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呼和浩特9月4日電 (記者 張瑋)多語種文獻與(yu) 中國北疆民族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4日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落下帷幕,來自中國、日本、蒙古國、波蘭(lan) 等國家的百餘(yu) 名高校學者在為(wei) 期3天的研討會(hui) 上,共話各民族共享中華文化符號,推進中國北部邊疆民族史深入研究。
內(nei) 蒙古師範大學副校長賈美林介紹,內(nei) 蒙古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北方各民族繁衍生息、交流融合的家園,在曆史長河中不斷生成的多語種文獻呈現了各民族彼此互動、相互依存、兼和共生的特征。
圖為(wei) 多語種文獻與(yu) 中國北疆民族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現場。韓占文 攝
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中央歐亞(ya) 曆史文化研究所所長柳澤明在研討會(hui) 上發布有關(guan) 中國清朝時期給票製度的最新研究成果。
清朝時期,中國內(nei) 地商人走出長城關(guan) 口前往庫倫(lun) 或恰克圖進行貿易時,必須攜帶理藩院簽發的執照(票),出關(guan) 時和進入市場時接受查驗。
“以往的研究對給票製度的存在給予一定關(guan) 注,但沒有全麵考察其起源和變遷的研究。”柳澤明稱,“如今史料證實,從(cong) 康熙五十九年至雍正二年之間針對庫倫(lun) 貿易形成的製度,在《恰克圖條約》之後適用於(yu) 恰克圖貿易,一直沿襲到乾隆後期,沒有發生重大變化。”
柳澤明介紹,他與(yu) 內(nei) 蒙古師範大學等高校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的關(guan) 係,“就給票製度的研究,今後我們(men) 將會(hui) 收集更多信息去繪製揭開全貌。另外,在嘉慶及之後時期對給票製度可能也進行了各種變更,闡明其實際情況也是我們(men) 將來的研究課題。”
內(nei) 蒙古大學教授、國際蒙古學學會(hui) 副會(hui) 長齊木德道爾吉認為(wei)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以內(nei) 蒙古高校、科研機構聯合全國乃至世界學術力量,從(cong) 漢簡、契丹小字的釋讀,到女真文字、再到突厥文碑刻的解讀,以及滿蒙古文檔案文書(shu) 的大量發掘、整理翻譯和研究,都取得豐(feng) 碩的成果。
“通過這次學術交流,來自五湖四海的專(zhuan) 家學者匯聚一堂,進行廣泛交流、互通信息,不僅(jin) 會(hui) 深化中國北部邊疆民族史的相關(guan) 研究,也將拓展更多合作空間。”齊木德道爾吉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