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首爾8月24日電 題:中國茶葉何以香飄韓國?
——專(zhuan) 訪韓國仁川大學教授田傑
中新社記者 劉旭
茶,既是全球同享的健康飲品,也是承載曆史和文化的“中國名片”。2019年,聯合國大會(hui) 宣布將每年的5月21日設為(wei) “國際茶日”,以讚美茶對經濟、社會(hui) 、文化、減貧和民生的價(jia) 值;2022年11月29日,“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
今年5月21日,首爾中國文化中心舉(ju) 辦“茶和天下·雅集”係列活動。活動期間,韓國仁川大學東(dong) 北亞(ya) 國際通商學部中國籍教授田傑與(yu) 湖州紫筍茶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張文華、安吉白茶製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嚴(yan) 榮火共同對中國茶藝進行詳細介紹。近日,田傑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獨家專(zhuan) 訪,介紹中國茶在韓國的傳(chuan) 播路徑,解析茶文化對推動中韓交流的作用。
視頻:【東(dong) 西問】田傑:中國茶葉何以香飄韓國?來源:中國新聞網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茶在韓國傳(chuan) 播有怎樣的曆程?
田傑:茶是什麽(me) 時候、如何傳(chuan) 入韓國的,說法比較多。不過普遍認為(wei) 韓國茶文化是始於(yu) 朝鮮半島的三國時期。有“新羅善德女王時期萌芽,興(xing) 德王時期盛行”的說法。據記載,新羅興(xing) 德王3年,也就是公元828年,興(xing) 德王派使臣“大廉”出使中國。回國的時候大廉帶回了茶種,新羅王將茶種種在了智異山腳下。之後雙溪寺的僧人將其在寺院周圍培植,形成了大片茶園。現在全羅道河東(dong) 是韓國綠茶的主要產(chan) 地之一。在河東(dong) 雙溪寺附近有韓國茶“始培地”,並有碑刻。
河東(dong) 雙溪寺韓國茶樹始培地碑刻。田傑 攝
另外還有一種觀點是茶在更早時期傳(chuan) 入。這跟中國九華山的地藏菩薩有關(guan) 。地藏菩薩也稱金地藏,新羅時期僧人金喬(qiao) 覺被視為(wei) 地藏菩薩的化身之一。據史書(shu) 記載,金喬(qiao) 覺於(yu) 唐朝開元末,即公元719年前後到九華山修行,並帶去了新羅的茶種,種於(yu) 九華山。據《九華山誌》記載九華山的金地茶即為(wei) 金地藏攜來之種,如果這麽(me) 來看的話,中國茶傳(chuan) 入到朝鮮半島應該在更早的時期。
除此之外,縱觀朝鮮半島各個(ge) 曆史時期茶文化的發展變化,中國茶的傳(chuan) 播無時不在。特別是在最近十幾年,中國出口到韓國的茶種類越來越多。
中新社記者:中國茶傳(chuan) 入之後,韓國社會(hui) 對中國茶的認知和接受度如何?韓國人的飲茶口味有何偏好?
田傑:從(cong) 曆史角度講,中國茶傳(chuan) 入朝鮮半島後,它的發展和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是“平行”的。
茶和天下活動在首爾市市廳廣場舉(ju) 行飲茶體(ti) 驗。劉旭 攝
如果討論現代韓國社會(hui) 對茶的認知度和接受度,那麽(me) 首先要提普洱茶。大部分的韓國人即便沒喝過,也都知道普洱茶,這可能跟廣告、宣傳(chuan) 有很大關(guan) 係。去中國旅行的人常常要帶回普洱茶送給親(qin) 戚朋友,韓國國內(nei) 也有很多茶商銷售普洱茶。烏(wu) 龍茶,特別是鐵觀音在韓國的認知度也比較高。
雖然在韓國相對於(yu) 喝咖啡,喝茶的人不算主流,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喝中國茶。他們(men) 學習(xi) 、了解中國茶,甚至一些韓國人去考中國的茶藝師、評茶師等資格證。韓國人對中國茶的認知緊跟著中國國內(nei) 商品茶市場的流行趨勢,近期韓國人也開始喝白茶、紅茶等茶。
中新社記者:韓國的茶文化經曆了哪些變化?受到中國茶文化哪些影響?
田傑:韓國茶文化大概經曆了1000多年的曆程。大致可以分為(wei) 三國新羅時期、高麗(li) 時期、朝鮮王朝時期、日本統治時期和光複後的近現代時期。
新羅時期興(xing) 德王命使臣大廉把從(cong) 唐朝帶來的茶樹種子種植在智異山,韓國人一般認為(wei) 這是韓國茶文化的開端。據記載,新羅時代喝茶是把茶葉做成粉末然後飲用。那時茶主要是王室貴族和寺廟僧人飲用並繼承發展的。
高麗(li) 王朝時期,朝鮮半島的茶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從(cong) 貴族到百姓都喜歡飲茶,不僅(jin) 有專(zhuan) 門管理茶的機構,還有專(zhuan) 門種植茶的茶村以及普通百姓進出的茶店。與(yu) 高麗(li) 王朝同時期的大致是中國的宋朝,因此高麗(li) 王朝時興(xing) 的飲茶方式受宋朝影響是“點茶法”。據記載,那時高麗(li) 王朝從(cong) 宋朝進口龍鳳團茶,並且向宋朝出口腦原茶,再加之高麗(li) 青瓷非常有名,這一時期雙方的交流很活躍。
李成桂於(yu) 1392年建立朝鮮王朝之後,因為(wei) 政治上的需要廢棄了“點茶法”,開始推行“泡茶法”。在這一時期,與(yu) 佛教有著很大關(guan) 聯的茶文化在朝鮮半島較之前有所衰退,在各種儀(yi) 式中進行的茶禮文化成為(wei) 主流。
日本殖民統治朝鮮半島時期,日本茶道被推行,朝鮮半島的傳(chuan) 統茶文化在此期間受到禁錮。1945年日本戰敗之後,本土茶文化開始慢慢恢複。70年代前後,一些韓國茶人為(wei) 此做出了巨大努力。1992年中韓建交之後,隨著留學生的增多和貿易往來的日益密切,中國茶文化再一次大規模進入韓國。
我前麵提到,韓國茶文化的發展脈絡其實和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脈絡有很大關(guan) 聯。當然它也有自己的特色,我認為(wei) 其中比較明顯的有兩(liang) 點,一是“禪茶”,即寺廟和佛教作為(wei) 茶文化傳(chuan) 承的重要途徑;二是“茶禮”,即韓國人在祭祖等重要儀(yi) 式中,會(hui) 有獻茶儀(yi) 式。
中新社記者:韓國人對茶的興(xing) 趣,是否會(hui) 促進韓國人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田傑:這個(ge) 是一定的。我個(ge) 人的體(ti) 會(hui) 是,茶是一種媒介,對茶的興(xing) 趣可以發散到文化的各個(ge) 層麵。
舉(ju) 例來說,現在很多喜歡喝茶的韓國人都知道紫砂壺,哪怕是普通的韓國人看到這個(ge) 茶壺也大概知道這是中國的一種壺,因此茶文化對於(yu) 文化傳(chuan) 播有很大幫助。
在浙江杭州舉(ju) 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hui) 上,一名參觀者被展出的韓國茶器吸引。王剛 攝
在茶和天下活動上展示的中國茶藝。劉旭 攝
很多喜歡茶的韓國朋友會(hui) 問我一些關(guan) 於(yu) 茶的中文詞匯,會(hui) 去中國的茶文化聖地訪問,這在韓國稱之為(wei) “茶山行”。這些學習(xi) 茶文化的學生一起去過中國的武夷山等地,進入茶山看中國人怎麽(me) 製茶、飲茶。在這個(ge) 過程中,他們(men) 一方麵更深入了解中國的茶文化,同時也走走看看,接觸到中國社會(hui) ,對中國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中新社記者:中韓兩(liang) 國未來在茶文化方麵有哪些交流的可能性?
田傑:我認為(wei) 中韓在這方麵有很大發展空間。韓國對外來文化接觸比較多,特別是和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有很多一脈相承的地方。中國作為(wei) 一個(ge) 文化大國,與(yu) 韓國是隔海相望的近鄰,文化在碰撞中會(hui) 產(chan) 生新的火花。
茶和天下活動在首爾市市廳廣場舉(ju) 行飲茶體(ti) 驗。劉旭 攝
據我了解,現在很多韓國的陶藝家會(hui) 製作一些茶具,在中國的茶博會(hui) 上也有專(zhuan) 門的韓國陶藝家展出的作品。我在中國的一些茶友,也會(hui) 以擁有一套韓國的茶具為(wei) 自豪,這就是茶文化相互交流的顯現。
另外在茶葉方麵,雖然韓國茶在曆史上與(yu) 中國茶的發展基本同步,而且一直以來都是以綠茶生產(chan) 為(wei) 主。但是近年來韓國茶的種類開始變多,比如他們(men) 有一種發酵茶叫“黃茶”,味道和中國的老白茶很像,我想這種茶葉如果出口到中國也會(hui) 有一定市場。
未來如果韓國的茶葉能夠推廣到中國,也會(hui) 豐(feng) 富中國的茶文化,同時中國的茶文化也會(hui) 繼續影響韓國,豐(feng) 富充實韓國的茶文化,這種交流意義(yi) 不凡。(完)
受訪者簡介:
田傑,韓國仁川大學東(dong) 北亞(ya) 國際通商學部中國籍教授,從(cong) 事中文和中國文化的教學工作。學習(xi) 研究中國茶文化以及韓國、日本、英國茶文化多年,取得茶藝師資格證。近年來致力於(yu) 在韓國社區、高校等各平台講授中國茶文化,舉(ju) 行中國茶文化體(ti) 驗活動。自2022年起,在中國大使館與(yu) 中韓友好協會(hui) 共同開辦的“新時代中國大講堂”課程中向韓國各界介紹中國茶文化。2023年初在韓國交通廣播電台(TBS),播出10期中國茶文化係列講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