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民(圖中)和尼日利亞(ya) 員工布魯斯(圖左)和比特魯斯(圖右)在田間勞作。人民網記者 趙豔紅攝
8月初的一日清晨,阿布賈,中國援建尼日利亞(ya) 農(nong) 業(ye) 技術示範中心,來自博爾諾州的布魯斯(Bulus)正在觀察中國老師王學民如何間苗。
突降大雨,大家都沒有停止手上的農(nong) 活。“下雨對種田來說是好事。”王學民笑著告訴人民網記者。
尼日爾河與(yu) 貝努埃河在尼日利亞(ya) 境內(nei) 的匯合交融,澆灌了兩(liang) 河沿岸的千裏沃土。尼日利亞(ya) 國旗由三個(ge) 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兩(liang) 邊為(wei) 綠色,中間為(wei) 白色。綠色象征農(nong) 業(ye) ,白色象征和平與(yu) 統一。可見農(nong) 業(ye) 之於(yu) 尼日利亞(ya) 的重要性。
尼日利亞(ya) 擁有廣闊的適宜耕種的土地和良好的自然條件,但是農(nong) 業(ye) 發展水平相對落後,每年存在大量的糧食缺口。據中國貿促會(hui) 2020年梳理的情況,尼日利亞(ya) 每年仍需進口220萬(wan) 噸大米,已連續20年成為(wei) 食品的淨進口國。
作為(wei) 非洲第一人口大國,糧食對尼日利亞(ya)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尼日利亞(ya) 總統提努布7月13日宣布,尼進入糧食安全緊急狀態,並部署措施以應對糧價(jia) 上漲帶來的民生衝(chong) 擊。
農(nong) 業(ye) 交流和農(nong) 產(chan) 品貿易自古以來就是絲(si) 綢之路的主要合作內(nei) 容。新時期,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農(nong) 業(ye) 國際合作成為(wei) 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建利益共同體(ti) 和命運共同體(ti) 的最佳結合點之一。2003年10月,王學民作為(wei) 中尼“南南合作”農(nong) 業(ye) 項目派遣的技術員首次來到尼日利亞(ya) ,此後在這片土地耕耘了近20年,成為(wei) 中國對尼日利亞(ya) 農(nong) 業(ye) 援助以及兩(liang) 國農(nong) 業(ye) 合作的踐行者、見證者。
人民網記者劉寧(右一)和王學民、布魯斯、比特魯斯走在希望的田野上。人民網記者 趙豔紅攝
研發新型水稻 增產(chan) 30%左右
2003年,王學民作為(wei) 中尼“南南合作”農(nong) 業(ye) 項目派遣的技術員來到尼日利亞(ya) ,向當地農(nong) 民推廣使用中國的基本農(nong) 具,比如打穀機、脫粒機等。“當時尼日利亞(ya) 農(nong) 民是把水稻放在地上用棍子敲,”王學民從(cong) 中國國內(nei) 引進電動脫粒機,經過幾個(ge) 月的實踐,在當地推廣,幫助農(nong) 民提高脫粒效率5至7倍。
2005年,中地海外尼日利亞(ya) 有限公司受尼日利亞(ya) 西北部的凱比州邀請,聯合“南南合作”在當地的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組建了農(nong) 業(ye) 公司,並於(yu) 當年試種了600公頃水稻,結果收成隻有300噸。正常情況下相應麵積土地的收成應該是4000噸。王學民和同事們(men) 總結發現,一是蓄水設備老舊;二是雜草嚴(yan) 重;三是部分沙性重的高地、低窪積水地方不出苗;四是種子純度太低,成熟參差不齊。
2008年起,王學民和同事們(men) 開啟了種子研發試驗,並與(yu) 國內(nei) 先進育種公司的合作。2017年,他們(men) 研發出新的水稻品種Gawal R 1。該品種成功通過尼日利亞(ya) 國家審定並得到大麵積推廣,它的產(chan) 量比當地原來的主推品種要增產(chan) 30%左右,得到農(nong) 民的喜愛。“我們(men) 的種子,還沒有成熟就被附近的農(nong) 民預訂光了。”
目前這個(ge) 品種已經在當地推廣種植五年多,累計為(wei) 尼日利亞(ya) 增產(chan) 大米超過200萬(wan) 噸,惠及至少20萬(wan) 農(nong) 戶。
也正是在2017年,中國四部委聯合發布了《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nong) 業(ye) 合作的願景與(yu) 行動》,明確了推進農(nong) 業(ye) 國際合作的框架思路、合作重點,進一步加強“一帶一路”農(nong) 業(ye) 合作有了頂層設計。
尼日利亞(ya) 農(nong) 業(ye) 技術示範中心本土員工對人民網記者說“你好”。人民網記者 趙豔紅攝
傳(chuan) 授農(nong) 技知識 夢想成就“非洲糧倉(cang) ”
“看中國專(zhuan) 家操作,我才第一次知道,原來施肥是要精準地在根部打孔。”41歲的布魯斯2015年加入王學民所在的公司,此前,他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施肥,都是用手隨便拋灑。“對比來看,施肥在根部,減少蒸發,苗長得更壯。”2016年,布魯斯回到家鄉(xiang) ,教鄉(xiang) 親(qin) 中國的技術,給辣椒秧施肥、防治蟲害,成功延長了辣椒秧的育果時間,有戶農(nong) 戶原本一季產(chan) 五公斤辣椒的地塊,產(chan) 量增長到30公斤。
布魯斯還教家人按中國的技術管理水稻,原本產(chan) 量500公斤的地塊增產(chan) 到1000公斤。
8年過去了,鄉(xiang) 親(qin) 們(men) 感謝布魯斯的幫助,他自己也從(cong) 普通員工晉升到工長,管理15名尼日利亞(ya) 本土員工,還把妻子和3個(ge) 孩子從(cong) 老家接到了首都阿布賈。
布魯斯是王學民眾(zhong) 多學生之一。
從(cong) 2006年起,中地海外綠色農(nong) 業(ye) 西非有限公司就跟凱比州合作,每年至少幫該州培訓5個(ge) 技術人員,主要是現場培訓,實踐為(wei) 主。
尼日利亞(ya) 農(nong) 業(ye) 技術示範中心項目占地約31公頃,由中國援助,中鐵十四局承建,2021年3月開工建設,2022年底移交給尼方後,由綠色農(nong) 業(ye) 西非有限公司負責運營管理。未來該中心將承擔農(nong) 業(ye) 技術研發、農(nong) 業(ye) 技術培訓、農(nong) 機展示以及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技術示範等職能。
如今身為(wei) 綠色農(nong) 業(ye) 西非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的王學民介紹,目前示範中心共8名中國員工,50名左右尼日利亞(ya) 員工。2016到2019年,在中國政府、中國駐尼日利亞(ya) 大使館的資助下,該中心一年舉(ju) 辦兩(liang) 次針對尼日利亞(ya) 技術人員的培訓,總共培訓了400多人次。
王學民和同事們(men) 在與(yu) 當地人長期的交往中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為(wei) 了和當地員工更好的融合,他不光帶領中國員工努力學習(xi) 當地語言,還在工作中穿插唱歌、跳舞等文藝活動,調動當地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就是為(wei) 了幫助當地人種好水稻,養(yang) 活自己!”回望當時踏上這片熱土的初心,王學成夢想著尼日利亞(ya) 變成“非洲糧倉(cang) ”!
十年來,中國始終秉承共同發展理念,持續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提供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農(nong) 資、技術、糧食等援助,幫助沿線國家逐步實現農(nong) 業(ye) 獨立自主發展。尼日利亞(ya) 農(nong) 業(ye) 技術示範中心項目和王學民在當地耕耘的故事,成為(wei) 兩(liang) 國農(nong) 業(ye) 合作的縮影,為(wei) 中非紮實推進務實合作再添新注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