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8日電 (曾玥 國璿)中歐文明交流互鑒論壇7日下午在北京舉(ju) 辦。來自中國及歐洲多國的與(yu) 會(hui) 嘉賓共話中歐文明的共性與(yu) 分野,一致認為(wei) 應在理解中深入對話。
與(yu) 會(hui) 嘉賓從(cong) 曆史和現實兩(liang) 個(ge) 維度切入,回顧中歐兩(liang) 大文明相互影響與(yu) 交融、不斷自我更新的曆史,探討中歐如今作為(wei)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參與(yu) 者和塑造者,將如何繼續以開放包容的態度保持交流互鑒,在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全球繁榮和可持續發展、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等方麵發揮更大作用。
中共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長(副院長)李文堂表示,中歐擁有曆史悠久的思想傳(chuan) 統,追溯至“軸心時代”,中歐文明在共同體(ti) 、德性、和諧、正義(yi) 等方麵擁有共同的價(jia) 值追求。兩(liang) 大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具有曆史責任感,理解彼此、冷靜理性地開展交流,在今天尤為(wei) 重要。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哲學與(yu) 德語文學教授、《東(dong) 西哲學年鑒》創辦人漢斯·費格在視頻演講中指出,如今西方對於(yu) 中國哲學乃至中華文明的認識和理解十分有限,甚至存在未知領域。“但恰恰是因為(wei) 這些未知領域,我們(men) 需要走近彼此、建立友誼,並將其視為(wei) 世界哲學的‘樂(le) 園’,以便真正地理解彼此。”
費格表示,文化是不可比較的,不能從(cong) 西方哲學的視角來評判中國哲學的文化傳(chuan) 統、表現形式和社會(hui) 運作規律。他認為(wei) ,跨文化交流需要遵循規則,必須根據各自的價(jia) 值觀和背景來理解、看待文化現象與(yu) 文明特性,“我們(men) 必須相互交談、傾(qing) 聽對方,交換可被理解的觀點,從(cong) 而實現雙贏。”
比利時根特大學教授、比利時皇家國際關(guan) 係研究所研究員斯萬(wan) ·畢思普在視頻演講中表示,在變亂(luan) 交織的時代背景下,歐中之間的文明對話出現“疲勞”。要破除這種狀態,關(guan) 鍵在於(yu) 將歐中之間的共同利益轉化為(wei) 實際行動,進行深層次、多維度的對話。
中共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部世界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劉飛認為(wei) ,中西對話的基點在於(yu) “人”。中歐文明要實現深層次的交流對話,離不開對各自文明中人文精神的理解、人的德性的把握、人的生命活動的思考。他表示,盡管哲學追求普遍性,但需認識到不同文明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和多樣性,“這是和而不同,而不是同而不和的”。
本次論壇作為(wei) 首屆文明交流與(yu) 全球發展論壇的分論壇,由中共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傳(chuan) 播研究中心、文史教研部共同承辦。來自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等多個(ge) 歐洲國家的前政要、駐華使節、企業(ye) 家、專(zhuan) 家學者、基金會(hui) 代表與(yu) 中方官員、專(zhuan) 家學者、企業(ye) 家等共130餘(yu) 人參會(hui) 。(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