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尋味中華|飲食】福州魚丸:像媽媽一樣的“古早味”

葉秋雲 發布時間:2023-07-21 08:2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福州7月20日電 題:福州魚丸:像媽媽一樣的“古早味”

  作者 葉秋雲(yun)

  自福州魚丸在美國紐約、費城的兩(liang) 個(ge) 展示館開館以來,許多旅美鄉(xiang) 親(qin) 、外國友人前往參觀。福州市連江縣僑(qiao) 聯主席詹立坤近日告訴中新社記者,紐約和費城的展示館經常開展試吃活動,不僅(jin) 促進了福州魚丸文化的傳(chuan) 播,也帶動了福州魚丸在美國的銷售。

  “這一粒小小的魚丸,得到不少外國友人的肯定。”詹立坤透露,比如海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國的魚丸年銷售額超1.2億(yi) 元(人民幣,下同),福州旭煌食品有限公司在美國的魚丸年銷售額也達8000多萬(wan) 元。

  福州是“中國魚丸之都”。不管是“魚丸肉燕,百吃不厭”的民謠,還是“無魚丸不成席”“沒吃過魚丸就不算來過福州”的說法,都足見福州人對魚丸的喜愛。

  汪曾祺在《一食一味》中曾寫(xie) 道:“福建人食不厭精,福州尤甚。魚丸、肉丸、牛肉丸皆如小桂圓大,不是用刀斬剁,而是用棒捶之如泥製成的。入口不覺有纖維,極細,而有彈性。”於(yu) 福州人而言,魚丸象征團團圓圓,寄托著福州人美好的祈願和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可謂“福味滿滿、魚味無窮”。

  有著近百年曆史的“中華老字號”永和魚丸店,藏身於(yu) 福州三坊七巷古街區內(nei) 的南後街上,是福州現存最老的魚丸品牌。永和魚丸製作技藝也已被列為(wei) 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永和魚丸製作技藝第四代傳(chuan) 承人劉景舒告訴記者,20世紀20年代,其祖父劉二弟(又名劉必鬆)跨越海峽到台灣,在永和市一家小食店落腳,以嫻熟的打魚丸技藝打工。回到福州後,劉二弟開起魚丸店,並冠以“永和”招牌,以讓後人記住他在台灣永和市的艱辛打拚。

  “永和魚丸”由此始創,“有魚香而不見魚腥”,備受食客喜愛。2021年8月12日,台灣資深媒體(ti) 人黃智賢品嚐永和魚丸後讚不絕口,“永和魚丸,傳(chuan) 世萬(wan) 代,給兩(liang) 岸中國人口遺留香”,並多次在網上“回購”新鮮的永和魚丸。

  製作福州魚丸,要精選肉質厚實細嫩、潔白刺少的海魚或淡水魚,多用鰻魚、馬鮫魚、小鯊魚。先剔骨剁茸,把魚肉剁成潔白晶亮的魚茸,加甘薯(地瓜)粉攪拌均勻,再包以豬肉等餡料,製成丸子。這個(ge) 複雜的傳(chuan) 統魚丸手工製作過程被稱為(wei) “打魚丸”,“Q彈”食感由此而來。

  “打魚丸講究手法和刀工,輕重緩急都是講究,直接影響魚丸的口感,體(ti) 現魚丸師傅的功夫高低,有學問。”劉景舒說,魚丸下入湯中煮沸撈出,根據個(ge) 人喜好加之蔥花等小料,鮮香味美;煮好的魚丸,色澤潔白晶亮,食之滑潤清脆,湯汁葷香不膩。

  “手工魚丸更加‘Q彈’,像乒乓球似的,魚香味結合中間爆漿的滋味,回味無窮。”在福州連江黃岐魚丸製作技藝傳(chuan) 承人林禹看來,福州魚丸的“古早味”就像媽媽的味道,背後的手工技藝需要傳(chuan) 承下去。

  對於(yu) 老福州人來說,魚丸是兒(er) 時的美好記憶。福州塔巷的永和魚丸曆史博物館和連江的福州魚丸博物館,都記錄著福州魚丸的“前世今生”。雖然昔日肩挑魚丸擔沿街過巷、用湯匙敲碗叫賣的場景已不複見,但永和魚丸、大福星魚丸等一批老店依然在福州蓬勃發展。

  來自福州市海洋與(yu) 漁業(ye) 局的統計數據顯示,福州魚丸年銷售30億(yi) 粒,約占中國50%市場份額,相當於(yu) 全國每兩(liang) 粒魚丸就有一粒來自福州,並遠銷2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福建、廣東(dong) 的千餘(yu) 家肯德基餐廳也在銷售福州魚丸。

  對於(yu) 300多萬(wan) 祖籍福州的海外華僑(qiao) 華人來說,福州魚丸是他們(men) 的思鄉(xiang) 菜。劉景舒說,不少海外僑(qiao) 胞返鄉(xiang) 都必吃一碗魚丸解解饞。他期盼未來能像先輩那樣跨海到台灣,開一家魚丸店,讓海峽東(dong) 岸的鄉(xiang) 親(qin) 同享正宗的福州魚丸。(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