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譚主獨家起底了境外勢力。很多媒體(ti) 在轉載時引用了文章裏的一個(ge) 關(guan) 鍵詞,攻心戰。圍繞諸多領域,美國都在展開對華“攻心戰”,其中,在經濟領域發起的攻勢格外突出。
譚主用大數據手段,挖掘了美國專(zhuan) 門用來釋放對華消息的所謂“知情人士”的發言。我們(men) 發現今年以來,有一個(ge) 議題,美國每個(ge) 月都會(hui) 操弄,就是“中國經濟”。
經濟行為(wei) ,不論是消費還是投資,都受到“預期”的影響,然而這個(ge) 特點,卻恰恰成為(wei) 了美國借以影響認知,試圖破壞中國經濟預期和信心的武器。
最近,美國又采取了新的行動。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令,設立對外投資審查機製,限製美國企業(ye) 投資中國半導體(ti) 和微電子、量子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領域。
按照行政令的內(nei) 容,這一審查機製的具體(ti) 措施要落地實行,預計要到明年。但早在這項行政令出台之前,美國幾乎每個(ge) 月都要大篇幅報道對華投資限製政策要出台的消息。從(cong) 外媒到境內(nei) 媒體(ti) ,報道中還充斥著“史無前例”這樣的描述。
美國刻意營造“山雨欲來”的氛圍,背後有著“一箭雙雕”的企圖:大肆向美國企業(ye) 、盟友預告在華投資將會(hui) 麵臨(lin) 的風險,與(yu) 此同時,要給中國人製造恐慌。
這種攻心術,比投資限製令本身,更值得警惕。
1 見事生風
其實,拜登政府從(cong) 2022年就開始考慮對華投資限製了,但透過美國相關(guan) 報道數量的變化,不難發現,對華投資限製開始成為(wei) 媒體(ti) 報道的熱詞,是在今年2月、3月、5月和7月。
既然美國一直都在醞釀,為(wei) 什麽(me) 在這些節點會(hui) 變得備受熱議?
先看3月中下旬和7月上旬這兩(liang) 個(ge) 時間段,同時還發生了兩(liang) 件事:
3月中旬開始,美國企業(ye) 高管掀起“訪華熱”,其中不乏蘋果這樣的高科技企業(ye) ;
7月6日-9日,美國財政部長耶倫(lun) 訪華。
這兩(liang) 個(ge) 節骨眼上,熱炒對華投資限製,恰好跟美國民間和官方對華交流的兩(liang) 條行動線重合,隻是巧合嗎?
並非如此。實際上,美國在對華投資限製問題上,一直存在巨大的內(nei) 部分歧。
為(wei) 了能夠盡快克服阻力,推動措施落地,今年3月,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為(wei) 首的安全部門官員,就在極力推動拜登簽署行政命令,但卻遭到了財政部和商務部的反對。
就在同一時間,美媒開始大肆炒作“對華投資限製令”,同時在報道中強調對華投資限製的規模將會(hui) 是“史無前例”的。
美媒偏偏要踩在美企加密同中國交流的節點上釋放消息,就是為(wei) 了先把“寒氣”傳(chuan) 遞到美企身上——營造出投資限製令勢在必行的聲勢,提前預告在華投資未來可能麵臨(lin) 審查的風險,給不情願離開中國市場的美國企業(ye) 施壓,讓其有心理準備、早做打算。
要知道,在華投資的美國企業(ye) ,對於(yu) 所謂的對華投資限製政策向來是高度敏感的。
中國美國商會(hui) 今年的一份報告顯示,有66%的受訪美企表示,“日益緊張的中美關(guan) 係”是首要挑戰。此前的報告中也顯示,在技術和資源行業(ye) 中,這種擔憂更甚,超過三分之二的受訪企業(ye) 認為(wei) 這是首要挑戰。
壓力之下,美國企業(ye) 的信心倘若動搖,就必然會(hui) 傳(chuan) 導回美國財政部和商務部,幹擾他們(men) 的立場和決(jue) 策。
不過,這個(ge) 階段的“攻心戰”並沒有使各方的拉鋸速戰速決(jue) ,美國財政部仍然堅決(jue) 反對。
沙利文想的是把所謂威脅國家安全的領域盡可能多地列上,而耶倫(lun) 希望更有針對性,避免對美國企業(ye) 的在華投資產(chan) 生廣泛影響。
在最初沙利文提出的版本中,投資限製涉及的領域包含了芯片、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和清潔能源。
最新的版本中卻隻剩了三個(ge) :芯片、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
財政部堅持去掉的兩(liang) 個(ge) 領域,中美之間的合作之深,影響後果難以估計。
中美是世界上兩(liang) 個(ge) 最大的清潔能源投資國。就在今年年初,美國知名車企福特公司宣布了與(yu) 中企的合作,將投入至少35億(yi) 美元的資金,尋求與(yu) 中國開展新能源電池新技術合作。
美國決(jue) 策層的拉鋸一直到了7月份,耶倫(lun) 開啟了訪華行程。在同中方的會(hui) 見中,耶倫(lun) 表示,美方不尋求“脫鉤斷鏈”,無意阻礙中國現代化進程。
美國輿論風向隨即發生了轉變。之前一直渲染投資限製令“史無前例”的美媒,忽然口風一轉,專(zhuan) 門挑出了耶倫(lun) 釋放信息中的一句話“有針對性地收窄投資限製令的範圍”放大報道,讓這個(ge) 亟待出爐的行政令,看上去“溫和”了不少。
直到8月9日,這場拉鋸以投資限製令的“靴子落地”告終。譚主在美媒的報道中又關(guan) 注到了一個(ge) 新的細節:投資審查的具體(ti) 措施不會(hui) 立刻生效。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崔凡第一時間細致研究了行政令以及美國財政部相關(guan) 文件的文本內(nei) 容,跟譚主解釋,行政令授權美國財政部牽頭製定具體(ti) 規則,而美國財政部在行政令頒布當天已經將自己製定具體(ti) 規則的要點進行了公布並征求公眾(zhong) 意見,在45天內(nei) 接受初步評議,隨後將在多輪評議後發布正式的規則提案。整個(ge) 措施落地實施的時間預計將到明年,這期間相關(guan) 規則細節還可能存在變數。
顯然,財政部團隊雖然沒能阻止投資限製的出台,但還是在極力縫縫補補,減少美國自身損失。
這個(ge) 細節,暴露了美國的“攻心術”,先玩弄了一番“極盡渲染風險”的話術,試圖統一內(nei) 部共識;然後“再給點心理安慰”,在行政令出台後弱化給自身帶來的危害影響。
2 偷換概念
出台這個(ge) 投資行政令,除了希望統一內(nei) 部政府各部門和企業(ye) 的共識,美國還希望能在外部得到盟友的支持。
有美國官員說過,希望一旦華盛頓帶頭,其他國家就會(hui) 采取行動。因為(wei) 如果沒有盟友支持,美國的行政令可能隻會(hui) 限製美國公司自己的投資,反而讓盟友的公司趁虛而入賺取利潤。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hui) 在行政令頒布之後就發表了聲明,稱希望政府能與(yu) 美國的盟友取得更多進展,防止美國的單邊政策不利於(yu) 美國公司與(yu) 外國競爭(zheng) 對手之間的競爭(zheng) 。
減弱自身競爭(zheng) 力,顯然不是拜登政府想看到的。所以,拜登政府費盡心思力勸盟友國家建立聯合投資審查機製。
這一聯合審查計劃原本計劃是在今年5月日本廣島G7會(hui) 議前後啟動的。5月,同樣也是拜登政府炒作投資限令出台的高峰期之一。
在G7會(hui) 議之前,拜登政府近乎直白地表示,美國在考慮對中國的投資進行限製,希望跟盟友們(men) 認真研究此事,達成共識,讓限令發揮最大的作用。
怎麽(me) 才能贏得盟友的支持,美國在認知層麵,也想了個(ge) 招數,移花接木——先潛移默化讓大家形成認知共識,然後再引導大家采取共同的投資限製措施。
今年以來,美國在表述對華經貿關(guan) 係時,一直在使用一個(ge) 新概念,“去風險”。
不過,這個(ge) 詞,最早是歐盟委員會(hui) 主席馮(feng) 德萊恩提出的,當時馮(feng) 德萊恩說這話的語境,是歐洲過去一段時間,受俄烏(wu) 衝(chong) 突、金融風險等外部因素的影響,經濟安全深陷困境。
沙利文不僅(jin) 馬上抄來了馮(feng) 德萊恩的“新詞”,還在對華政策的演講中,特別表達了對馮(feng) 德萊恩的認同,這是別有一番用心的。在沙利文的演講中,美國所謂的“去風險”,直指中國帶來的威脅。
做過一番鋪墊之後,G7峰會(hui) ,就到了美國該實現下一步目標,聯合盟友推動投資審查的關(guan) 鍵時刻了。要知道,G7當中,有四個(ge) 都是歐洲國家,若能取得跟歐洲的共鳴,聯合投資審查機製達成共識就會(hui) 容易許多。
於(yu) 是,美國媒體(ti) 開始集中發力,為(wei) 了防止盟友們(men) 不能理解美國說“去風險”的意圖。5月份的美國《外交事務》雜誌專(zhuan) 門刊發了一篇解釋“去風險”的文章,上來就明明白白地寫(xie) 著,“去風險”就是要限製中國芯片半導體(ti) 等高科技領域的發展。
在G7會(hui) 議期間,美國總統拜登首次公開提到了“去風險”這個(ge) 詞,具體(ti) 表述跟沙利文幾乎一樣。
不過,這樣的“攻心術”,效用卻不及預期。
G7公報中最終並未出現對華投資限製,還格外提及了“與(yu) 中國保持合作是十分必要的”。
德國總理朔爾茨專(zhuan) 門在G7峰會(hui) 期間表態,像是在羞辱美國,稱將繼續對華投資。今年一季度,G7國家中,德國等5個(ge) 國家對華投資都在同比增長,甚至是暴增。
法國:增長635.5%
德國:增長60.8%
英國:增長680.3%
加拿大:增長179.7%
日本:增長47.7%
德國同比增長60.8%,相比自己的鄰居,確實還有空間。
美國盟友為(wei) 什麽(me) 在投資中國上做出理性選擇?除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更是早已熟悉了美國對盟友“攻心”之後,反坑一把的路數。
美國的所有對華限製措施,沒有哪一個(ge) 不想叫盟友一起,但是真一起之後,美國一直都是最占便宜的那個(ge) 。
在對華投資限製之前,美國對華最主要的限製措施就是高科技領域的出口管製,為(wei) 了勸說日本、韓國配合,史無前例要搞一場三國峰會(hui) ,給足了麵子。
裏子呢?
上個(ge) 月,日本落實與(yu) 美國達成的協議,限製對華芯片出口。譚主從(cong) 內(nei) 部人士處了解到,日本這次限製的製程範圍可能比美國還大。
這意味著,管製生效後,日本的設備進不到中國市場,美國就可以蠶食掉日本在華的這部分市場。日本替美國承受額外損失,還被美國反敲一筆。
歐洲也對這樣的故事模式格外熟悉,一通配合之後,迎來的是《通脹削減法案》裏,美國在一些高科技領域高高建起的貿易保護壁壘。
盡管美國一再遊說,但無論日本官員,還是歐盟委員會(hui) 都沒有明確表示要和美國采取相似的對外投資審查措施。
當然,我們(men) 心裏也要清楚,美國雖然還沒有等到盟友對投資限製的支持,但還在繼續炮製話語陷阱,試圖讓盟友國家乃至全世界都潛移默化地使用“去風險”的概念,加入“去中國”的行動。這場“攻心戰”中,美國試圖拉入更多的人,營造“狐假虎威”的認知效果。
隻是一次次被美國背刺的現實結果,應該讓真正的明白人,越來越清醒。
3 反製攻心
其實,美國攻心術,更大的目標,仍在動搖中國人的信心。
再回看美國最初開始炒作對華投資限製的時間,是在今年2月,也是中國剛剛度過春節,防疫轉段後經濟複蘇的關(guan) 鍵起步期。
這樣的手段,美國從(cong) 5年前就開始使用了。2018年美國掀起貿易戰,同時就在跟中國進行一場心理的較量。五年前,可能還有人會(hui) 緊張,會(hui) 說趕緊妥協吧。
如果站在未來書(shu) 寫(xie) 今天的中美曆史,美國這次行動,確實也可以稱得上美國對華科技戰的一個(ge) 新節點。不過,再麵對美國的心理施壓,我們(men) 的心態應該更從(cong) 容了。
五年過去,我們(men) 發現,“紙老虎”的說法依然成立。
美國聲勢那麽(me) 大,但五年貿易戰下來,美國想切斷中國與(yu) 世界間聯係的目標並沒有實現,中國還是那個(ge) 中國,中國還是12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的第一大貿易夥(huo) 伴。
具體(ti) 到科技領域,美國政府一直窮凶極惡,從(cong) 出口管製到投資限製,未來不知道還有什麽(me) ,越來越不講道理,越來越沒有底線,美國最想看到的,就是我們(men) 自己嚇自己。但麵對野蠻,不是隻有野蠻一種辦法。
就在美國努力勸說盟友們(men) 搞投資限製的同時,歐盟、加拿大、日本這些美國的盟友卻在跟中國一起,推動全球多邊投資規則的談判——《投資便利化協定》。
參與(yu) 這場談判的成員涵蓋了許多發達經濟體(ti) 在內(nei) 的110多個(ge) 世貿組織成員。上個(ge) 月,這一全球首個(ge) 多邊投資協定的文本談判,成功完成。
深度參與(yu) 談判過程的商務部原副部長、世界貿易組織副總幹事易小準跟譚主講述了這其中的艱難:
要知道,在世界貿易組織幾十年的曆史中,歐盟、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曾提出過多邊投資協定的議題,卻因為(wei) 其在投資準入和投資保護上的要求,跟發展中國家存在嚴(yan) 重分歧,難以推進。
這次文本談判成功完成,是在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牽頭協調下,曆時6年才實現的。相關(guan) 機構測算,《投資便利化協定》若順利生效實施,可以為(wei) 全球帶來高達1萬(wan) 億(yi) 美元的經濟增長收益。
6年,這個(ge) 時間長度覆蓋了這一輪美國對中國遏製打壓的全過程。
當有人在懷疑全球合作,有人在唱衰全球化,也有人在堅定推動全球化。促成《投資便利化協定》,正發生在了美國對華投資限製之前。這對那些動輒就要妥協、放棄的人,無疑是一記耳光。
誰說的美國要搞什麽(me) 世界就要搞什麽(me) 。
放眼世界經濟,早已不是一言堂。
新興(xing) 經濟體(ti) 和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在2001年就超過了發達經濟體(ti) 。
當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得以憑借自身的優(you) 勢要素,進入全球價(jia) 值鏈,自然也開始更多地成為(wei) 被外資青睞的新目的地。
到2022年,發達國家吸引外資大幅下滑37%至3780億(yi) 美元,流入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則上升4%至9160億(yi) 美元。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的規模已經將近發達國家的2.5倍,且增長勢頭正盛。
不僅(jin) 如此,發展中國家也開始更多地向外投資。這也正是中國得以推動《投資便利化協定》、捍衛全球化背後深刻的結構性力量。
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院長單文華,全程參與(yu) 了中國常駐世貿組織代表團《投資便利化協定》談判的工作。
單文華跟譚主提到,發展中國家吸引的投資和對外投資中,科技領域都占據著重要的比重。技術資本,包括科研企業(ye) 和研究機構的科研投入、技術創新和知識產(chan) 權。技術資本在全球更流暢地流動,本身就會(hui) 給投資方和被投資方帶來雙向福利的增長,《投資便利化協定》創造的就是這樣一個(ge) 流通更加暢通的環境。
美國也曾是全球化的受益者,隻不過,當全球發展的利益與(yu) 美國維護自身全球霸主的利益發生衝(chong) 突時,美國的態度是“合則用,不合則棄”。
正如商務部8月11日發布的《美國履行世貿規則義(yi) 務情況報告》中對美國行徑的定義(yi) :多邊貿易體(ti) 製破壞者、單邊主義(yi) 霸淩行徑實施者、產(chan) 業(ye) 政策雙重標準操縱者、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擾亂(luan) 者。
美國正在放棄自己曾經走過的路,隻基於(yu) 自身絕對利益,做出選擇,甚至為(wei) 打壓對手而到了杯弓蛇影、歇斯底裏的地步。這恐怕是人們(men) 對今天的美國越來越感到迷惑和擔憂的主要原因吧。
然而,當全世界所有國家一個(ge) 個(ge) 發展的訴求,變成具體(ti) 行動,全球化就仍然有著綿綿不絕的動力。用口舌散布的迷霧,花樣百出的“攻心計”,不應也不會(hui) 阻擋這些實實在在的渴望與(yu) 紮實的腳步。
正如習(xi) 近平主席所說,人類曆史告訴我們(men) ,有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麵問題,找不到解決(jue) 問題的思路。麵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正確的選擇是,充分利用一切機遇,合作應對一切挑戰,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
麵對問題,我們(men) 要敢於(yu) 用勇氣和智慧,作難而正確的選擇。(玉淵潭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