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guan) 係的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9月12日,習(xi) 近平主席在複信美中航空遺產(chan) 基金會(hui) 主席格林和飛虎隊老兵莫耶、麥克馬倫(lun) 時指出:“新時期中美關(guan) 係的健康穩定發展,需要新時期飛虎隊員的參與(yu) 和支持,希望飛虎隊精神能夠在兩(liang) 國人民之間一代一代傳(chuan) 承下去。”
受複信鼓舞,美中航空遺產(chan) 基金會(hui) 代表團日前訪問中國,先後在北京、重慶、雲(yun) 南省昆明市、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等地參觀考察,同當地民眾(zhong) 共敘中美民間友誼。訪華代表團中的美國飛虎隊老兵及後代表示,行程中許多動人場景讓他們(men) 印象深刻,未來將繼續致力於(yu) 傳(chuan) 承飛虎隊精神,不斷推動兩(liang) 國青年交流,增進兩(liang) 國人民之間的友好情誼。
“為(wei) 父親(qin) 的這段經曆感到無比自豪”
10月30日上午,紀念美國第14航空隊援華抗戰80周年活動在北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紀念館舉(ju) 行。紀念活動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hui) 舉(ju) 辦。來自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的孩子們(men) 身穿白色襯衫與(yu) 深藍色校服,在紀念館門前整齊列隊,歡迎遠道而來的代表團。103歲的飛虎隊老兵莫耶主動上前,與(yu) 一位小學生擊掌。
紀念館門口陳列著兩(liang) 張巨幅曆史照片。一張照片顯示的是美國飛虎隊士兵與(yu) 中國孩子們(men) 在一起;另一張照片顯示的是中美軍(jun) 民共同將一架C—47型運輸機拉出炸彈坑。兩(liang) 張照片將老兵們(men) 帶回與(yu) 中國人民並肩作戰的記憶中。滿頭白發的老兵莫耶和麥克馬倫(lun) 從(cong) 輪椅上緩緩起身,走到照片牆前,向大家講起戰鬥歲月的往事。
“我們(men) 有很多理由欽佩和尊重中國人民,我們(men) 沒有忘記他們(men) 的英勇。”談到80多年前兩(liang) 國人民守望相助的情誼,98歲的麥克馬倫(lun) 動情地說:“在戰爭(zheng) 年代,我們(men) 並肩作戰;在和平年代,我們(men) 也要做永遠的夥(huo) 伴。”
追憶往昔,中美兩(liang) 國人民在抗擊日本法西斯的鬥爭(zheng) 中同仇敵愾,經受了血與(yu) 火的考驗,結下了深厚友誼。抗日戰爭(zheng) 期間,2000多名美國飛虎隊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200多名遇險飛虎隊員得到救護,數千中國軍(jun) 民在救援行動中獻出生命。
68歲的代表團成員大衛·古德裏奇第一次到訪中國,他的父親(qin) 傑克·古德裏奇曾是一名駝峰航線飛行員。在參觀“駝峰空運”展區時,古德裏奇看得十分仔細。他把手比劃到自己膝蓋的位置說:“在我這麽(me) 小的時候,就知道駝峰航線了。父親(qin) 經常給我講他如何開飛機穿越雪山、運輸物資。那時沒有雷達,也沒有電子設備導航,隻能靠眼睛和趕上好天氣的運氣,駕駛笨重的運輸機穿越重重雪山。”
古德裏奇向記者介紹,他的父親(qin) 在1944年來到中國後,執行了88次飛行運輸任務,往返飛越駝峰航線176次。雪山、運輸機、飛行服……眼前的一張張老照片讓古德裏奇數次哽咽,熱淚盈眶:“我的淚水不是傷(shang) 感,而是為(wei) 父親(qin) 的這段經曆感到無比自豪!”他表示,父親(qin) 由於(yu) 身體(ti) 原因,無法長途飛行來到中國,“我一定會(hui) 把在中國的所見所聞細細地講給父親(qin) 聽。”
“我們(men) 應該更加深入地了解那段曆史”
重慶,嘉陵江畔。汽車沿著嘉陵新路向山上駛去,代表團一行來到重慶史迪威博物館。
走進博物館,代表團成員在一張張老照片、一件件珍貴實物前流連,認真聆聽講解,還不時與(yu) 身邊親(qin) 友交談。麥克馬倫(lun) 在展板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後,興(xing) 奮地向妻子珍妮弗指了指名字的位置。他曾擔任B—24轟炸機機頭炮手和助理飛行機械師,在昆明和成都參加對日作戰。看著玻璃櫃裏的展品,他感慨:“美中兩(liang) 國人民的友誼將延綿不斷。”
在一幅占據了整麵牆壁的“美國陸軍(jun) 第10航空隊第23大隊部分隊員合影”照片前,格林停下腳步,他回頭向代表團中一位飛虎隊老兵的後代說道:“羅賓,快到這兒(er) 來,我想這張照片裏有你的父親(qin) ,你能認出哪個(ge) 是他嗎?”
羅賓·奧爾尼循聲來到照片前仔細端詳,沒過一會(hui) 兒(er) 便有了驚喜的發現。她指著照片中前排最左側(ce) 一位戴眼鏡的年輕飛虎隊員激動地說:“這是我的父親(qin) 理查德·奧爾尼,我找到了!”湊近照片,她用指尖輕輕撫觸著父親(qin) 年輕時留下的影像,眼神中滿是感動,“父親(qin) 當時大概隻有25歲。這次跨越大半個(ge) 地球看到他年輕時的樣子,參觀他曾為(wei) 之戰鬥和付出的地方,我會(hui) 銘記終生。我很高興(xing) ,也感到十分驕傲!”她告訴記者:“父親(qin) 在中國時拍攝了一卷錄像帶,記錄了在這裏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他經常播放給我們(men) 看。我能感受到他非常熱愛中國。”
另一邊,飛虎隊指揮官陳納德將軍(jun) 外孫女嘉蘭(lan) 惠同來自重慶育才中學的幾名高中生攀談起來。當得知其中一位學生在校內(nei) 創辦了航空社團時,她頗感興(xing) 趣,熱情地向中國學生介紹起她負責的美國陳納德飛行學院和陳納德航空軍(jun) 事博物館的相關(guan) 情況,“陳納德飛行學院不僅(jin) 訓練飛行技術,更承載著美中友誼。”嘉蘭(lan) 惠說。
15歲的傑克遜·隆是代表團中年紀最小的成員,也是飛虎隊老兵克利福德·隆的曾孫。這次他和爺爺小克利福德·隆一起訪問中國。看完展覽,他充滿感情地說:“我們(men) 應該更加深入地了解那段曆史,飛虎隊的故事讓兩(liang) 國人民結下深厚的友誼。下次,我希望帶著我的朋友們(men) 一起來中國。”
“這份友誼來之不易,我非常感動”
雲(yun) 南昆明。“中美駝峰空運紀念學校”昆明市外國語學校大禮堂裏,一場精彩的演出正在進行。
“舊日朋友豈能相忘,友誼地久天長……”在手風琴悠揚的伴奏聲中,代表團成員同學校師生共同唱起《友誼地久天長》。回想起飛虎隊員與(yu) 中國軍(jun) 民並肩作戰的那段歲月,望著眼前孩子們(men) 一張張真摯的笑臉,莫耶不禁潸然淚下:“重溫那段曆史,看到眼前這些可愛的孩子們(men) ,我忍不住流淚。這份友誼來之不易,我非常感動。”
莫耶告訴記者,此次中國之行,他最期待的地方便是昆明。這裏是飛虎隊在中國首次升空作戰的地方,也是駝峰航線的起點、物資轉運樞紐。1942年,日軍(jun) 占領緬甸,切斷了中國最後一條對外聯係的國際通道。飛虎隊員冒險開辟了新的航線——駝峰航線。航線穿越喜馬拉雅山,飛行難度極大,飛虎隊員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昆明上空架起了一道空中橋梁。雲(yun) 南人民克服重重困難為(wei) 飛虎隊員提供物資,全力營救落難飛虎隊員,讓飛虎隊成為(wei) 中美兩(liang) 國人民守望相助的一個(ge) 標誌。
“頂好!”舞台上,昆明當地民眾(zhong) 自發創作的音樂(le) 劇《翠堤長虹》再現了飛虎隊開辟駝峰航線的故事。劇中,當地人豎起大拇指,用方言“頂好”來稱讚飛虎隊員的英勇,台下的莫耶也雙手豎起大拇指回敬台上的演員。莫耶的孫女莎拉·莫耶很受感動,“我們(men) 和中國人民說著不同的語言,但是我們(men) 之間的友誼和情感是相通的,我一定會(hui) 將這份真摯的情誼傳(chuan) 遞下去。”
飛行護眼鏡、軍(jun) 用油氣爐、飛虎隊員與(yu) 中國軍(jun) 民的合影……在昆明市博物館飛虎隊紀念館,一件件文物無言訴說著飛虎隊員與(yu) 中國軍(jun) 民在反法西斯戰爭(zheng) 中不畏犧牲、共同戰鬥的故事。簡·邦納·斯科特的父親(qin) 斯蒂芬·邦納也是飛虎隊老兵,在館內(nei) 看到父親(qin) 的照片時,她不禁落淚。“父親(qin) 經常跟我談起中國和中國人民,他很愛中國。兩(liang) 年前他去世了,這次我代父親(qin) 故地重遊,總是想起他。”簡表示,飛虎隊的曆史和記憶不僅(jin) 屬於(yu) 她和家人,也屬於(yu) 兩(liang) 國人民,希望更多年輕人了解飛虎隊的故事,珍愛和平與(yu) 友誼。
飛虎樓、飛虎大道、飛虎隊主題餐廳……走在昆明的大街小巷,不時會(hui) 遇到“飛虎”字樣,它們(men) 也成為(wei) 飛虎隊與(yu) 中國人民深厚情誼的生動注腳。嘉蘭(lan) 惠曾不止一次到訪昆明,“我在昆明飛虎隊紀念館開館之時便來到現場。我接觸過的所有飛虎隊員都說,他們(men) 受到了中國人民的歡迎和支持。我由衷希望這份深厚情誼能在年輕一代繼續傳(chuan) 遞下去,續寫(xie) 美中兩(liang) 國人民友誼的美好篇章。”
“希望飛虎隊精神代代相傳(chuan) ”
在柳州軍(jun) 事博物園門前的草坪上,停著一架1∶1仿製的飛虎隊P—40戰鬥機。“我父親(qin) 駕駛過P—40戰機!”小克利福德·隆興(xing) 奮地掏出懷裏的老照片。照片上是一名年輕飛行員和戰機的合影,“這是我父親(qin) ,當年他來中國時隻有19歲。你看,照片上寫(xie) 著:1944年在中國,已執行109次戰鬥任務。”
在柳州軍(jun) 事博物園,代表團成員和柳州文史專(zhuan) 家展開了熱烈交流。“我父親(qin) 曾開戰機負責運輸工作,在柳州待過兩(liang) 天。”飛虎隊老兵詹姆斯·米爾斯之女、基金會(hui) 副主席瑪格麗(li) 特·金坎農(nong) 此行專(zhuan) 程帶了一張重印的老照片,“照片中是一架飛虎隊戰機,今天我將它送給貴館。”
“2003年至今,我們(men) 一直致力於(yu) 搜尋整理飛虎隊在柳州的故事,相繼出版了多部有關(guan) 飛虎隊的書(shu) 籍。”柳州市飛虎隊文史研究專(zhuan) 家黃希翎說,“和飛虎隊老兵以及代表團的交流對我們(men) 來說很有收獲,能幫助我們(men) 更好地講好飛虎隊的故事。希望能通過更多民間的力量發揚飛虎隊友好合作的精神。”
行程最後一天,代表團來到了柳州市壺西實驗中學。今年6月,該校與(yu) 美國斯科菲爾德中學締結成為(wei) “飛虎隊友誼學校”。在代表團成員熱烈的歡呼聲中,學校航模社團的孩子們(men) 放飛了繪有飛虎隊圖案的飛機模型。代表團成員紛紛抬頭仰望著天空,視線追隨著模型,追憶共同奮鬥的過往。
當天,在代表團的見證下,該校“飛虎隊友誼學校暨青年領袖計劃”正式啟動。據介紹,該項目計劃每年組織中美師生互訪,參觀飛虎隊戰鬥過的曆史遺跡和紀念館等,邀請美國飛虎隊老兵和後代、曆史學家與(yu) 師生開展交流,讓中美兩(liang) 國年輕人在交流中增進了解,讓兩(liang) 國人民的友誼薪火相傳(chuan) 。“很高興(xing) 看到很多人都沒有忘記飛虎隊,希望飛虎隊精神代代相傳(chuan) !”格林感慨地說。
“此行很多展覽令我印象深刻,願我們(men) 的友誼地久天長。”臨(lin) 行前,莫耶與(yu) 孩子們(men) 握手告別,“希望兩(liang) 國的青年一代能加強溝通,增進相互理解,把飛虎隊的故事傳(chuan) 播到全世界。”
(人民日報記者白紫微、劉歌、劉玲玲、祝佳祺、薑峰、沈靖然、葉傳(chuan) 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