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不見外”的潘維廉與“石榴籽”師生走進新疆,見證新疆發展成就

發布時間:2023-09-15 08:59:00來源: 人民網-國際頻道

  “很喜歡熱情好客的你們(men) ,以及這裏悠久的文化和絕美的風景,期待下一次還能再來新疆!”在烏(wu) 魯木齊的國際大巴紮,“不見外”的潘維廉和維吾爾族青年伊木蘭(lan) 在一塊刻著“我在新疆大巴紮等你”的木牌前合影。

潘維廉和維吾爾族青年伊木蘭(lan) “打卡”大巴紮。主辦方供圖

  潘維廉和維吾爾族青年伊木蘭(lan) “打卡”大巴紮。主辦方供圖

  今年暑期,“不見外”的潘維廉教授和廈門大學“石榴籽·新疆行”重點實踐隊走進新疆,見證新疆發展成就。這是潘維廉來到中國35年來,第一次來新疆,也是2019年潘維廉重走中國兩(liang) 萬(wan) 公裏之後的又一次兩(liang) 萬(wan) 公裏之行。

  廈門大學“石榴籽·新疆行”實踐隊由漢族、維吾爾族、哈尼族、壯族、土家族等民族師生組成,潘維廉作為(wei) 實踐隊指導老師之一,與(yu) 師生們(men) 共同走過天山南北的烏(wu) 魯木齊、昌吉自治州、庫車、喀什地區等。在新疆大學,潘維廉把《我不見外》贈送給新疆大學師生,鼓勵新疆大學和廈門大學師生增進交流。在八路軍(jun) 駐新疆辦事處舊址,潘維廉被維吾爾族小小誌願講解員艾迪娜震撼到。“非常自信,非常可愛,非常流利!”了解到艾迪娜剛讀四年級,見到外國友人也不陌生和害羞,潘維廉不禁讚歎新疆的少年非常棒。

潘維廉和誌願講解員紀念合影。主辦方供圖

  潘維廉和誌願講解員紀念合影。主辦方供圖

  這次新疆之行,潘維廉和實踐隊師生在區域民族研究的學術重鎮交流思想,到人流如織的國際大巴紮感受人間煙火,到各地博物館追溯民族團結的文化淵源,深入克孜爾千佛洞聆聽絲(si) 綢之路的曆史回響。他和第一次到新疆的師生一樣,為(wei) 新疆獨具特色的曆史文化、豐(feng) 富多彩的自然風光、熱情好客的牧民群眾(zhong) 所折服。

潘維廉和實踐隊師生在昌吉州博物館合影。主辦方供圖

  潘維廉和實踐隊師生在昌吉州博物館合影。主辦方供圖

  “我也想有一所這樣的院子。”在一戶維吾爾族牧民開的農(nong) 家小院就餐時,潘維廉在瓜果滿園的葡萄樹下,邊吃西瓜邊和大家聊起了他走過的地方。潘維廉說,他走過世界上的很多國家和地區,最愛還是中國,因為(wei) 中國的文化燦爛悠久、中國的人民熱情好客。無論是城裏還是鄉(xiang) 下,新疆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都掛在了每個(ge) 人的笑臉上。

潘維廉和維吾爾族創業(ye) 青年合影。主辦方供圖

  潘維廉和維吾爾族創業(ye) 青年合影。主辦方供圖

  “這是我第一次來新疆,我見證了祖國最西北遼闊大地上人民的安居樂(le) 業(ye) ,收獲滿滿。”來自雲(yun) 南紅河的哈尼族學生深受鼓舞。從(cong) 東(dong) 海之濱到天山腳下,從(cong) 北疆至南疆,潘維廉和“石榴籽”們(men) 共同見證新疆發展成就。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