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東西問·書 | 葉舒憲:《山海經》裏的玉石真的存在嗎?

葉舒憲 發布時間:2023-07-24 08:4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22日電 題:《山海經》裏的玉石真的存在嗎?

  作者 葉舒憲

  

  中國的上古曆史和地理是怎樣的?

  答案或許藏在《禹貢》和《山海經》裏,但兩(liang) 者的性質卻“南轅北轍”,前者被看成真實的曆史著述,後者則被歸入小說文學一類。

  但這兩(liang) 部書(shu) 有一個(ge) 明顯的共同處:都要在地理空間的陳述之後,特意說明玉石的出產(chan) 情況,尤其是要點明玉石的種類特色,甚至大加讚賞。這又意味著什麽(me) ?

  本人在《玉石之路踏查三續記》對該問題進行了探析。該書(shu) 通過係列式的長期實地探查和新發現的文化材料,試圖求解《山海經》《禹貢》相關(guan) 玉石記錄的秘密,印證“玉文化先統一中國”的重大理論命題。

  上古的曆史和文學為(wei) 什麽(me) 都要強調玉石相關(guan) 知識?講到昆侖(lun) 山瑤池西王母,必然有美玉的聯想,講到昆侖(lun) 東(dong) 側(ce) 的峚山黃帝食玉和播種玉,也自然有神秘的美玉聯想,這究竟出於(yu) 何種原因?

  文學人類學一派在2010年以來倡導的“文化大傳(chuan) 統”理論,植根於(yu) 中國考古學近百年的大發現和新知識,為(wei) 此類前人沒有提出過的問題給出了很好的發問和答疑的思考線索:早在甲骨文漢字產(chan) 生以前,東(dong) 亞(ya) 的史前先民就發展出一整套有關(guan) 玉石神話的信仰體(ti) 係,並在這個(ge) 觀念體(ti) 係支配下逐步演變出玉禮器的生產(chan) 和使用禮俗。

  玉文化和玉禮器在今日國境範圍以內(nei) 的出現時間,距今約10000年。在發展了5000多年之後,即在距今4000年前後,玉文化已經覆蓋大部分東(dong) 亞(ya) 地區的版圖。據此,我提出“玉文化先統一中國”的命題。

  盡管《山海經》對瑾瑜之玉的頌讚之詞已經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可幾千年來的中國知識界,居然沒有什麽(me) 好奇之人站出來,到《禹貢》和《山海經》所述的地方,去做一番實地驗證式的調查采樣和研究,以至於(yu) 其中所述內(nei) 容的虛實真偽(wei) ,一直沒有判斷的確切依據。

  一個(ge) 事實是,先秦時代的華夏人很少有穿越甘肅省向西部進發的記錄。有關(guan) 敦煌一帶的知識,基本上屬於(yu) 張騫通西域和漢武帝設立河西四郡以後才得以出現在國家官方記錄中。上古時代中原人有關(guan) 河西的認知,可謂一鱗半爪或鳳毛麟角,而且無從(cong) 對證。

  以上的知識欠缺情況,正可看作我們(men) 在2016年夏至2017年秋舉(ju) 行的第十至第十三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的求證重點。

  功夫不負有心人,玉帛之路文化考察自2013年啟動以來,連續5年的辛苦跋涉之旅,積累下難得的探索經驗、人文地理線索和相關(guan) 的玉石玉器標本資料。

  《玉石之路踏查三續記》是《玉石之路踏查記》的三續記,記錄了2015—2017三年間文學人類學研究會(hui) 組織的第十次至第十三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的過程和學術發現。四次考察分別聚焦黃河中遊地區的渭河道、隴東(dong) 陝北道,河西走廊的玉門道、敦煌道,行程萬(wan) 裏,成果豐(feng) 碩。

  該書(shu) 用係列式的長期實地探查和新發現的文化材料,結合中國比較文學學會(hui) 文學人類學研究分會(hui) 所倡導的“文化大傳(chuan) 統”理論和四重證據法,梳理西部玉資源礦區及西玉東(dong) 輸的曆史脈絡,嚐試找出前無古人的物證和無文字時代的文化線索,解答《山海經》《禹貢》相關(guan) 玉石記錄的秘密,印證“玉文化先統一中國”的重大理論命題。(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