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從“生態之患”到“塞外明珠”,探尋烏梁素海重生之路

謝雁冰 梁曉輝 發布時間:2023-09-13 09:00: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巴彥淖爾9月11日電 題:從(cong) “生態之患”到“塞外明珠”,探尋烏(wu) 梁素海重生之路

  作者 謝雁冰 梁曉輝

  9月的烏(wu) 梁素海,澄澈如鏡。蘆葦隨風搖曳,撲麵盡是水草氣息。

  在內(nei) 蒙古,當地人習(xi) 慣把湖泊稱作“海”,烏(wu) 梁素海因此得名,它還被譽為(wei) “塞外明珠”。烏(wu) 梁素海位於(yu) 黃河“幾字彎”頂部,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哪怕放眼世界,它也是全球極為(wei) 罕見的,位於(yu) 幹旱草原及荒漠地區的多功能湖泊。

  不過,烏(wu) 梁素海並非一直有著如詩如畫的景色,而是經曆了從(cong) “生態之患”到“塞外明珠”的重生。

  近日,記者跟隨由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辦公廳組織的中華環保世紀行2023年宣傳(chuan) 活動,走進內(nei) 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實地探尋烏(wu) 梁素海重現光彩的故事。

  9月的烏(wu) 梁素海,蘆葦隨風搖曳。謝雁冰 攝

  這片內(nei) 蒙古之“海”水域總麵積約293平方公裏,承擔著黃河水量調節、水質淨化、防淩防汛等重要功能。但在上世紀90年代後的一段時間,隨著河套灌區開發,農(nong) 田退水、城市生活汙水、工業(ye) 生產(chan) 廢水等的排入,烏(wu) 梁素海水質逐年惡化。

  “2008年烏(wu) 梁素海湖區暴發大麵積‘黃苔’,水質一度惡化為(wei) 劣V類。”烏(wu) 梁素海生態保護中心主任包巍回憶說,伴隨水質問題,流域還出現了草原荒漠化、沙化的問題,黃河“自然之腎”變成了“生態之患”。

  2008年,當地開始對烏(wu) 梁素海進行治理,主要從(cong) 汙染源控製的角度入手。“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就水治水,遲遲不見效”,包巍說,後來巴彥淖爾市邀請專(zhuan) 家把脈,為(wei) 烏(wu) 梁素海治理係統開方。他們(men) 逐漸意識到,水質變差的根子其實在岸上,“湖內(nei) 的問題,功夫下在湖外”。

  自2018年起,當地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由單純的“治湖泊”向係統的“治流域”轉變,由“單要素”生態修複向“多要素”生態修複轉變——

  在流域上遊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大規模防沙治沙,防止沙漠繼續向東(dong) 傾(qing) 斜;

  在湖區周邊,推進烏(wu) 拉山生態修複和烏(wu) 拉特草原自然修複;

  在城鎮和工業(ye) 園區,建汙水治理廠,提高中水回用率;

  在河套灌區,開展“四控兩(liang) 化”,即控水、控藥、控膜、控肥,畜禽糞汙無害化處理、秸稈資源化利用,農(nong) 業(ye) 麵汙染源得到有效控製……

  漸漸地,烏(wu) 梁素海流域生態環境好轉。

  位於(yu) 烏(wu) 梁素海南岸的現代農(nong) 業(ye) 示範園區,集中展示了係統治理的成果。

  烏(wu) 梁素海南岸的現代農(nong) 業(ye) 示範園區。謝雁冰 攝

  在這裏,一排排油葵、辣椒、玉米整齊排列,等待豐(feng) 收。通過無人機植保、北鬥衛星導航自動耕種等現代化農(nong) 業(ye) 技術,畝(mu) 均化肥、農(nong) 藥使用量減少了10%。豐(feng) 收與(yu) 保護並行不悖,正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贏”的畫麵。

  從(cong) 保護一個(ge) 湖到保護一個(ge) 生態係統,這也折射出生態修複治理理念之變——山水林田湖是一個(ge) 生命共同體(ti) ,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

  一麵控汙,一麵造綠。實施造林綠化工程,也是烏(wu) 梁素海流域生態環境恢複的重要一環。

  在距離烏(wu) 梁素海100多公裏的臨(lin) 河區國營新華林場,綿軟的沙地之上種滿了楊樹、旱柳、梭梭、沙棗等植物,訴說著一個(ge) “逆天改命”的故事。

  據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局長王誌國介紹,這片土地年降水量隻有138.8毫米,曾是有名的生態脆弱區。如今通過三代林場人的努力,森林覆蓋率已達65%。

  望向一排屹立在沙丘上的楊樹,巴彥淖爾市林草局臨(lin) 河區分局副局長、區人大代表王瑛有感而發,“荒灘變樹林,‘不毛之地’變成了‘塞上綠洲’”。作為(wei) 一名基層人大代表,她時常到林場傾(qing) 聽民聲,拓展造林空間和林草資源保護是她近年來提建議時關(guan) 注的焦點。

  王瑛說,林場職工普遍覺得造林後林場周邊的生態環境顯著改善。耕地沙化現象得以控製,林場周邊形成小氣候,調節了溫度、濕度,淨化了空氣,豐(feng) 富了物種多樣性,附近兩(liang) 個(ge) 湖泊的水位也穩中有升。

  上遊治沙、湖區治水、山區修複植被……通過從(cong) 生態係統整體(ti) 出發,烏(wu) 梁素海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如今,湖區水質提高到整體(ti) Ⅴ類,湖心斷麵水質達到Ⅳ類。

  見證了烏(wu) 梁素海的重獲新生,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曹鐵山買(mai) 了一艘帆船,在這片“海”上幹起了旅遊。

  隨著生態環境變好,烏(wu) 梁素海的遊客也多了起來。曹鐵山逐年增加的收入,成為(wei) 烏(wu) 梁素海重生的最好佐證。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他說,會(hui) 一直守護好烏(wu) 梁素海,為(wei) 子孫後代留住這顆“塞外明珠”。(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