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此前在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jia) 值觀、曆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wei) 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中國式現代化為(wei) 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樹立了典範,為(wei) 其提供了全新選擇。
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欄特別推出係列策劃,邀請知名專(zhuan) 家學者,深入解讀闡釋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六觀”。 8月29日起播發,一天一篇,敬請垂注。
中新社北京9月3日電 題:中國式現代化“生態觀”有何“綠色內(nei) 核”?
——專(zhuan) 訪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郇慶治
中新社記者 安英昭 韓禹
在全球生態環境挑戰日趨嚴(yan) 峻的今天,中國將“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明確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和本質要求,體(ti) 現出不同於(yu) 西方發達國家的獨特生態觀。
“中國式現代化為(wei) 當今世界的主流現代化理論與(yu) 實踐注入了全新的‘綠色內(nei) 核’。”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郇慶治日前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獨家專(zhuan) 訪時如是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曾撰文指出,古代人類社會(hui) 大都信奉人與(yu) 自然內(nei) 在統一的有機自然觀,但現代社會(hui) 的形成與(yu) 發展是基於(yu) 西方人類主體(ti) 性乃至主導性觀念的逐步確立。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觀如何在其中破解二元對立的主體(ti) 性困境?
郇慶治:人類社會(hui) 的特定生產(chan) 生活方式塑造出與(yu) 之相適應的包括文化觀念在內(nei) 的上層建築。從(cong) 較長時間尺度來看,人類社會(hui) (文明)與(yu) 自然關(guan) 係的構型形塑著其社會(hui) 內(nei) 部關(guan) 係;而從(cong) 較短時間尺度來看,人類社會(hui) (文明)的社會(hui) 內(nei) 部關(guan) 係會(hui) 對它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構型產(chan) 生重要影響——甚至可以是劃時代的或決(jue) 定性的。
古代人類社會(hui) (文明)由於(yu) 更多依賴於(yu) 自然資源稟賦和自然生態條件,也就很自然地呈現出經濟社會(hui) 製度乃至文化觀念的自然生態適應(敬畏崇拜)特征。因而可說,越是遠古的人類社會(hui) (文明),就越是天然地接近於(yu) 合乎自然生態法則的文明。
2016年8月,祖孫倆(lia) 在塞罕壩機械林場內(nei) 玩耍。在半個(ge) 多世紀的時間裏,塞罕壩人將昔日飛鳥不棲、黃沙遮天的荒原,變成百萬(wan) 畝(mu) 人工林海。楊可佳 攝
如果說中國的農(nong) 業(ye) 文明是一種生態色彩濃鬱的文明,那麽(me) 與(yu) 之同時甚至更早的其他農(nong) 業(ye) 文明和狩獵采集文明也大致如此。現代社會(hui) (文明)尤其是其歐美版本的出現與(yu) 崛起,不僅(jin) 是一個(ge) 非常晚近時期的現象,且取決(jue) 於(yu) 諸多方麵的社會(hui) 曆史條件。其中十分重要的是,原本作為(wei) 反對封建王權和宗教神學工具的人性或個(ge) 體(ti) 權益及其抽象物(人類主體(ti) 性或人權),成為(wei) 隨後建立並執著於(yu) 其全球性擴張的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文明)的“靈魂”。相應地,大自然成為(wei) 這種新型社會(hui) 關(guan) 係所形塑或奴役的“他物”——尤其是借助於(yu) 現代科技,最終則是一種新型的社會(hui) 與(yu) 自然關(guan) 係構型的形成,即“技術與(yu) 資本主導社會(hui) 中的自然”。
因而,從(cong) 根本上說,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觀具有破解現代社會(hui) 中二元對立的主體(ti) 性困境的潛能。一方麵,中國的經濟社會(hui) 現代化曆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踐和悠久傳(chuan) 統生態文化,合力促成了自反性的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新認知。這並非隻是在哲學倫(lun) 理的層麵意義(yi) 上,同時還體(ti) 現在其經濟社會(hui) 製度化呈現以及與(yu) 之相適應的文化觀念的層麵意義(yi) 上。另一方麵,在“準後現代化”的環境與(yu) 條件下,這一新認知得以創新性實踐。具體(ti) 而言,“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目標追求,與(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的背景和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實踐進程緊密結合在一起。當然不是說這已是既定的必然性結果,而是說擁有一種經過努力可以達致的可能性。
2019年5月,一列動車穿越位於(yu) 廣西陽朔縣興(xing) 坪鎮內(nei) 的幸福源特大橋。陳冠言 攝
中新社記者:現代化工業(ye) 文明的產(chan) 生及其全球化擴散,為(wei) 整個(ge) 世界和地球帶來了嚴(yan) 重危機和挑戰。西方“現代化”乃至“後現代”思想界有何回應?與(yu) 中國思路、中國理論和中國方案有何不同?
郇慶治:的確,歐美發達工業(ye) 化國家最先感受到了工業(ye) 環境汙染對公眾(zhong) 生活造成的消極影響,比如19世紀中葉英國城市的汙水橫流現象和20世紀中葉發生的嚴(yan) 重汙染事件。但隨後不久,尤其是自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歐美工業(ye) 化國家紛紛引入各種經濟技術與(yu) 行政法律措施來治理和抑製環境汙染問題,同時將大量的汙染性產(chan) 業(ye) 或公司轉移到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xing) 經濟體(ti) 國家。結果是,到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歐美發達國家普遍出現了生態環境質量大幅度改善而公眾(zhong) 生活水平依然維持在較高水準的局麵——因而促動了許多關(guan) 於(yu) 歐美“可持續發展模式(範例)”或“生態資本主義(yi) ”前景的討論。當然,在全球層麵上,無論是就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還是就我們(men) 共同的地球生態係統來說,自然生態已更加危機深重而不是變得可持續了。
2023年8月24日,日本民眾(zhong) 在位於(yu) 東(dong) 京千代田區的東(dong) 京電力公司總部附近舉(ju) 行集會(hui) ,強烈反對日本政府當天啟動福島核汙染水排海作業(ye) 。朱晨曦 攝
客觀地說,歐美國家並非隻有“綠色資本主義(yi) ”或“環境自由主義(yi) ”的“淺綠”政治理念與(yu) 政策主張,而是有著十分豐(feng) 富的“深綠”“紅綠”“淺綠”三維譜係下的綠色社會(hui) 政治與(yu) 文化理論——比如哲學倫(lun) 理上極其激進的“深生態學”或“生態(生物、生命)中心主義(yi) ”或初聽起來頗為(wei) 極端的“大轉型理論”,以及各種樣態的後(反)現代性的生態政治哲學,比如米歇爾·福柯的“生命政治”和邁克爾·哈特與(yu) 安東(dong) 尼奧·奈格裏的“新帝國”。尤其是,生態馬克思主義(yi) 或生態社會(hui) 主義(yi) 在過去半個(ge) 多世紀中也已發展為(wei) 係統完整的學術理論流派,它們(men) 無論對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的解讀詮釋,還是對當代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的生態批判,都有著相當程度的準確性和精到之處。
但這些綠色理論與(yu) 當代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話語、綠色發展話語、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話語的最大區別在於(yu) ,中國思維、中國理論和中國方案是由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作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執政黨(dang) 全麵領導下的現實性大眾(zhong) 社會(hui) 政治動員或實踐,其中廣大民眾(zhong) 的實踐參與(yu) 和民主監督也是全過程的和主動積極的。這種更多體(ti) 現為(wei) 自上而下的社會(hui) 政治動員方式,並非沒有任何不足或缺點,但與(yu) 簡單化、形式化的投票民主或社會(hui) 抗爭(zheng) 相比,仍具有進步性和有效性。
2019年4月,新疆烏(wu) 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民眾(zhong) 在雅瑪裏克山青年峰下種植樹木。劉新 攝
中新社記者: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觀有何獨特之處?中國如何為(wei) 現代化理論融入“綠色內(nei) 核”?
郇慶治: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觀具有三重理論意蘊:基於(yu) 近代中國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社會(hui) 現代化曆史經驗總結反思的生態現代化理念,對中國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宏偉(wei) 藍圖下“美麗(li) ”目標任務的新構想與(yu) 願景,麵向當今世界正在發生著的現代化發展綠色轉型或重塑大趨勢的理性認知與(yu) 自覺追求。這種生態觀並不是一種狹義(yi) 的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哲學或方法論,而是一種基於(yu) 寬闊視野的大世界觀方法論,因而可以同時理解為(wei) 相互聯係的整體(ti) 性世界觀、價(jia) 值觀、曆史觀、文明觀、民主觀。
其獨特之處至少包括兩(liang) 點:一是立足於(yu) 馬克思主義(yi) 生態理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生態文化和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曆史性融匯,而這幾乎注定了其與(yu) 眾(zhong) 不同的理論特點和實踐特質,並終將產(chan) 生出特定的曆史性結果——“生態文明建設”或“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是其最具中國風格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話語表達。
2021年11月,白鷺、蒼鷺等鳥類在廣東(dong) 省廣州市的海珠湖鳥島上停歇。陳楚紅 攝
二是深深紮根於(yu) 中國作為(wei) 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後發性”現代化實踐。像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感知一樣,現代化不是一個(ge) 已趨近結束甚或沒落的曆史發展進程。實際上,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觀所體(ti) 現或彰顯的正是這樣一種綠色選擇或可能性,即以一種盡可能和諧共生或社會(hui) 生態公正的方式構建人與(yu) 自然的現代經濟社會(hui) 關(guan) 係。
基於(yu) 此,中國式現代化為(wei) 當今世界的主流現代化理論與(yu) 實踐注入了全新的“綠色內(nei) 核”。簡言之,其一,它提供了超越“生態主義(yi) ”抑或“人本主義(yi) ”二元對立的、“堅持(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價(jia) 值立場選擇;其二,它提供了推動“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而不是簡單訴諸“後現代”或“去現代化”的方法論革新;其三,它提供了擺脫“歐美中心論”地域偏見的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倡議。
2021年9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hui) 第十五次會(hui) 議在昆明舉(ju) 辦,一立體(ti) 花壇吸引市民觀賞、拍照。劉冉陽 攝
中新社記者: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觀有何實踐指向?
郇慶治:中國式現代化生態觀的重要實踐指向,在於(yu) 它可以對新時代全麵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發揮規約與(yu) 形塑作用。一方麵,它將連接暢通“美麗(li) ”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目標和新“兩(liang) 步走”的生態文明建設階段性任務舉(ju) 措,對於(yu) 前者主要是一種細化展開,而對於(yu) 後者則更多是一種參照約束;另一方麵,它還將在實踐中不斷促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維度,尤其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表征的經驗性呈現和曆史性生成。相應地,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將同時是一個(ge) 持續性的中國特色形塑和與(yu) 時俱進革新過程。
中新社記者:麵對日益嚴(yan) 峻的生態環境挑戰,人類命運與(yu) 共。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觀能為(wei) 世界提供何種啟示?
郇慶治: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觀及其實踐,可為(wei) 當今世界提供三方麵啟示。其一,必須更充分認識歐美主導現代化模式理念的生態局限性。盡管當前已形成了顏色各異或激進程度不一的綠色社會(hui) 政治、文化理論、改革嚐試,但都未能觸動甚或挑戰資本主義(yi) 的經濟政治製度框架和國際不平等的世界經濟政治秩序。
2022年8月,航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前黃鎮漁光互補光伏發電基地,該基地實現了“上麵發電、下麵養(yang) 殖,科學發展,綜合利用”的漁光一體(ti) 模式。泱波 攝
其二,必須更充分估計世界格局發生著的劇烈變化以及發展中國家影響力的大幅度提升。抗疫國際合作和俄烏(wu) 持續衝(chong) 突給人們(men) 最大的警示在於(yu)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已悄然展開並快速演進,歐美國家長期占據絕對霸權地位的單極化國際舞台正在裂變為(wei) 眾(zhong) 多的地域性中心及其競爭(zheng) 者,這些所謂發達國家同時失去或坍塌的還有諸多被認為(wei) 是理所當然的“榜樣”或“先驅”形象,比如在可持續發展領域。
其三,必須重新發現闡釋現代化理念與(yu) 路徑的生態意蘊。“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既是一種政治宣示或旗幟,也有著十分廣闊的理論與(yu) 實踐創新意義(yi) 。概言之,從(cong) 全球立場或視點來看,相比歐美地域中心主義(yi) 的排斥性現代化,更理性更綠色更公平的普遍性現代化有著更多的社會(hui) 生態友好質性,或者說更(可能)接近於(yu) 一種全球生態環境善治願景。(完)
受訪者簡介: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郇慶治
郇慶治,1965年10月生,山東(dong) 省青州市人,法學博士,現為(wei)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大學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2002-2003年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2005-2006/2009年德國洪堡研究基金訪問學者、2008年榮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21年獲聘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5-2012年,主持編譯了《環境政治學譯叢(cong) 》(共12冊(ce) );2015年至今,創辦“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生態文明研究小組”並擔任總協調人。主要學術專(zhuan) 長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生態學、環境政治學和比較政治學。
現已出版專(zhuan) 著《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範區實踐的哲學研究》《文明轉型視野下的環境政治》《環境政治國際比較》等8部,主編《社會(hui) 主義(yi) 生態文明:理論與(yu) 實踐》《大國擔當的鏡與(yu) 鑒:應對氣候變化與(yu) 構建生態文明》《馬克思主義(yi) 生態學論叢(cong) 》(五卷本)等9部,並在國內(nei) 外知名雜誌發表論文400多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