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廈門9月18日電(彭莉芳)進入農(nong) 曆八月,閩南人的中秋就開始了。近200位廈門湖裏轄區的台商近日齊聚一堂,共赴佳節“團圓之約”。
作為(wei) 閩南地區廣為(wei) 流傳(chuan) 的中秋傳(chuan) 統習(xi) 俗活動,博餅是重頭戲。紅色的大碗內(nei) ,六粒骰子叮當作響,不同的排列組合對應不同的獎品,博餅的最高獎項稱為(wei) “狀元”。
“有人第一把就搖出‘狀元’,可惜後來又‘殺’出一匹‘黑馬’,博走頭彩。”金門籍台商、悠噠喀(廈門)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創始人林碧華繪聲繪色講述著。
因看中大陸設計行業(ye) 的發展潛力與(yu) 前景,已到退休年紀的林碧華隻身赴福建開啟事業(ye) “第二春”,如今在廈門從(cong) 事IP管理的老本行,大陸的三星堆、智慧樹等知名IP都慕名找到她與(yu) 所在團隊。
雖是第一次在廈門參加中秋聯誼活動,但她很快和大家打成一片,“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獨在異鄉(xiang) ,好在和這裏的朋友和同事處得像家人一樣。”
“清蒸紅鱘口味偏淡又有絲(si) 甜味,像是閩南菜與(yu) 台菜的融合。”當晚,餐飲行業(ye) 出身的廈門匯元台青基地總經理呂振宏對菜肴稱讚有加。
來廈門八年,呂振宏發現,閩南的中秋節氣氛超過春節,團聚的意味更濃。近幾年,每逢中秋,他便親(qin) 自下廚,吆喝親(qin) 朋好友和同事在基地吃頓團圓飯,“分享生活,把大家的心聚在一起”。
呂振宏“說得一口好菜”,更“做得一手好菜”。除了麻辣臭臭鍋、鳳梨苦瓜雞、鹵肉飯、筒仔米糕等經典台灣菜肴,寓意團團圓圓的客家風味鹹湯圓也是必做菜。
將五花肉切絲(si) ,加魷魚幹、蝦、蔥絲(si) 煸香,添上韭菜、青菜……呂振宏拿手的鹹湯圓由父親(qin) 傳(chuan) 授,據他說,龍岩朋友吃出了“記憶中的味道”。
“因為(wei) 我就是客家人,所以能做地道的鹹湯圓。”在呂振宏看來,台灣許多美食的源頭在大陸,雖然台灣做法幾經改良,卻保留傳(chuan) 承下老祖宗的古早味。
集美大學畢業(ye) 後,23歲的台灣青年李佳勳今年進入台青創客家廈門基地,成為(wei) 一名職場新人。
第一次獨自在外過中秋的李佳勳笑言,中秋時,台灣滿大街都是烤肉,這裏大家更喜歡聊天、博餅,但是節日氛圍一樣好,都是團聚。
接下來的中秋假期,她計劃搭乘“小三通”和父母在台灣匯合,與(yu) 家人團圓。因公司距離五通客運碼頭走路僅(jin) 十分鍾,李佳勳算了一筆時間賬,“坐船到金門半小時,金門回台北的家不足兩(liang) 小時,也就是說,約兩(liang) 個(ge) 半小時就下班到家。”
活動當晚的台商很多都與(yu) 李佳勳相熟。工作時,李佳勳需為(wei) 創業(ye) 的台青提供政策解讀、財稅處理等服務。深入了解廈門惠台政策後,李佳勳也有了創業(ye) 的念頭。這位喜歡奶茶、咖啡的台北女孩透露,在廈門開一家集合台式飲品的咖啡廳的計劃,已在醞釀當中。(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