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zhuan) 業(ye) 學術期刊《自然-生態與(yu) 演化》最新發表一篇生態學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發現海麵下超過4千米的一個(ge) 特殊過渡區,這個(ge) 過渡區將深海生物體(ti) 按照不同體(ti) 型隔開。帶殼動物被發現大量生活在這個(ge) 過渡帶上方,而軟體(ti) 動物則主要占據了深淵深處。
該論文介紹,深海的深淵區域是地球上麵積最大的棲息地,占到了地球表麵積的60%以上,但也是人類探索最少的區域。這個(ge) 區域位於(yu) 海麵下3千米-6千米,陽光無法穿透,溫度在0.5-3°C之間,生物體(ti) 必須調整適應這裏的極端壓強。雖然之前認為(wei) 深海的物種數量比淺層生態係統的少,但一直不清楚深淵區域內(nei) 的生物多樣性有哪些變化。
論文通訊作者、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Erik Simon-Lledó和合作者一起,分析了生活在海底附近的逾5萬(wan) 種大型動物(大小超過10mm的動物)的出現數據,這些數據整理自在太平洋克拉裏昂-克利珀頓區(Clarion–Clipperton Zone)的12次深海科考中拍攝的照片。他們(men) 發現了兩(liang) 個(ge) 截然不同的深海動物區:深度3.8-4.3千米的淺層深淵群落,這個(ge) 群落主要被軟體(ti) 珊瑚、海蛇尾(海星的一種近親(qin) )以及帶殼軟體(ti) 動物占據;深度4.8-5.3千米的深層深淵群落,這個(ge) 群落主要被海葵、玻璃海綿和海參占據。這兩(liang) 個(ge) 區域的中間過渡帶由兩(liang) 個(ge) 群落的混合生物組成。生物多樣性在這些過渡帶保持不變,而不是一般認為(wei) 的生物多樣性會(hui) 隨深度增加而減少。
論文作者認為(wei) ,海洋深淵的這種明顯分帶可能是由碳酸鹽補償(chang) 深度引起的:海水中碳酸鈣達到不飽和的臨(lin) 界點,以及動物外殼的形成開始變為(wei) 不利的條件。
他們(men) 總結指出,氣候變化和海洋酸化或改變這種分帶,而這連同深海開采的影響會(hui) 使其成為(wei) 一個(ge) 脆弱的生態係統。(完)
2015年東(dong) 北太平洋深海考察中由自動海洋機器人拍下的一種蝦(圖片來自英國南安普頓國家海洋研究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