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州8月2日電 (葉秋雲(yun) )“左手大拇指不要太靠後”“手移動的時候,手臂要跟著移動,彈的時候才不會(hui) 怪怪的”……從(cong) 演奏姿勢、轉腕到手指的彈挑,魏辰運手把手指導著一位8歲小男孩彈琵琶。
這是記者近日走進福建省福州市新僑(qiao) 聯廣場內(nei) 的“雲(yun) 響藝術”時看到的一幕。“登陸”近10年的台灣青年魏辰運看好自己事業(ye) 的發展,他說,大陸藝術教育市場龐大。
圖為(wei) 台灣青年魏辰運正手把手指導一位8歲小男孩彈琵琶。呂明 攝
“我再送你一副指甲,你回家要好好練咯。”看著男孩手上有些損壞的指甲,魏辰運既心疼又倍加鼓勵。他說,學習(xi) 琵琶的男生很少,這個(ge) 男孩小小年紀就因喜歡琵琶來學習(xi) ,難能可貴,在教學的過程中難免絮叨。
魏辰運出生於(yu) 音樂(le) 世家,從(cong) 小與(yu) 音樂(le) 結緣。“我的媽媽是琵琶和古箏老師,在她的影響下,我小時候就開始學習(xi) 琵琶和鋼琴,其實父母並沒有什麽(me) 要求,興(xing) 趣使然吧。”
“雖然一路這樣走來,比沒有學樂(le) 器的孩子來得辛苦,但回過頭看看,音樂(le) 對我幫助很大。”魏辰運深有感觸,“孩子如果對某樣樂(le) 器感興(xing) 趣,父母可以讓他去試一試,讓他有機會(hui) 去了解和接觸。”
2005年,魏辰運以優(you) 異成績考入台灣頂尖藝術學府——台南藝術大學,選擇主修琵琶專(zhuan) 業(ye) 。2013年,經在福州工作的台灣青年推薦,他受到一家教育培訓機構的邀請,滿懷著夢想和對未來的憧憬跨越海峽來到福州。
這一來,他便留了下來,還把妻子黃資涵從(cong) 台灣叫了過來。“福州這個(ge) 地方挺好的,這裏的人都很友善,都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和動力。”融入福州,魏辰運夫妻倆(lia) 踏上創業(ye) 路,2014年在福州市倉(cang) 山區辦起一家獨立運營的藝術培訓機構。
圖為(wei) 魏辰運(左)在福州舉(ju) 辦的海峽漢服節上登台表演琵琶彈奏。呂明 攝
“這個(ge) 世界不缺美,缺的是發現美的眼睛。”作為(wei) 從(cong) 事藝術教育的工作者,魏辰運將多年來專(zhuan) 業(ye) 學習(xi) 的沉澱和思考融入教學中,“希望有越來越多的藝術教育機構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融入到藝術教育中來。”
看中藝術教育行業(ye) 的發展前景,魏辰運2019年10月在福州創辦藝術培訓機構——雲(yun) 響藝術,次年8月成立福州雲(yun) 響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創業(ye) 是為(wei) 了搭建平台,讓更多的台灣青年了解大陸,來這邊有一個(ge) 可以發揮自己特長的舞台。”在魏辰運看來,台灣藝術教育市場在萎縮,很多藝術類畢業(ye) 生隻能靠商業(ye) 演出維生,無法讓自己的專(zhuan) 業(ye) 有更好的發揮和發展。
“很多台灣的年輕人沒有來過大陸,他們(men) 隻知道兩(liang) 岸語言相通,不知道大陸這邊的方言很多,福州有福州話、閩南有閩南語,各個(ge) 地方有各個(ge) 地方的方言。”魏辰運坦言,過來了,這樣的誤解就會(hui) 消除。
圖為(wei) 魏辰運參加留榕台青圍爐守歲話新年活動並展示自己寫(xie) 的春聯。呂明 攝
“大陸推出了很多惠台政策措施,“就像我在‘台青第一雲(yun) 家園’台灣青年就業(ye) 創業(ye) 基地裏享受到很多惠台政策”,但他們(men) 不甚了解,隻能透過我們(men) 這些在大陸發展的台灣青年去告知。”魏辰運希望自己能起到橋梁或紐帶作用,將兩(liang) 岸藝術文化交流很好地做起來。
魏辰運認為(wei) ,聯合舉(ju) 辦一些演出或比賽,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可以真正地拉近兩(liang) 岸的距離,在交流中產(chan) 生情誼,增強兩(liang) 岸同胞的認同感與(yu) 凝聚力”。
“請把眼光放到與(yu) 我們(men) 僅(jin) 一海之隔的大陸。”在福州的這些年,魏辰運牽線搭橋,已經介紹十餘(yu) 位台青“登陸”工作創業(ye) ,“過來這邊(大陸)看一看,這邊有著廣闊的市場和發展空間等著你們(men) 來。”(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