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8月15日電 (郭軍(jun) 吳善基)8月15日是全國首個(ge) 生態日。當日,為(wei) 活躍生態學界的學術交流氛圍,分享生態學領域研究新進展,由廣東(dong) 省生態學會(hui) 主辦的“生態文明建設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論壇暨首個(ge) 全國生態日專(zhuan) 題座談會(hui) ”在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舉(ju) 行。廣東(dong) 省內(nei) 生態學及相關(guan) 領域的專(zhuan) 家學者、高校師生和企業(ye) 家等方麵代表100餘(yu) 人參加了論壇交流活動。
論壇上,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原校長駱世明作了“‘生態日’的來路與(yu) 去向”的報告。他表示,生態學家應更多地參與(yu) 到社會(hui) 的生態文明建設中去,讓整個(ge) 社會(hui) 了解並處理好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社會(hui) 。
“‘生態日’提醒我們(men) 迄今隻有一個(ge) 地球,人類必須樹立起生態文明觀。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駱世明說。如何處理好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駱世明提出三大途徑,分別是借鑒傳(chuan) 統、科技創新和低碳節儉(jian) 。他介紹道,從(cong) 人口密度高的村落到人口密度高的地球村,回顧我們(men) 祖先長期與(yu) 自然打交道的實踐經驗與(yu) 形成的哲學理念,值得我們(men) 未來處理好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中加以借鑒。包括景觀合理布局、循環體(ti) 係構建和生物多樣性利用等各類傳(chuan) 統的生態農(nong) 業(ye) 經驗,以及道法自然、無為(wei) 而治、天人合一等理念。
廣東(dong) 省生態學會(hui) 理事長、暨南大學教授段舜山作了“海洋碳匯對實現雙碳目標的關(guan) 鍵意義(yi) ”報告,他提出不僅(jin) 要對海岸帶生態係統進行保護和管理,對受損區域的海洋生態係統進行最大限度的恢複或修複,還要建立生態補償(chang) 機製,利用經濟手段,發展碳循環經濟,避免氣候變化對濱海碳匯產(chan) 生負麵影響,發揮海洋碳匯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章家恩、廣東(dong) 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yu) 土壤研究所研究員程炯等專(zhuan) 家也作了報告,分享了他們(men) 的最新研究成果。會(hui) 議期間還圍繞“全國生態日”主題召開了座談會(hui) ,並組織了生態科普展覽。(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