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台灣老船長周香春:情牽海峽兩岸的“擺渡人”

傅飛揚 鍾昕欣 發布時間:2023-07-21 08:2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台州7月19日電 題:台灣老船長周香春:情牽海峽兩(liang) 岸的“擺渡人”

  作者 傅飛揚 鍾昕欣

  “我不知道自己還能回家鄉(xiang) 幾次,但可以肯定的是,隻要我走得動,每年都要帶孩子們(men) 回來看看,這裏是我們(men) 的根。”說著一口地道的溫嶺話,今年86歲的台灣老船長周香春受訪時表示。

  7月中旬,闊別4年,他帶著一家四代13人,再一次踏上了家鄉(xiang) 浙江台州溫嶺的土地。

  周香春的人生軌跡,與(yu) 台灣詩人餘(yu) 光中的詩歌《鄉(xiang) 愁》多有印證。70年前,他和家人從(cong) 大陳島前往台灣。18歲開始,周香春就在船上工作,半生在大海裏追風逐浪。

  70年彈指一揮,他與(yu) 家鄉(xiang) 的情緣未曾斷絕。“鄉(xiang) 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而周香春,成了往返海峽兩(liang) 岸的“擺渡人”。

  時間撥回1980年,因為(wei) 一次避風,他將船隻靠泊在溫嶺鬆門礁山(漁)港,離開多年後首次回到故鄉(xiang) ,並和溫嶺台胞站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90年,了解到鬆門鎮盼盼幼兒(er) 園缺少教學用具,周香春向該幼兒(er) 園贈送了一批電子琴、電動小飛機等,還為(wei) 溫嶺紅十字會(hui) 鬆門急救站(現溫嶺市紅十字會(hui) 海上醫療救援隊)捐款1000美元。隨後幾年,他每次將船靠岸,都會(hui) 在鬆門鎮各個(ge) 學校走動,為(wei) 孩子們(men) 送去玩具和教學用具。

  大海無言,卻一次次記錄了兩(liang) 岸同胞的情誼。

  1993年8月6日,浙嶺漁63399號船在舟山沈家門以東(dong) 海區作業(ye) 時,被洶湧的浪濤撞開裂口。周香春見狀,迅速組織“金協潮號”的船員們(men) 奮力搶救大陸漁民。

  當日,來自鬆門鎮的林寶法等6位漁民脫險,他們(men) 的子女得知周香春是家中長輩的救命恩人後,便把他看作海峽對岸的“親(qin) 人”,至今仍保持聯係。

  “最多的時候,我一年中有十多次將船停泊在鬆門。”周香春回憶說,溫嶺台胞站在船隻保養(yang) 維修、醫療服務、文體(ti) 生活等方麵給他們(men) 提供了許多便利和幫助,還專(zhuan) 門設立“台胞之家”,讓他們(men) 每次回鄉(xiang) 都有安身之處。

  往返於(yu) 台灣和溫嶺,周香春當起了海峽兩(liang) 岸親(qin) 人的聯絡員。他常常幫助兩(liang) 岸親(qin) 人捎帶信件、生活用品、地方特產(chan) 等。久而久之,周邊民眾(zhong) 都會(hui) 拜托他幫忙打聽、尋找那些前往台灣但尚未取得聯係的親(qin) 人。

  退休後,周香春離開了漂泊多年的海、相伴多年的船,但兩(liang) 岸“擺渡人”的身份,他一直割舍不下。

  “我每次回到台灣,都會(hui) 向親(qin) 朋好友介紹、展示溫嶺的發展前景和良好的營商環境,鼓勵他們(men) 組團來大陸參觀考察、創業(ye) 就業(ye) 。”周香春說,他會(hui) 積極對接在台灣的人脈資源,繼續為(wei) 台州、台灣兩(liang) 地交流交往牽線搭橋。

  周香春的小女兒(er) 周詩錦說,從(cong) 小爸爸就教他們(men) 講溫嶺方言,在台灣家裏也經常吃食餅筒、炒糕、炒豆麵等家鄉(xiang) 特色小吃,“我的孩子在台灣讀研究生,希望他畢業(ye) 後能到大陸就業(ye) 。”

  眼下,周香春還有一個(ge) 心願——有生之年在大陳老家修建好祖宅。“這樣有機會(hui) 能回來住住,也為(wei) 子孫後代留住根。希望他們(men) 永遠記住自己是從(cong) 哪裏來的,那我就沒有遺憾了。”他說。(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