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記者手記:西行,從這裏出發

葉昊鳴、成欣 發布時間:2023-08-01 08:56: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西安7月31日電 題:記者手記:西行,從(cong) 這裏出發

  新華社記者葉昊鳴、成欣

  陝西,是承載東(dong) 西商貿往來的古絲(si) 綢之路的起點,也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區域。時值“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近日記者隨新華社“一帶一路全球行”采訪車隊,探尋陝西和古絲(si) 綢之路的聯結所在。

  28日上午,記者驅車來到位於(yu) 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張騫紀念館的遺產(chan) 區,一對造型古樸的“石虎”相對而臥,守護著古絲(si) 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騫的陵墓。

  2000多年前,漢使張騫首次出使西域,開辟了連接亞(ya) 歐大陸的交通線路。

  張騫出使西域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這是陳列在張騫紀念館內(nei) 的古絲(si) 綢之路上商旅使用的古錢幣。新華社記者 葉昊鳴 攝

  “司馬遷將張騫出使西域譽為(wei) ‘鑿空’,鑿空西域,促成了亞(ya) 歐大陸不同國家與(yu) 民族之間廣泛的交往,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張騫紀念館副館長方芳說,鑒於(yu) 張騫對世界發展的深遠影響,2014年,張騫墓依托“絲(si) 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項目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張騫穿越戈壁沙漠,這種開拓精神也在城固縣廣為(wei) 流傳(chuan) 。

  “在那樣的年代,張騫開拓出一條通達中西的道路,這種精神值得後人學習(xi) 。”今年已經70歲的張騫後人張華忠說。

  如今,張華忠還在收集編纂張騫的生平資料。“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張騫的事跡,傳(chuan) 承張騫的精神。”

  離開漢中,記者隨車隊行駛300餘(yu) 公裏,開往西安。

  及至西安,寬闊的八車道猶似當年長安之壯闊,穿梭不息的車流展示現代化氣息,“大唐不夜城”中傳(chuan) 來陣陣喝彩……現實和曆史交織輝映。

  在陝西考古博物館內(nei) ,一件件精美文物盡顯風采。近些年來,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陝西與(yu) 中亞(ya) 多國開展包括聯合考古在內(nei) 的交流合作。

  “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合考古的成果,讓人們(men) 能夠感知千百年前絲(si) 路沿線中外商旅絡繹不絕、東(dong) 西文化包容互鑒的生動麵貌。”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田有前說。

  2018年7月5日,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考古人員聯合發掘吉爾吉斯斯坦紅河古城西側(ce) 佛寺遺址。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長安,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絲(si) 綢、瓷器等由這裏沿古絲(si) 綢之路運往世界各地。

  今日的西安,是新亞(ya) 歐大陸橋中國段和黃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交通連接東(dong) 西、貫穿南北,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更顯朝氣蓬勃。

  千年前,古人從(cong) 長安出發,駝鈴聲聲,在古絲(si) 綢之路的延展中將中華文明播向世界;

  今天,我們(men) 從(cong) 西安出發,車流滾滾,在“一帶一路”的發展中領略中外文明曆史的交融激蕩。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