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尋味中華 | 飲食)山海關渾鍋:山海之間“團圓味”-中新網

趙丹媚 陳林 邢璐 發布時間:2023-07-26 08:4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秦皇島7月25日電 題:山海關(guan) 渾鍋:山海之間“團圓味”

  作者 趙丹媚 陳林 邢璐

  渾鍋在山海關(guan) 的“江湖地位”,如火鍋於(yu) 川渝。在老饕眼中,即使是定居海外的朋友,也“總想著這一口”。在旅居世界各地的山海關(guan) 人眼中,縱使遇見過千萬(wan) 種火鍋,渾鍋依舊是最愛——那是家鄉(xiang) 的味道,也寓意著團團圓圓。

  渾鍋,亦作葷鍋,相傳(chuan) 是滿族入關(guan) 時帶來的吃法。吃渾鍋,酸菜和海帶必不可少。通常是先將這兩(liang) 種食材切絲(si) 鋪在銅鍋鍋底,再在鍋中依次碼上五花肉、小螃蟹、大蝦、排骨等食材搭配高湯煮涮。隨著濃白的湯汁滾沸,氤氳熱氣裹挾著濃濃香味飄散開來,汁白味濃,勾人食欲,提箸欲食。

  炎炎夏日,依舊擋不住民眾(zhong) 對於(yu) 渾鍋發自心底的喜愛。步入古稀的“山海關(guan) 渾鍋製作技藝”市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王文和,在大堂仔細觀察著每一位食客的神情。這也是他開渾鍋店30餘(yu) 年,生意依舊紅火的“秘籍”之一。這位製作渾鍋大半生的手藝人,依舊渴望得到更多慕名而來的新食客認可。

  從(cong) 1993年在山海關(guan) 開了第一家渾鍋店起,追求渾鍋極致的鮮,就是王文和不變的信念。每日淩晨,第一批在市場上尋找新鮮食材的人群中,總能看見他的身影。在王文和看來,丸子、燜子、排骨等渾鍋食材必須要現做,“冷凍吃不出鮮味”。再配上熬製四個(ge) 多小時的高湯,一鍋美味才能被端上桌。

  南襟渤海,北依燕山,溝通冀遼之咽喉的山海關(guan) ,是滿族、漢族等多民族的匯聚融合之地,也是滿漢飲食文化的交匯地。當東(dong) 北人不可或缺的酸菜與(yu) 山海關(guan) 漫長海岸線帶來的海鮮相遇,成就了山海關(guan) 渾鍋的獨特風味。

  說起渾鍋的“主角”,在諸多食客眼中,脆爽的酸菜當仁不讓。想起的瞬間,嘴裏就掠過一絲(si) 酸爽。“酸菜吃油,一大片油脂豐(feng) 富的五花肉配著酸菜吃才最過癮。”來自山東(dong) 青島的食客李先生如是說。

  對於(yu) 酸菜,王文和也有自己的堅持。他從(cong) 不購買(mai) 已經醃製好的酸菜,而是親(qin) 自去選當地緊實、水汽小的白菜,盯著酸菜的醃製。日複一日的堅持中,王文和的手藝得到了食客們(men) 的認可。“有在我這吃了三十多年的老顧客,還有一些定居海外的朋友常和我說,總想著這一口呢。”

  “長城兩(liang) 側(ce) 皆是故鄉(xiang) 。”秦皇島市山海關(guan) 區政協文史研究員、民俗學者劉學勤說,像山海關(guan) 渾鍋,是當地民族飲食文化融合的典範。“每到逢年過節,我們(men) 都會(hui) 吃渾鍋,咕嘟咕嘟開著特別有節日氣氛,親(qin) 戚朋友們(men) 圍在一起,能從(cong) 早吃到晚。”

  劉學勤說,熱氣騰騰的渾鍋彰顯著山海關(guan) 人的古道熱腸,也連接著關(guan) 內(nei) 關(guan) 外。“渾鍋的包容性很強,可以涮牛羊肉吃,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涮菜,它象征著一種團團圓圓、和和美美的飲食文化。”(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