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推動加強南南合作 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鄒 鬆 發布時間:2023-08-08 08:48:00來源: 人民日報

  在中國援埃塞俄比亞(ya) 微小衛星地麵站,中方專(zhuan) 家正在對當地工作人員進行在站培訓。

  斯蘭(lan) 亞(ya) ·梅拉庫攝

  

  位於(yu) 巴西巴伊亞(ya) 州的風電項目正在進行機器吊裝。

  陳少陽攝

  

  在安琪酵母(埃及)有限公司抽提物生產(chan) 部中控室,當地員工正在檢查數據。

  鄭英亮攝

  

  老撾萬(wan) 象賽色塔綜合開發區內(nei) ,新能源大巴車有序行駛。

  本報記者 孫廣勇攝

  氣候變化是世界各國麵臨(lin) 的共同挑戰。中國在推動自身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積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向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持和幫助,為(wei) 攜手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積極貢獻。

  “氣象合作不斷邁上新台階”

  本報記者 鄒 鬆

  在埃塞俄比亞(ya) 首都亞(ya) 的斯亞(ya) 貝巴以北約20公裏的阿比西尼亞(ya) 高原上,灰白色的恩托托空間天文台地麵站格外引人注目。地麵站監控室裏,斯卡蒂身著製服,實時記錄著人造衛星ETRSS—1傳(chuan) 回的數據。作為(wei) 數據傳(chuan) 輸工程師,他每天需要對這些數據進行三至四次接收和記錄。

  2019年末,中國生態環境部聯合國家航天局等機構,通過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項目,援助埃塞發射了其首顆人造衛星ETRSS—1,還幫助建設了恩托托空間天文台地麵站,係統培訓了相關(guan) 技術人員。斯卡蒂曾在中國接受了半個(ge) 月的培訓,又在地麵站得到了中國工程師麵對麵的指導,“獨立操作時遇到了不少實際問題,幸好還可以向中國工程師請教。”

  據斯卡蒂介紹,ETRSS—1讓埃塞人第一次通過自己的衛星圖片看到了首都亞(ya) 的斯亞(ya) 貝巴的城市布局、祖庫拉休眠火山周邊的植被生態狀況、庫卡湖區水體(ti) 及沿岸的演變過程等。“接收到的數據和圖片進行數字化處理後,對了解和掌握尼羅河流域火點火情分布、農(nong) 牧場地麵幹濕度變化等具有重要作用。”斯卡蒂說。

  “ETRSS—1傳(chuan) 回的實時數據和圖像顯示,全球變暖導致植物和地表水分蒸發加快,造成‘東(dong) 非之角’地區土壤較從(cong) 前幹燥得多。”斯卡蒂表示,衛星對地區性氣候變化進行了持續性跟蹤,提供了人類活動影響氣候變化的直接證據。埃塞氣象學家正根據衛星觀測結果,對地區中長期氣象走勢進行預測,為(wei) 應對可能出現的氣象災害做好準備。

  為(wei) 進一步提升衛星監測精度,在中方援助下,埃塞第二顆衛星ET—SMART—RSS於(yu) 2020年12月從(cong) 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搭載長征八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ETRSS—1的分辨率大約為(wei) 14米,更多用於(yu) 大範圍生態環境監測。隨著ET—SMART—RSS的運轉和更大功率接收天線的建設,我們(men) 將逐步實現分辨率達1米的高精度衛星數據處理。”埃塞俄比亞(ya) 空間科學和技術研究所衛星項目負責人伊爾卡爾·查尼說。

  在近期召開的第十九次世界氣象大會(hui) 上,中國氣象局與(yu) 埃塞俄比亞(ya) 氣象局簽署了氣象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埃塞俄比亞(ya) 氣象局局長菲特尼·提蘇瑪表示,雙方將重點推進開發氣象早期預警係統、建設氣象衛星數據接收設施,並將其應用於(yu) 農(nong) 業(ye) 、林業(ye) 和水資源監測,幫助埃塞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

  中埃衛星項目合作不僅(jin) 為(wei) 埃塞提供了大量遙感圖像作為(wei) 分析依據,也為(wei) 當地培養(yang) 了不少像斯卡蒂一樣的人才。“大批青年在中方幫助下獲得了培訓機會(hui) ,成為(wei) 衛星運控、氣候變化分析的骨幹。我們(men) 的氣象合作不斷邁上新台階,這是對兩(liang) 國全麵戰略合作夥(huo) 伴關(guan) 係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埃塞俄比亞(ya) 前駐華大使特肖梅·托加說。

  “以實際行動促進能源轉型”

  本報記者 宋亦然

  “媽媽的工作就是管理這些風力發電機,讓它們(men) 能夠提供清潔能源,幫助大家點亮家裏的燈,也讓大家能洗上熱水澡。”利迪阿尼·迪奧蒂指著矗立在綠色叢(cong) 林中的一座座“白色高塔”,驕傲地對5歲的女兒(er) 說。

  迪奧蒂是中廣核巴西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安全質量環境部經理,她最近正和同事們(men) 為(wei) 巴伊亞(ya) 州風電項目的投產(chan) 工作忙碌著。該項目總裝機容量為(wei) 180兆瓦,是目前南美洲最大葉片風電機組。在一片翠綠高原上,40台風電機組扇葉不停轉動,每年可發電7.2億(yi) 千瓦時,為(wei) 43萬(wan) 戶巴西家庭送去綠色能源,還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5萬(wan) 噸,相當於(yu) 造林1800公頃。

  與(yu) 此同時,項目配套建設的“新能源科普教育基地”也已初具規模。在約1000平方米的展覽室內(nei) ,沙盤模型展示區、實體(ti) 風機設備、光伏組件展示區和新能源科普館等一應俱全。通過沙盤,參觀者能直觀了解整個(ge) 風電場的發電流程。科普館免費向公眾(zhong) 開放,由專(zhuan) 業(ye) 工作人員負責講解,全麵介紹使用清潔能源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意義(yi) 。

  此外,中廣核巴西公司與(yu) 當地政府和企業(ye) 等簽署了巴伊亞(ya) 州新能源建設合作備忘錄、綠地儲(chu) 備項目開發備忘錄等投資協議,進一步深化綠色合作。巴西礦業(ye) 能源部常務副部長埃弗林·克魯斯表示,巴伊亞(ya) 州風電項目有力推動了巴西風能產(chan) 業(ye) 的發展。

  近年來,中國的投資和技術持續進入巴西可再生能源、雨林保護等領域,為(wei) 推動巴西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助力,也極大地改善了當地人民的生活。“中國企業(ye) 不僅(jin) 給我的家鄉(xiang) 帶來了清潔能源,也為(wei) 當地創造了新發展機遇。”加美萊拉風電項目員工若昂·巴斯托斯說。加美萊拉風電項目位於(yu) 巴西北裏奧格蘭(lan) 德州,其所在地若昂卡馬拉是一個(ge) 風能充沛的小城。該項目由中國國家電網巴西電力股份公司建設,於(yu) 2021年9月建成投產(chan) ,目前每年發電量約3.6億(yi) 千瓦時,節約標準煤近13萬(wan) 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36萬(wan) 噸。巴斯托斯介紹,該項目為(wei) 當地創造了2000多個(ge) 就業(ye) 崗位,“我身邊很多同事都是本地人,在這裏工作條件很好,我們(men) 生活水平也提高不少。”

  今年4月,中巴兩(liang) 國簽署《中國—巴西應對氣候變化聯合聲明》,承諾拓展、深化和豐(feng) 富包括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和可再生能源等在內(nei) 的氣候領域雙邊合作,並將在技術開發和共享方麵進一步合作。“中國以實際行動促進能源轉型。中國企業(ye) 注重在巴西的長期規劃,能真正幫助巴西經濟、能源、可持續等領域的發展。”迪奧蒂說。

  “為(wei) 南南合作注入新動力”

  本報記者 黃培昭

  “我們(men) 住宅區裏明亮的路燈,很多都來自中國!”夕陽西下,埃及首都開羅因巴巴區居民侯賽因指著路燈高興(xing) 地說。2022年7月,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框架下,向埃及援助了1835盞太陽能LED路燈、4萬(wan) 個(ge) LED節能燈、1000套太陽能戶用發電係統和906台節能空調等物資。其中,部分環保燈具被用於(yu) 改善因巴巴區的夜間照明條件。

  目前,中國援助設備正逐步應用於(yu) 開羅的道路和樓宇中,用來進行辦公場所節能改造、改善區域道路照明及加強城鎮貧困居民基本用電保障等。在開羅市一些繁華地段,中國援助的太陽能LED路燈已在道路兩(liang) 旁裝配完畢,當地媒體(ti) 評論稱:“埃及終年陽光充沛,太陽能路燈環保且不用鋪設線路,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具有良好的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

  一直以來,中國積極支持埃及通過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除援助相關(guan) 物資外,還幫助埃及發展清潔能源、推動綠色轉型。去年10月底,中國電力建設集團與(yu) 埃及阿米爾能源公司簽署協議,建設埃及500兆瓦蘇伊士灣風電項目。這是埃及單體(ti) 容量最大的風電項目,也是埃及近幾年簽約的最大新能源項目之一,預計每年供電量可達約27億(yi) 千瓦時,減少約100萬(wan) 噸二氧化碳排放。

  “蘇伊士灣風電項目將顯著促進當地能源結構轉型,助力埃及《2035年綜合可持續能源戰略》和2050年國家氣候變化戰略的實現。”埃及解放研究中心研究員伊德裏斯表示,中國的無私幫助將推動埃及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有力地應對全球變暖等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在埃及的中資企業(ye) 也在節能減排方麵發揮帶頭示範作用。在開羅以南的新貝尼蘇韋夫市,中國企業(ye) 投資的安琪酵母(埃及)有限公司,嚴(yan) 格按照環保和低碳排放理念建設運營,收獲了當地政府和民眾(zhong) 的讚許。依靠生產(chan) 工藝技術進步,公司2022年主要能耗指標中,電耗下降5.57%,汽耗下降38%,水耗下降12.7%。“這家公司是新貝尼蘇韋夫市最重要的企業(ye) 之一,不僅(jin) 生產(chan) 了民眾(zhong) 需要的產(chan) 品,也為(wei) 我們(men) 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樹立了樣板。”新貝尼蘇韋夫開發區主席拉吉卜說。

  “中國為(wei) 埃及提供的幫助和中國企業(ye) 的減排努力,極大地助力埃及實現可持續發展。”埃及《金字塔報》副總編塔裏克表示,氣候變化是全球麵臨(lin) 的共同挑戰,埃中兩(liang) 國正共同努力、積極應對。“我們(men) 在綠色發展領域的緊密合作,深化了兩(liang) 國友好關(guan) 係,為(wei) 南南合作注入新動力。”

  “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的典範”

  本報記者 孫廣勇

  老撾萬(wan) 象賽色塔綜合開發區平坦寬闊的道路上,一輛輛藍色新能源轎車不時駛過。這些新能源轎車內(nei) 部空間舒適寬敞,乘客可以透過車窗欣賞園區廠房和路旁稻田交相輝映的美景。

  2020年7月,中國生態環境部與(yu) 老撾自然資源與(yu) 環境部簽署了《關(guan) 於(yu) 合作建設萬(wan) 象賽色塔低碳示範區的諒解備忘錄》,通過“物資+技術”相結合的立體(ti) 援助方案,推動賽色塔綜合開發區能源、基建、生產(chan) 和管理低碳化。2022年4月,賽色塔低碳示範區揭牌,項目配套的新能源車輛等物資也同期交付。

  目前,賽色塔綜合開發區內(nei) 新能源車輛包含12輛大巴、8輛轎車、8輛卡車,每年可減少約1243噸碳排放。“新能源大巴車服務於(yu) 開發區與(yu) 萬(wan) 象市區之間的客運路線。”正在生活區公交站前等車的園區工人坎平告訴記者,這些新能源車輛不僅(jin) 保護環境,還促進了當地生產(chan) 生活方式轉變,為(wei) 人們(men) 提供便利的同時助力當地低碳產(chan) 業(ye) 發展。

  在園區北部一角,幾輛新能源卡車不時從(cong) 停車場駛入駛出。“園區內(nei) 企業(ye) 對建築材料、原材料物資、機械設備、生產(chan) 成品及物流行業(ye) 的通行有較大需求,平均每日貨物通行量達1000至1500噸。我們(men) 將繼續引入綠色清潔能源卡車,進一步推動綠色環保發展模式。”賽色塔綜合開發區投資方老中聯合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熊軍(jun) 說。

  新能源車輛的推廣,也帶動園區工作人員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新能源在老撾仍是全新的概念,我之前從(cong) 來沒有開過新能源車,現在已經掌握了新能源汽車的日常使用、維護及故障排除等技術,希望為(wei) 實現低碳交通貢獻自己的力量。”參加駕駛新能源汽車培訓的園區工作人員項坎說。除新能源車輛外,賽色塔綜合開發區內(nei) 也安裝了太陽能路燈以及環境監測設備,深入打造園區綠色發展模式。

  賽色塔綜合開發區在招商引資過程中,鼓勵開發區內(nei) 企業(ye) 采用綠色環保技術。開發區投資服務中心主任通洛介紹,開發區如今已引入來自中國、日本、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和地區的127家企業(ye) ,吸引投資總額超過13億(yi) 美元。其中,貝德服裝(老撾)有限公司用電鍋爐取代了燃料鍋爐,不僅(jin) 提高了熱轉換效率,還降低了粉塵、噪聲,成為(wei) 真正的無煙工廠;新希望老撾有限公司則優(you) 化生產(chan) 環節,實現了節能減排目標……

  “賽色塔低碳示範區項目是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的典範。我們(men) 希望在賽色塔積累低碳發展的寶貴經驗,為(wei) 老撾綠色可持續發展樹立標杆。”老撾自然資源與(yu) 環境部部長本坎表示,賽色塔低碳示範區項目將推動老撾經濟和社會(hui) 朝著節能、綠色、可持續方向發展,為(wei) 老撾實現2050年淨零碳排放目標發揮重要作用。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