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汽車電動化路上磕絆多(環球熱點)
為(wei) 加強電動汽車本土製造,美國政府近期用上了賞罰兩(liang) 手:一麵為(wei) 汽車和電池製造商發放補貼和貸款,一麵不斷收緊汽車排放和能耗規定,促使汽車業(ye) 向電動化轉型。然而,美國汽車業(ye) 內(nei) 普遍表示,政府當前製定的政策目標“不切實際”,忽略了美國汽車業(ye) 發展現狀。同時,美國政府以所謂“安全”為(wei) 由幹預電動汽車供應鏈,也給產(chan) 業(ye) 發展帶來更多困擾。
“胡蘿卜加大棒”
在電動汽車領域,美國政府近來“砸錢”不斷。白宮方麵近日表示,將依據去年《通脹削減法案》撥款20億(yi) 美元,加快國內(nei) 電動汽車製造並救助瀕危車企。6月底,美國能源部還宣布為(wei) 福特汽車與(yu) 韓國SK On合資的企業(ye) 提供92億(yi) 美元政府貸款,用於(yu) 生產(chan) 電動汽車電池,這是美國能源部貸款項目辦公室迄今為(wei) 止最大的一筆貸款。
美國還通過有條件的補貼政策,鼓勵車企加強“美國製造”。4月,美國財政部發布電動汽車補貼新規,要求製造商如想獲得價(jia) 值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必須在北美組裝電動汽車,同時,電池中一定比例的關(guan) 鍵礦產(chan) 也需在美國或與(yu) 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提取或加工。
與(yu) 此同時,美國不斷收緊排放規定,“倒逼”車企轉型。不久前,美國交通部下屬的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公布一項提案,要求汽車製造商提高汽車燃油效率。2027年至2032年銷售的新車中,乘用車的燃油效率每年須提高2%,輕型卡車的燃油效率每年須提高4%,否則將麵臨(lin) 巨額罰款。路透社稱,該提案可能會(hui) 迫使車企大幅轉向電動汽車,以避免懲罰。
此前,美國環境保護署還提出了被譽為(wei) “史上最嚴(yan) ”的汽車尾氣排放標準。該機構表示,2027年起,美國新銷售的乘用車和輕型卡車,溫室氣體(ti) 排放量必須年均減少13%,到2032年實現減排至少56%。美聯社報道稱,這意味著到2032年,美國銷售的新車中約67%必須是電動汽車。
“美國政府正在使用‘胡蘿卜加大棒’的手段發展電動汽車。”斯坦福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日前發布報告稱,美國一方麵以《通脹削減法案》《兩(liang) 黨(dang) 基礎設施建設法案》規定的補貼政策刺激電動汽車製造,一方麵通過更嚴(yan) 格的燃油效率和排放限製,迫使車企向電動化轉型。一係列政策的目標在於(yu) 扶持本土電動汽車製造業(ye) 、加強供應鏈、提高美國競爭(zheng) 力。
“電動汽車夢遭遇了現實”
美國的“胡蘿卜加大棒”在電動汽車產(chan) 業(ye) 產(chan) 生了一定效果。近期,有電動汽車和電池製造商等獲得政策優(you) 惠後開始在美投資設廠。然而,分析指出,美國電動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麵臨(lin) 多重掣肘。
首先是上遊原材料供給問題。《紐約時報》報道稱,美國在關(guan) 鍵礦產(chan) 及電池組件等方麵高度依賴進口。美國的關(guan) 鍵礦產(chan) 加工和精煉效率較低,原材料本土化供應步履維艱。美國地質勘探局2023年礦物商品總結報告顯示,包括石墨在內(nei) ,美國100%淨進口的礦物約有10種。美國谘詢公司高德納分析表示,電動汽車供應鏈不可能在未來幾年完全轉移到美國手中。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經濟室主任羅振興(xing) 對本報記者表示,除了原材料受供應鏈製約,美國汽車產(chan) 業(ye) 自身的競爭(zheng) 力也影響了轉型進度。
“當前,特斯拉在美國電動汽車市場‘一家獨大’,其他車企在電動汽車領域大都起步相對較晚、技術水平相對較弱、品牌認知度相對不高、競爭(zheng) 力和發展規模相對有限。隨著賽道內(nei) 競爭(zheng) 越來越激烈,許多車企還麵臨(lin) 盈利和再生產(chan) 的壓力,難以持續擴大投入。”羅振興(xing) 說,“此外,由於(yu) 美國在投資建廠方麵的法律法規和審批流程繁複,一座廠房的建設周期往往需要2—4年甚至更長時間。而且,近年來,美國製造業(ye) ‘用工荒’和頻繁罷工也拖緩了工廠投產(chan) 進度。”
高昂的轉型成本也是問題。包括通用、福特、豐(feng) 田等汽車製造商在內(nei) 的美國行業(ye) 組織“汽車創新聯盟”日前表示,政府的排放新規會(hui) 大幅提高廠商成本。據預測,新標準將使2027年車企平均每輛車的達標成本增加633美元,2032年每年車的達標成本增加1200美元。
中國現代國際關(guan) 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助理李崢對本報記者表示,美國電動汽車產(chan) 業(ye) 製造成本本就相對較高,導致美國電動汽車售價(jia) 居高不下。近期美國激進推行本土化製造,可能導致製造成本進一步上升,影響美國電動汽車的價(jia) 格競爭(zheng) 力。
充電基礎設施不足和電網薄弱也給美國電動汽車發展“拖了後腿”。
據國際能源署數據,目前全美有約13萬(wan) 個(ge) 公共充電樁,車樁比高達23︰1,存在巨大需求缺口。另據市場調查機構J.D.Power的報告,美國公共充電樁有不少存在軟硬件故障,2022年美國電動汽車車主充電失敗率高達20%。此外,英國《衛報》稱,美國電網設施不足也導致電力難以實現遠距離傳(chuan) 輸。
“拜登政府的電動汽車夢遭遇了現實。”《華爾街日報》稱,“美國的電網無法應對電動汽車製造的強行推進。”美國能源聯盟近日也發文稱,“拜登政府的電動汽車夢是工薪家庭的噩夢”,美國消費者不僅(jin) 要麵對高昂電價(jia) ,還要忍受缺乏充電樁和充電樁損壞的情況。
“拜登政府雖然對加強充電樁和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作出了承諾,但由於(yu) 審批和建設效率問題,電力供應等預計仍將是美國電動汽車發展的短板。”羅振興(xing) 說。
“既不合理也不可行”
分析普遍認為(wei) ,美國的電動汽車夢短期內(nei) 難以實現。
“美國政府雄心勃勃的燃油車削減計劃正麵臨(lin) 著現實性考驗。”美聯社報道稱,目前,美國市場上近80%的車輛使用汽油或柴油。按此速度,9年後預計隻有約22%的車輛是電動汽車。2022年,美國的新車銷量中電動汽車占比約僅(jin) 為(wei) 5.8%,距離美國政府67%的目標相距甚遠。
“受原材料供應鏈製約及美國電動汽車產(chan) 業(ye) 自身競爭(zheng) 力條件所限,美國的電動汽車製造能力短期內(nei) 難有很大提升。”羅振興(xing) 說。
美國電動汽車的銷售情況也難言樂(le) 觀。
“美國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熱情可能正在放緩。”美國《連線》雜誌報道稱,美國經銷商庫存的電動汽車數量目前已超過9.2萬(wan) 輛,其中,新車庫存比1年前增加了74%。美國考克斯汽車公司分析師表示,“即使美國製造商生產(chan) 更多電動汽車,可能也沒有足夠的消費者來到這個(ge) 領域”。
“政府提出到2032年電動汽車占美國市場約67%的目標,既不合理也不可行。”“汽車創新聯盟”方麵日前表示,政府低估了製造電動汽車的成本和難度。除了促使廠商轉型,美國在充電基礎設施、供應鏈、電網彈性、燃料和關(guan) 鍵礦物供給以及市場培育等方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jue) 。
美國政府近期針對供應鏈實施的保護主義(yi) 政策,給自身的“電動夢”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
路透社稱,7月底,美國眾(zhong) 議院兩(liang) 個(ge) 委員會(hui) 表示要調查寧德時代與(yu) 福特汽車的在密歇根州的電池合作項目,確定是否存在“就業(ye) 機會(hui) 和美國資金流向中國的問題”。5月,美國能源部撤銷了對電池製造商Microvast提供的2億(yi) 美元撥款,理由是該公司或與(yu) 中國存在業(ye) 務往來。
“美國執意將供應鏈相關(guan) 經濟議題政治化,將進一步推高原材料成本,使上遊關(guan) 鍵礦產(chan) 供應鏈更加不穩定,給美國自身電動汽車製造業(ye) 帶來一係列負麵連鎖反應。”羅振興(xing) 說。
“美國以經濟安全為(wei) 由,力推供應鏈‘去風險’,短期內(nei) 不能壓低電動汽車製造成本和售價(jia) ,對發展和推廣電動汽車來說成效並不明顯。”李崢說。
“電動汽車領域的開放合作,有望加快產(chan) 業(ye) 進步、推動技術共享、促進國際統一標準形成。然而,如果美國執意挑起競爭(zheng) ,就可能造成技術分割,拖緩美國自身電動汽車發展和能源轉型進程。”羅振興(xing) 說。
林子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