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自然》論文:重視幹預工作改善中低收入國家貧窮兒童發育不良

孫自法 發布時間:2023-09-15 09:10: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9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集中發表3篇健康研究論文,揭示中低收入國家貧窮兒(er) 童的發育不良程度、持續情況及其潛在原因和後果。這些研究匯聚了此前33項研究的數據,總共包含南亞(ya) 、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超過8萬(wan) 名兒(er) 童的數據,進行新的縱向分析。這些研究發現認為(wei) 應更重視幹預工作,以改善懷孕婦女和嬰兒(er) 的健康,以減輕兒(er) 童隨後的發育不良和健康不佳。

  係列研究論文稱,據估計,消瘦(由於(yu) 營養(yang) 不良所致的脂肪和肌肉組織損失)和生長遲緩分別影響4500萬(wan) 和1.49億(yi) 5歲以下兒(er) 童。這兩(liang) 類發育不良(身高低於(yu) 國際標準)與(yu) 認知發展受損、疾病和死亡風險升高有關(guan) 。應對這一全球挑戰,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2的關(guan) 鍵指標之一,需采取幹預手段如改善營養(yang) 等應對成長遲緩,但對於(yu) 哪些人群和年齡組需要集中關(guan) 注還需更多信息。大多數幹預集中於(yu) 6-24個(ge) 月的幼兒(er) 。

  在一篇研究論文對52640名兒(er) 童的一項分析中,論文通訊作者、美國斯坦福大學Jade Benjamin-Chung和合作者提供了對發育遲緩的開始和逆轉(或未能逆轉)時機的見解,認為(wei) 生長發育遲緩開端的最高發生率出現在出生到3個(ge) 月之間,在南亞(ya) 出生時發育遲緩的人數高得多。他們(men) 指出,在0-15個(ge) 月齡間,發育遲緩的逆轉非常罕見,而且在發育遲緩得到逆轉的兒(er) 童中,複發的情況也很常見。

  另兩(liang) 篇研究論文均由通訊作者、美國加利福尼亞(ya) 大學Andrew Mertens和合作者完成,其中一篇論文評估了33個(ge) 隊列中21個(ge) 隊列亞(ya) 組(11448人)的兒(er) 童消瘦狀況。他們(men) 發現,消瘦發生峰值在出生到3月齡間。其研究結果表明,在生命最初24個(ge) 月裏經曆消瘦的兒(er) 童高於(yu) 此前估計:研究隊列裏29.2%的兒(er) 童在此期間發生消瘦,10%經曆二或三次發作。雖然相比較年長的兒(er) 童而言,在6個(ge) 月大之前發生的消瘦與(yu) 恢複較快相關(guan) ,但早期消瘦增加日後的成長遲緩風險。他們(men) 認為(wei) ,消瘦盛行率有季節性變化(特別是在季節性降雨高的地區),在雨季月份裏消瘦發生率最低。

  在另一篇論文中,論文作者評估了83671名兒(er) 童生長不足的潛在原因和結果。他們(men) 發現,出生後早期(出生至6個(ge) 月)成長遲緩的兒(er) 童傾(qing) 向於(yu) 發生後續和持續的生長遲緩,男孩生長遲緩風險高於(yu) 女孩。比起無缺陷的兒(er) 童,有多種生長缺陷的兒(er) 童在出生到2歲間有更高的死亡率。總體(ti) 而言,後續成長更佳的最有力預測指標,是孕產(chan) 婦孕期和產(chan) 後狀況、嬰兒(er) 早期狀況,以及家庭條件如擁擠程度、清潔烹飪燃料的使用情況等。這些發現凸顯出幹預手段的重要性,應在最初1000天內(nei) 改善母嬰總體(ti) 健康,以及家庭環境和衛生狀況。(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