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休斯敦9月6日電 通訊:潛心《史記》譯介30年 展現中國文化的輝煌和浪漫——記美國知名漢學家倪豪士
新華社記者徐劍梅
喜霍去病,願同李白共飲、與(yu) 杜甫為(wei) 友,欣賞《論語》,但《史記》是心中的“特別”……談起中國的古典世界,美國知名漢學家倪豪士的語氣裏有種如見故人的親(qin) 切與(yu) 熟稔。
這位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榮休教授再過數月就將迎來八十歲壽辰,他沉浸於(yu) 漢學六十載,精研唐代文學,並從(cong) 1989年起主持《史記》英譯,筆耕不輟。
這是8月8日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拍攝的美國知名漢學家倪豪士。新華社記者 徐劍梅 攝
《史記》的完整譯介是英語漢學史一大盛事。這部史學巨著,全書(shu) 130篇,漢字52萬(wan) 餘(yu) 字,記載了傳(chuan) 說中的黃帝時代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3000多年中國曆史。太史公如椽巨筆雄深雅健,雲(yun) 龍霧豹——譯事之難、所涉之繁,可想而知。
倪豪士告訴新華社記者,截至目前,《史記》已譯介106篇。他和團隊正在繼續翻譯八書(shu) 、十表,及世家中尚未譯訖的數篇,每周開一次會(hui) 討論進展。每卷所涉翻譯工作完成後,還需約一年時間統稿編輯。譯作完稿時間不能確定,他期望未來三到五年能夠譯完。
翻譯中,倪豪士和他的團隊不追求英語讀者閱讀體(ti) 驗的流暢無礙,而力求準確,不惜在譯文中頻繁夾雜中文字、詞、句作為(wei) 參照,並附以詳細注釋和文獻索引。每篇之後的譯者筆記猶如小型論文,別開生麵。他說,當年開譯之前,他泡了一周圖書(shu) 館,查閱希臘文和拉丁文經典著作的英譯本。“這就是學術翻譯的方式。從(cong) 一開始,我們(men) 就麵向學者和研究者。”
在倪豪士看來,翻譯是西方漢學研究的重要基礎。在《史記》的譯介中,他們(men) 能發現一些易被忽略的問題,更能培養(yang) 新的漢學人才。他說,他培養(yang) 的博士生,三分之二都是非常優(you) 秀的學者。“學術的薪火相傳(chuan) 是最令我滿意的,這比著述或其他任何東(dong) 西都更重要。”
他說,30多年來,從(cong) 注釋、翻譯到研討,已有近200名研究人員參與(yu) 了《史記》全本譯介。值得一提的是,除多名中國史學家外,來自德國、意大利、羅馬尼亞(ya) 、俄羅斯和韓國等國的漢學家也參與(yu) 譯事。“這是一支國際化的團隊,我們(men) 至今仍在一起工作,因此經常需要克服時差困擾。”
西方與(yu) 東(dong) 方,毋需對調視角,亦可相遇而非相離,互補而非對立。而在多年譯介和研究中,他不時發現,國際漢學家的關(guan) 注點常有中國學者未能留意之處。他告訴記者:“作為(wei) 一名外來者,在每種文化中都能見當地人所未見,這始終是事實。我們(men) 站在你們(men) 的傳(chuan) 統之外,能夠看到你們(men) 所忽略的東(dong) 西。”
在倪豪士心中,司馬遷是一個(ge) 嚴(yan) 格、能自我鞭策、有使命感的人。他尤其欣賞司馬遷青年時期的“壯遊天下”,也把在《史記》譯介過程中自己的遊曆、結下的友誼視為(wei) 人生收獲。
倪豪士主編的英文版《史記》第十卷封底,印著《倫(lun) 敦大學亞(ya) 非學院學報》的一段評介:“通過這樣的著作,西方學術界和文學界將更多地領略早期中國的輝煌和浪漫,並可更好地欣賞早期中國的偉(wei) 大曆史學家所呈現的人類教訓。”
“理解中國曆史和傳(chuan) 統文化,對理解21世紀的中國非常重要。”倪豪士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