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0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cong) 中國科學院格致論道講壇獲悉,該講壇“人與(yu) 生物圈計劃”專(zhuan) 場活動近日舉(ju) 辦,聚焦人與(yu) 自然“共·生”主題,來自生物圈保護區管理、江豚保護、森林生態、動物監測、自然教育、社區發展等不同領域的6位演講者,分別通過各自親(qin) 曆故事的生動講述,共同為(wei) 公眾(zhong) 展開一幅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畫卷。
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韓群力作演講分享。格致論道講壇 供圖
作為(wei) 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曾長期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作的韓群力通過講述他深入非洲、東(dong) 南亞(ya) 、西亞(ya) 、東(dong) 歐等地參與(yu) 生物圈保護區建設與(yu) 發展的故事指出,人們(men) 能夠意識到人類和地球擁有共同的未來和緊密的聯係,進而明確責任、共同行動,合力建設一個(ge) 與(yu) 生物圈和諧共生的繁榮社會(hui) 。
為(wei) 留住被譽為(wei) “長江最美的微笑”的江豚,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人與(yu) 生物圈國家委員會(hui) 秘書(shu) 長王丁帶領下,科學家們(men) 展開一場長達40年的與(yu) 時間賽跑的拯救計劃。從(cong) 遷地保護區的建立,到人工飼養(yang) 與(yu) 繁育,再到長江大保護的開展,到2022年,長江江豚自然種群終於(yu) 曆史性首次實現止跌回升。“我們(men) 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信心保護好長江最美的微笑!”王丁演講的結語讓人們(men) 對江豚的未來充滿期待。
演講中,廣東(dong) 車八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管理局負責人束祖飛分享自己建立野生動物紅外相機網格化監測網絡,包括紅外相機記錄的中華鬣羚、豹貓等保護動物身影,以及科研雲(yun) 服務平台的經曆。通過智能手段,他還發現廣東(dong) 第一例鴛鴦繁殖記錄等有趣案例。正是有科技助力,車八嶺被評為(wei) “中國生物圈保護區野生動物智能監測示範保護區”,目前在業(ye) 界屬於(yu) 第一家。
在中國第一個(ge) 自然保護區——鼎湖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中,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教科科長彭麗(li) 芳領銜打造出自然教育領域的“鼎湖山模式”,她用一個(ge) 個(ge) 有趣的科研成果,幫助孩子們(men) 建立節能減排、森林防火等意識。從(cong) “鼎湖山模式”課堂畢業(ye) 的許多學生,不僅(jin) 收獲課本以外的知識,還成為(wei) 優(you) 秀的公民科學家,助力保護區的科學發現。
浙江天目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管理局辦公室主任黃澄翠在演講中分享了三個(ge) “沒想到”:沒想到天目山居然這麽(me) 重要、沒想到自己主要是跟人打交道、沒想到自己愛上了與(yu) 人打交道的感覺。該保護區不僅(jin) 有最大的古柳杉種群、古老的銀杏林,也生活著一群“靠山吃山”的村民。她形容自己的工作好像是一座橋,把保護區裏麵的動物、植物和保護區外麵的村民連接到一起,助力實現村民致富與(yu) 生物圈保護的共贏局麵。
如何記錄下24公頃原始森林中14萬(wan) 棵樹每一棵的生長情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hui) 副主任兼秘書(shu) 長馬克平對此進行分享,以及獲取的有趣研究結果——通過樹種組合與(yu) 混搭,實現森林生態功能的最大化。“其實我們(men) 一直在尋求雙贏的一種模式,就是科學研究也做得好,同時還能給社區和政府決(jue) 策者能夠提供支持。”他說。
本次專(zhuan) 場活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人與(yu) 生物圈國家委員會(hui) 、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共同主辦,星空攝影師葉梓頤是特邀主持人。6位演講者通過精彩分享,讓公眾(zhong) 領略到生物圈的神奇魅力,以及人在其中的關(guan) 鍵作用,也即“決(jue) 定生物圈的關(guan) 鍵是人類”。
據了解,“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其致力於(yu) 非凡思想的跨界交流,提倡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每月舉(ju) 辦一期演講活動。“人與(yu) 生物圈計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曆史最為(wei) 悠久的政府間大型科學計劃,以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為(wei) 宗旨。(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