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第116屆國會(hui) 啟動以來,美國參眾(zhong) 兩(liang) 院就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針對中國的狂態,反複彰顯意欲在反華競賽中拔得頭籌的“決(jue) 心”。兩(liang) 年裏,美國國會(hui) 山上共提出了627項包含“中國”關(guan) 鍵詞的各類法案和決(jue) 議。如果說這些涉華立法動議全部帶有濃厚的反華色彩可能並非百分之百確切,然而如果說它們(men) 中的絕大部分都是要蓄意破壞中美關(guan) 係,則並無不當。在這600多項涉華立法動議中,最後有17項在議期內(nei) 成為(wei) 法律,其中就包括幹預香港事務的“香港自治法案”和“2019年香港人權和民主法案”,幹預新疆事務的“2020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和“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案”,以及幹預台灣事務的“2019年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案”。上述法案中充斥著針對中國的汙蔑和偏見,而那些沒能走完立法程序就“胎死腹中”的動議則更加“變態”,經常包含一些荒腔走板的內(nei) 容,例如要求通過國會(hui) 決(jue) 議,主張“美國的一個(ge) 中國政策不是中國的一個(ge) 中國原則”,或者要求“認證”所有中國企業(ye) 的活動都受到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全麵控製。
2020年白宮易主後,第116屆國會(hui) 在立法領域所開的壞頭不僅(jin) 沒有得到糾正,反而越發不可收拾。在2021年初啟動後,美國第117屆國會(hui) 在反華立法的道路上大幅加速,不斷狂飆。從(cong) 數量上看,截至第117屆國會(hui) 解散時,包含“中國”關(guan) 鍵詞的法案和決(jue) 議的提案數由上一屆國會(hui) 時的627項激增至1326項,堪稱反華力度倍增。要知道,第116屆國會(hui) 本來就已經創造了一個(ge) 曆史紀錄。從(cong) 1989年至1990年的美國第101屆國會(hui) 到2017年至2018年的第115屆國會(hui) ,平均每屆國會(hui) 提出的涉華動議數量約為(wei) 199項,不到第116屆國會(hui) 的1/3,更不到第117屆國會(hui) 的1/6。
除了“加量”之外,第117屆國會(hui) 還以“遏製中國”以及“應對中國挑戰”為(wei) 旗號,完成了《通脹削減法》《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ye) 法》以及《芯片與(yu) 科學法》這三項重磅立法。從(cong) 名目上看,這三部法律似乎與(yu) 中國沒有直接關(guan) 係,但事實上恰恰相反,不管是在內(nei) 容上還是相關(guan) 宣傳(chuan) 和立法辯論中,“遏製中國”都是它們(men) 的重要招牌。例如,《芯片與(yu) 科學法》就是將之前提出的包括“2021年戰略競爭(zheng) 法案”和“無盡前沿法案”在內(nei) 的諸多反華提案雜糅在一起,不僅(jin) 鼓吹“在每一個(ge) 維度上抗衡中國”,而且含有禁止接受聯邦政府資源的美國企業(ye) 在華建立“先進技術”工廠的排華條款。在另外兩(liang) 部法案的條文中,改進美國的基礎設施、推動清潔能源轉型也與(yu) 強化對華競爭(zheng) 串聯在一起,直接或間接地包含了在投資和產(chan) 業(ye) 鏈中排除“中國元素”的內(nei) 容。
第117屆國會(hui) 的三項重磅立法被白宮視為(wei) 其“重大政績”,2022年中期選舉(ju) 中的“小輸當贏”也增強了民主黨(dang) 的政治自信。因此,過去兩(liang) 年,不論主要內(nei) 容是什麽(me) ,動輒就要與(yu) “遏製中國”“與(yu) 中國競爭(zheng) ”“應對中國挑戰”捆綁在一起的國會(hui) 政治伎倆(lia) 被白宮和民主黨(dang) 繼續“視若珍寶”。當然,共和黨(dang) 陣營也不可能讓對手“專(zhuan) 美”,自然要與(yu) 其比一比“誰更反華”。2023年1月3日,美國第118屆國會(hui) 正式出爐。7天之後,之前在議長選舉(ju) 中陷入苦戰的麥卡錫就兌(dui) 現了承諾,在眾(zhong) 議院中新設了所謂“美國與(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戰略競爭(zheng) 特設委員會(hui) ”,專(zhuan) 門負責反華事務。此後,在不到半年時間裏,美國參眾(zhong) 兩(liang) 院又炮製了364項包含“中國”關(guan) 鍵詞的立法動議。按照這一“工作效率”,第118屆國會(hui) 的最終“成績”恐怕將與(yu) 第117屆國會(hui) 不相上下,繼續將反華動議的總量維持在四位數。
在利用反華法案謀取自身政治利益的手段上,新國會(hui) 和老國會(hui) 沒有太多區別。2023年5月,美參議院多數黨(dang) 領袖、民主黨(dang) 參議員舒默正式提出所謂“中國競爭(zheng) 法案2.0”。關(guan) 於(yu) “版本升級”的具體(ti) 內(nei) 容,舒默一方麵提出要進一步限製美國企業(ye) 投資在華科研項目,另一方麵又鼓吹要采取措施在台灣問題上“威懾”中國,內(nei) 容跨度極大。可想而知,新法案又將是一個(ge) 打著“反華”旗號的民主黨(dang) 議程的大雜燴。此外,也少不了博眼球的提案,最新一例就是參議院外委會(hui) 在6月9日通過的所謂“結束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法案”。當然,這還不是最荒唐的,畢竟新一批要求“取消中國正常貿易地位”的提案又出現在了兩(liang) 院案頭。
回過頭來看,美國連續三屆國會(hui) 瞄準中國展開的“反華立法秀”,為(wei) 中美關(guan) 係、全世界和美國自身帶來了什麽(me) 呢?喧囂之後,美國留下了一地煽動國家族群間衝(chong) 突、固化矛盾的“惡法”,毀掉的卻是數年來大國攜手推動人類朝著正確方向共同前進的機會(hui) 。在中美雙邊層麵,無論最終是否走完程序成為(wei) 正式法律或決(jue) 議,美國會(hui) 鼓噪的一係列反華動議都嚴(yan) 重毒害了維護和發展中美這對最重要大國關(guan) 係的氣氛。最糟糕的是,大部分提出這些立法動議的美國參眾(zhong) 議員也深知自身提案的可笑,一開始就沒打算認真地推動它們(men) 通過。對這些提案者而言,能夠借提案趕上“反華潮流”,向選民證明自身的“強硬立場”就足夠了,能夠被媒體(ti) 注意並報道一番更是重大勝利。在自私的政治把戲中,受損的是一般美國民眾(zhong) 對中國的印象,是美國國內(nei) 希望改善中美關(guan) 係的有識之士的處境,更是美國自身的形象。
經曆了兩(liang) 屆多國會(hui) 的“努力”,美國社會(hui) 在涉華問題上已經形成了“杯弓蛇影”的心態,任何一點小事都可能成為(wei) 嚴(yan) 重擾動雙邊關(guan) 係乃至白宮對華政策的導火索,今年上半年導致布林肯無緣訪華的“氣球危機”就是突出案例。至於(yu) 那些最終通過成法的反華動議,更是對中美關(guan) 係造成了深遠的負麵影響。美國的諸多涉台、涉疆、涉藏和涉港立法,不斷挑戰著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成為(wei) 東(dong) 亞(ya) 地區緊張局勢不斷提升、危機陰影愈加濃厚的根源。
美國會(hui) 頻頻推出反華惡法絕不僅(jin) 僅(jin) 破壞了中美關(guan) 係本身,還有著極為(wei) 廣泛的負麵示範效應。例如在《芯片與(yu) 科學法》和《通脹削減法》中,美國打出的是應對中國競爭(zheng) 的旗號,但其內(nei) 容卻不僅(jin) 針對中國。在這些法案中,美國意圖通過在生產(chan) 、流通的各個(ge) 環節實施針對他國的歧視性待遇,達到在半導體(ti) 和新能源等產(chan) 業(ye) 領域實現產(chan) 業(ye) 鏈回流的目的。歐盟、韓國等美國口中的盟友也都將因此遭到歧視,甚至可能蒙受相當程度的市場損失。就此而言,美國推出相關(guan) 惡法不僅(jin) 僅(jin) 是為(wei) 了遏製中國,而是借此主動由推動經濟全球化轉向更大程度地實施經濟保護主義(yi) 。對於(yu) 這一實質,世界各國看得也十分清楚,也很有可能在壓力下爭(zheng) 相效仿。就此而言,美國接連推出反華惡法的代價(jia) 是全球經濟體(ti) 係的再割裂以及全人類共同體(ti) 意識的再削弱,冷戰後人類在總體(ti) 和平環境下所取得的進步也或因此逆流而大打折扣,代價(jia) 不可謂不沉重。
對美國自身而言,很可能也是得不償(chang) 失。客觀地看,美國民主黨(dang) 人有些時候是在“策略性反華”,其目的是以“反華政治正確”堵上右翼勢力的嘴,借此改革美國社會(hui) 。對此,共和黨(dang) 人經常諷刺,民主黨(dang) 是拿著遏製中國的撥款給美國低收入家庭發放補貼。然而,民主黨(dang) 的這種做法隻是圖一時便利,長期來看既讓出了在國家安全議題上的話語權,又使自身的社會(hui) 改革議程沾染了汙點。更不用說,國會(hui) 的種種立法表演還在持續傷(shang) 害立法機構的嚴(yan) 肅性,動搖而不是增強了拜登政府心心念念的“民主社會(hui) 的基礎”,如不及時改弦更張,美國政治還將變得更加衰敗,實現社會(hui) 進步也將變得更加困難。
一言以蔽之,美國政府、國會(hui) 雙方合謀掀起的反華立法浪潮是妨礙中國、世界乃至美國自身發展和進步的重大錯誤,不僅(jin) 助長和煽動了國家間的不和與(yu) 衝(chong) 突,還在各國內(nei) 部埋下了更多互信流失、政治衰敗的種子,以人類的全局利益、長遠利益損失為(wei) 代價(jia) 換取一部分政治集團和政治人物的狹隘收益,是完全不負責任的做法。對於(yu) 美國的這一錯誤做法,包括中國在內(nei) 的其他國家既要努力勸阻,更要堅決(jue) 鬥爭(zheng) ,防止狂熱的華盛頓裹挾著世界朝錯誤方向愈行愈遠。
(光明日報 作者:肖河,係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經濟與(yu) 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