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人這一輩子,一定要去一趟翠雲廊!

發布時間:2023-08-01 09:20:00來源: 中國新聞社微信公眾號

  劍閣崢嶸而崔嵬

  一夫當關(guan) 萬(wan) 夫莫開

  四川劍閣

  因諸葛亮在大小劍山之間

  架閣道三十裏而得名

  又因詩仙李白一首“蜀道難”而聞名

  煙鎖翠廊。魏運輝 攝

  而在這裏

  除了聞名遐邇的劍門關(guan) 外

  還有一處

  由近萬(wan) 株人工栽植的

  古老行道樹組成的綠色交通長廊

  被譽為(wei) “國之珍寶”

  “世界奇觀”

  它就是翠雲(yun) 廊

  曆經千載 仍蒼翠滿目

  翠雲(yun) 廊(古稱皇柏大道)

  以劍州古城為(wei) 中心

  分布在長達300餘(yu) 裏的劍門蜀道上

  有迄今保存最完好、裏程最長、數量最多的

  古代人工栽植驛道古柏群

  翠雲(yun) 長廊圖。苟永雄 攝

  區域內(nei) 擁有

  樹齡100年以上的古柏20391株

  其中劍閣境內(nei) 現存古柏7778株

  古柏平均樹齡1050年

  最“年長”的

  “劍閣柏”和“帥大柏”

  樹齡約2300年

  雖曆經千古滄桑

  仍然枝繁葉茂

  綠蔭蔽日 生機盎然

  劍閣柏。曾正強 攝

  翠雲(yun) 廊肇始於(yu) 秦漢

  完備於(yu) 明清

  曆朝曆代對之均有不同程度的補植

  是罕見的人工植造的古老行道樹群體(ti)

  翠雲(yun) 廊因清代劍州知州

  喬(qiao) 缽的詩《劍門路》而得名

  “劍門路,崎嶇凹凸石頭路

  兩(liang) 行古柏植何人?三百裏程十萬(wan) 樹

  翠雲(yun) 廊,蒼煙護

  苔花陰雨濕衣裳,回柯垂葉涼風度”

  翠雲(yun) 廊。曾正強 攝

  這些古柏能完整保存下來

  與(yu) 曆朝曆代官府

  和當地百姓的保護

  有很大關(guan) 係

  自古以來

  當地老百姓都把植樹護路

  作為(wei) 一種造福子孫的美德

  南宋時,官府曾發布

  “嚴(yan) 禁采伐四川邊境林木”的詔令

  明正德十三年(1518)

  劍州知州李璧

  在治路的同時

  補植了數以萬(wan) 計的柏樹

  頒布“官民相禁剪伐”的禁令

  從(cong) 清代詩人

  張問陶《劍州官道古鬆歌》

  及俞陛雲(yun) 《翠雲(yun) 廊歌》可知

  至少在乾隆中晚期和光緒晚期

  當地就對每棵皇柏懸掛了

  書(shu) 有“官”字的木牌

  國之珍寶。曾正強 攝

  現代以來

  當地積極開展

  針對蜀道古柏的保護管理工作

  當地政府頒布

  《劍閣縣翠雲(yun) 廊古柏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

  等規章製度

  堅持“一樹一檔”“一樹一人”“一樹一策”

  “植柏護柏”保護生態的理念深入人心

  古人為(wei) 何要在這條路上植樹?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行走在鬱鬱蔥蔥的古柏林中

  人們(men) 不禁要問

  數千年來

  古人為(wei) 何要在這條道路上植樹?

  難道也是像今人一樣為(wei) 了綠化、美觀?

  其實不然

  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

  古柏發揮著

  表道、護路、乘涼、計裏程

  等多重作用

  梳光裁影。蒙立波 攝

  據民間傳(chuan) 說

  當年張飛領兵路過金牛道時

  烈日當頭,氣候炎熱

  於(yu) 是號令三軍(jun) 栽植柏樹

  一為(wei) 表道,二為(wei) 乘涼

  故民間又稱之為(wei) “張飛柏”

  如今

  民間還流傳(chuan) 著張飛當年

  “上午栽樹,下午乘涼”的傳(chuan) 說

  古時候因沒有柏油和水泥

  築路時隻能把石塊和泥土混合作為(wei) 路基

  時間一久,難免會(hui) 鬆散垮塌

  而種樹是保護路基的最好方法

  因為(wei) 樹根能固定泥土

  避免水土流失

  古時候因沒有導航

  出遠門隻能靠路標

  道路兩(liang) 旁整齊劃一的樹

  讓人不至於(yu) 迷失方向

  同時能計算出大致裏程

  如宋代官道

  每隔一裏植一棵樹

  能較精準地估計道路長度

  蜀道的曆史和現狀

  走過兩(liang) 千餘(yu) 年曆史塵煙

  如今

  位於(yu) 蜀道最核心地段的翠雲(yun) 廊

  仍然保存著蜀道原貌

  千年古柏樹植於(yu)

  青石板鋪成的古驛道兩(liang) 旁

  蒼翠滿目、古道生幽

  翠雲(yun) 廊古柏。曾正強 攝

  蜀道

  是中國古代貫穿南北地理分界線的

  軍(jun) 事要道和交通大道

  是聯係黃河文明、長江文明的文化紐帶

  也是古絲(si) 綢之路、南亞(ya) 廊道的

  重要組成部分

  它是不可複製的世界級資源

  201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中心

  列入《世界遺產(chan) 預備名錄》

  並被列入世界雙遺產(chan) (自然與(yu) 文化)提名範圍

  翠雲(yun) 廊所在之地

  便是蜀道中

  長期居於(yu) 主線地位的金牛道

  它是世界上遺存裏程最長、

  保存最完好、

  資源最富集的人工古驛道

  被譽為(wei) “古代陸路交通的活化石”

  古道蜀風。苟永雄 攝

  千百年來

  在這條古道上發生了

  五丁開山、薑維守險等

  眾(zhong) 多神話傳(chuan) 說和曆史典故

  至今廣為(wei) 流傳(chuan)

  如今

  漫步於(yu) 此

  鐵馬金戈之聲杳然無跡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也成為(wei) 景區的體(ti) 驗景點

  四川已實現了從(cong) “蜀道難”

  到“蜀道通”的曆史性轉變

  揮手作別“蜀道難”

  “蜀道明珠”翠雲(yun) 廊

  正見證著

  四川向著“蜀道暢”加快邁進

  古道鬱青蒼 。苟永雄 攝

  AI也去了趟翠雲(yun) 廊

  來看看AI眼中的翠雲(yun) 廊

  這樣的翠雲(yun) 廊

  人這一輩子一定要去一次!

  製圖:中新AI實驗室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