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符曉波 郝曉明 王 春
8月24日,日本政府不顧國內(nei) 外反對,執意啟動核汙染水排海計劃,引發全球關(guan) 注。核汙染水在海洋中會(hui) 怎樣擴散?將帶來哪些後果?該如何應對?針對這些社會(hui) 關(guan) 切,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多位學者專(zhuan) 家。
核汙染水會(hui) 擴散到全球
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後,我國第一時間啟動了對西太平洋海洋環境的應急監測與(yu) 評估工作。參與(yu) 此次調查研究的北京師範大學國家安全與(yu) 應急管理學院研究員餘(yu) 雯介紹,在這項持續7年的追蹤監測中,研究團隊發現,福島核事故發生3個(ge) 月後,核汙染物就擴散至距離福島600公裏的公海海域,且含量嚴(yan) 重超標。在事故發生18個(ge) 月後,我國台灣東(dong) 南海域檢測出核汙染物的存在。據測算,這些核素進入海洋環境後將通過洋流在8—10年逐步擴散至所有海域。
借鑒這些觀測數據和海洋動力學過程,餘(yu) 雯預測,此次日本排海的核汙染水會(hui) 借助洋流迅速向整個(ge) 海洋係統擴散,且在大概一年半到兩(liang) 年內(nei) 進入我國海域。
“核汙染水經洋流運輸和擴散,其中一些放射性物質還會(hui) 被海洋生物所吸收。”餘(yu) 雯表示,大海確實具有一定的稀釋作用,但日本長達30年的排海計劃仍具有不確定性,考慮到環境和生態的脆弱性,需謹慎應對。
後果存在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
“處理核汙染水有蒸發釋放、電解排放、地下掩埋等多種方式,但日本選擇了成本最低的排海方案,這種做法極端不負責任。”大連海事大學智庫專(zhuan) 家、法學院教授張晏瑲表示,目前國際社會(hui) 最擔心的是核放射性元素進入海洋環境造成的生態破壞。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院長陳新軍(jun) 認為(wei) ,不同等級的核事故所產(chan) 生的核元素汙染是不同的,福島核事故在國際核事件分級表中被列為(wei) 最高級別7級,其產(chan) 生的核汙水的汙染程度不可小覷。
“氚可能還不是最危險的。”大連海事大學智庫首席專(zhuan) 家高之國說,日本一直在做出“問題隻在於(yu) 氚元素”的誤導,但世界上很多科學家都有一個(ge) 共識,就是核汙染水裏含有高達64種核放射性元素,並且七成以上都是超標的,多核素設備難以完全處理。這些放射性元素進入海洋環境生態後,對人類和海洋生物危害最大的是碳-14和碘-129,其中碳-14的半衰期約5000多年,碘-129的半衰期更長,而碳-14會(hui) 在海洋生物體(ti) 內(nei) 聚集,其豐(feng) 度或濃度可能是氚的50倍。
多位受訪的專(zhuan) 家學者表示,核素融入海洋生態後,涉及複雜且長期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目前科學家對此的係統研究和數據積累都很少。日本此舉(ju) 史無前例,其危害性至今難以評估,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當前迫切需要就海洋生態係統、海洋生物生存等方麵展開國際合作,開展長期跟蹤研究。
進口海產(chan) 品能否購買(mai) 主要還是看來源
未來,海鹽、海產(chan) 品還能放心吃嗎?張晏瑲說,此前檢測出福島當地的石斑魚和許氏平鮋均含有超標的放射性元素,因此如果海產(chan) 品來源與(yu) 福島較近,應保持警惕。
陳新軍(jun) 表示,核汙染水排放後,對日本周邊海域魚類的影響是最大的。此外,不同水層的魚類、定居性魚類與(yu) 洄遊性魚類受到的影響並不一樣。“在我國市場上流通的海產(chan) 品一定是經過嚴(yan) 格檢測的,是安全的,中國消費者對此可以放心。”
目前,我國已全麵暫停進口日本水產(chan) 品,且福島核事故後,我國已將食品中放射性物質監測工作納入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範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