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24日電 題:大陸高校師生回顧台灣之行:一次美好、坦誠的雙向奔赴
作者 朱賀
“在台灣的這段日子,我感受到兩(liang) 岸青年的心是連在一起的。大家通過交流加深了解、增進友誼、拉近距離,真正做到了交往交心交融。這是一次特別坦誠、美好的雙向奔赴。”24日,複旦大學學生虎雪在北京回顧剛結束的台灣之行時說。
應馬英九基金會(hui) 邀請,包括虎雪在內(nei) 的37位大陸五所高校師生於(yu) 7月15日至23日到台灣參訪,這是大陸高校三年多來首次組團赴台交流。師生團24日接受中新社等媒體(ti) 采訪,分享訪台收獲,回憶暖心細節。
重逢老友:一場美好的雙向奔赴
虎雪將此行形容為(wei) “一次心靈相通的青春約會(hui) ”。
今年三月底四月初,馬英九先生來大陸祭祖參訪,帶領台灣青年與(yu) 大陸高校學生展開交流,並向大陸師生發出回訪邀約。在馬英九基金會(hui) 籌劃下,訪台之旅就此成行。
今春相遇時,兩(liang) 岸學子締結了友誼;數月後台灣再會(hui) ,讓這份跨越海峽的情誼得以延續,學子們(men) 皆有老友重逢之感。
“一來一往的交流,增進了兩(liang) 岸青年的友誼。”複旦大學學生楊範介紹說,該校此次赴台師生均接待過馬英九先生一行。
來自武漢大學的張雨萌曾在該校座談會(hui) 上,為(wei) 隨馬英九先生到訪的台灣夥(huo) 伴答疑解惑。此行兩(liang) 人在馬英九基金會(hui) 的交流中重逢,皆感到欣喜。
參訪長風基金會(hui) 和台灣大學時,虎雪也遇到了老朋友詹宇翔。二人交談發現,詹宇翔曾就讀於(yu) 台灣的複旦中學。同樣來自“複旦”的學子們(men) 便唱起該校校歌,“旋律一響起,大家都很激動”。
麵對麵互動:坦誠交流中感受共鳴
走訪台灣高校和智庫時,兩(liang) 岸學子或以座談形式麵對麵互動,或圍繞文體(ti) 切磋交流。回憶相處細節,大陸學生都用“親(qin) 切”“坦誠”“共鳴”來形容。
“交談時,我們(men) 圍繞專(zhuan) 業(ye) 學習(xi) 、就業(ye) 情況、婚戀觀念等各領域話題展開討論,在想法和觀點碰撞間增進了對彼此的了解。”武漢大學學生陶丹鳳說。
交流也加深了張雨萌對“兩(liang) 岸同根同源”的感觸。台灣夥(huo) 伴會(hui) 講到其祖輩來自大陸,也說起回鄉(xiang) 探親(qin) 時感受到的風土人情,在張雨萌看來,“這就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
虎雪感受到兩(liang) 岸青年的日常習(xi) 慣十分相像。“大家使用相同的社交媒體(ti) ,對網絡流行語也很熟悉”,因此溝通並無障礙,反而有許多相同話題。
清華大學學生付軻則發現,兩(liang) 岸青年間難免存在誤會(hui) 和不完整認知,而這在溝通和交流中都可以化解,“一定要實地看看,才能有客觀真實的觀察與(yu) 思考。”
在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北京大學學生陳凱迪與(yu) 兩(liang) 位台生合奏一曲《滄海一聲笑》,收獲全場掌聲。陳凱迪說,即便是一場即興(xing) 演奏,大家也展現了渾然天成的默契,這份由音樂(le) 產(chan) 生的共鳴,也在到場的兩(liang) 岸同胞心中回蕩。
互贈禮物:跨越海峽的暖意善意
行程中,台灣夥(huo) 伴送上麻薯、鳳梨酥等台灣特色伴手禮,師生團笑稱“多到行李箱都裝不下”。
滿載而歸的師生團,也帶去了大陸的心意。武漢大學師生準備了該校台生設計的帆布包、文化衫等文創禮物;複旦大學贈予台灣夥(huo) 伴金屬徽章及《潮平兩(liang) 岸闊》書(shu) 法作品;湖南大學則為(wei) 沿途遇到的台灣民眾(zhong) 送上嶽麓書(shu) 院的書(shu) 簽……
離開台灣前,有台灣球迷來送機,讓乒乓球奧運冠軍(jun) 丁寧“夢回賽時”。一位球迷擅長畫畫,在贈給丁寧的畫冊(ce) 中繪製了參訪行程,將丁寧的卡通形象點綴其中,配以暖心話語,這份情誼讓丁寧印象深刻。
落地北京後,台灣朋友的問候訊息紛至遝來,讓清華大學學生施華傑感到溫暖,他認為(wei) 此訪是開啟海峽兩(liang) 岸青年交流新篇章的“連接符”。
被暖意與(yu) 善意包圍的兩(liang) 岸青年,紛紛相約下次相會(hui) 。備受台灣媒體(ti) 關(guan) 注的北京大學學生陳詩嫿說,離別之時,不管是含淚合唱的《再見》,還是一次次擁抱,大家都流露出相似情感,“正如此行結識的一位台灣朋友所言,‘你們(men) 不是客人,而是家人,期待快快再見。’”(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