以便更好地判斷商家的價(jia) 格是否合理。”
但僅(jin) 靠消費者自己注意識別、防範明顯不夠。如何使眼鏡價(jia) 格相對規範化和透明化,撕掉外人眼中的“暴利”標簽,在江瀚看來,還可以通過加強監管、規範市場秩序等措施來解決(jue) 。
此前,針對眼鏡行業(ye) 的“暴利”,曾有業(ye) 內(nei) 人士直言,一方麵是因為(wei) 行業(ye) 巨頭擁有很高定價(jia) 權,另一方麵則是產(chan) 業(ye) 鏈過長帶來的低效。
而麵對各個(ge) 環節層層加價(jia) 、銷售成本居高不下,在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打破巨頭對供應鏈的把持、縮短交易環節、為(wei) 消費者提供性價(jia) 比高的產(chan) 品或才是國內(nei) 眼鏡行業(ye) 發展的未來。(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