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世界銀行前經濟學家姆旺吉·瓦奇拉日前為(wei) 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獨家撰文表示,中國在發展對非關(guan) 係時,一貫堅持平等互利原則,尊重非洲國家意願,不附加任何條件,這與(yu) 西方國家以“援助”之名搞再殖民化的做法完全不同。尤其是近年來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援建的基礎設施項目低成本、高效率地促進了非洲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中國也在此過程中收獲了非洲的巨大市場。非洲國家應進一步深化中非合作,學習(xi) 中國經驗,以非洲自己的方式實現真正的獨立自主和穩定發展。
許多非洲國家長期接受西方援助,現在它們(men) 應努力擺脫依賴,實現真正的自力更生,並與(yu) 其他國家建立有益的夥(huo) 伴關(guan) 係。
外國援助的每一袋糧食、每一筆優(you) 惠貸款、每一支疫苗、每一包舊衣服,都可能拯救無數生命。但是,如果這些援助有附加條件,那麽(me) 就破壞了國與(yu) 國之間的平等,削弱了受援國同援助國就貿易、投資、貸款或地緣政治問題進行談判的能力,還可能破壞甚至剝奪受援國獨立自主構建真正平等夥(huo) 伴關(guan) 係的能力。
非洲國家的決(jue) 策者應該根據本國發展計劃中確定的需求和本國國情,來確定如何接受援助,從(cong) 而盡可能快速且高效地提高本國人民的物質生活質量。
具體(ti) 而言,在當今時代,非洲國家需要著力應對迫在眉睫的氣候變化影響,確保糧食安全;構建本土製造產(chan) 品和提供服務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國內(nei) 各界必須達成共識,從(cong) 而形成並鞏固和平穩定的國內(nei) 秩序,這是發展的先決(jue) 條件。
誠然,各國在提高人民物質生活質量的同時,也需考慮治理模式、人權、性別平等和反腐敗等問題。然而,西方國家總是拿這些問題說事,為(wei) 開展貿易、提供投資或貸款設置條件,這讓非洲國家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這一本就十分艱巨的任務難上加難。西方國家的“援助”實質上是對非洲的再殖民化。
因此,對於(yu) 非洲國家的領導人而言,正確的做法是與(yu) 那些不在貿易、投資、貸款或發展援助協定中加入附帶條件的國家強化夥(huo) 伴關(guan) 係,並向那些願意分享技能和經驗的國家學習(xi) 。
中國正是這樣的國家。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重點針對鐵路、公路、能源、港口、供水和衛生基礎設施等非洲經濟發展麵臨(lin) 的主要障礙提供解決(jue) 方案,對非洲產(chan) 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如今,已有52個(ge) 非洲國家加入了這一倡議。
多年來,西方在非洲的很多基礎設施項目最終隻停留在了為(wei) 非洲人民帶來“希望、夢想和抱負”的概念層麵,直到近年來中國成為(wei) 非洲最大貿易夥(huo) 伴和主要的發展合作夥(huo) 伴。
如今,非洲大陸五分之一的基礎設施項目有中國的資金支持,其中三分之一由中國企業(ye) 單獨或聯合實施,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yu) “一帶一路”倡議。
非洲擁有大量未開發的自然資源、整體(ti) 年輕的人口和新興(xing) 的中產(chan) 階級,這些要素結合起來,預示著非洲是一個(ge) 巨大的市場,這也是非洲對中國吸引力巨大的原因。已經在非洲開展業(ye) 務的1萬(wan) 多家中國企業(ye) 就是最好的證明。
西方國家同非洲交往曆史更久,因此按理來說應該處於(yu) 更有利的地位,那麽(me) 中國是如何超越他們(men) 的呢?要解開這個(ge) 謎題,有如下幾個(ge) 關(guan) 鍵。
首先,在貿易、投資或經濟發展的談判中,中非雙方的關(guan) 係是平等互利的。一個(ge) 項目能否落地實施,完全取決(jue) 於(yu) 其自身情況。
第二,中國高度尊重非洲人民的意願,相信非洲人民了解自身的需求。這使得中非雙方合作時,避免在確認和評估項目方麵浪費資源,而把更多精力集中在項目實施和技術轉移上。因此,中非合作項目資源消耗更少,交付周期更短。許多“一帶一路”項目已經按時或提前交付,符合非洲加速發展的願望。
第三是沒有附加條件。如果埃及的新首都、尼日利亞(ya) 阿卡鐵路或肯尼亞(ya) 的蒙內(nei) 鐵路由西方國家出資或承包建設,每一個(ge) 項目肯定都會(hui) 附帶一長串條件或要求,因而導致項目長時間延誤、成本升高,以及當地人民的發展雄心受挫。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尤其如此,在那裏,西方國家會(hui) 更明確地提出條件,這都是當年西方國家的殖民遺毒。
歸根結底,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同西方國家合作意味著更多的時間和金錢成本,還要被迫接受不平等的條件,非洲在這些方麵付出的代價(jia) 高昂。因此,對於(yu) 非洲國家而言,把中國當做推進項目快速落地和技術轉移的首要合作夥(huo) 伴才是明智的選擇。(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