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交流增進理解 合作促進發展(共建“一帶一路”·民心相通)

包 晗 錢一彬 謝潤嘉 發布時間:2023-11-22 10:42: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10月14日,國際民間人士代表團在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參觀。

  本報記者 謝潤嘉攝

  10月14日,在福建省福安市下白石鎮下岐村,撒普爾(左一)與(yu) 孩子們(men) 合影。

  本報記者 謝潤嘉攝

  10月11日,代表團成員在上海古北市民中心學習(xi) 昆曲手勢。

  本報記者 包 晗攝

  10月13日,代表團成員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區合影留念。

  本報記者 包 晗攝

  近日,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hui) 邀請國際民間人士代表團來華參觀訪問。來自坦桑尼亞(ya) 、孟加拉國、巴布亞(ya) 新幾內(nei) 亞(ya) 、馬耳他、南非等國的代表走訪陝西、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感受中國發展成就,探尋中國發展奧秘。10月18日,代表團成員齊聚北京,出席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並在民心相通專(zhuan) 題論壇上分享來華參訪的心得體(ti) 會(hui) ,共話人文交流的生動故事,表達對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促進民心相通的熱切期盼。

  尼雷爾領導力學院學員納萬(wan) 達——

  “把在這裏看到的、學到的經驗帶回坦桑尼亞(ya) ”

  江水悠悠,斜暉脈脈,黃浦江畔景色如畫。

  行走在上海楊浦濱江,近旁是工業(ye) 遺存改造成的景觀岸線,坦桑尼亞(ya) 西米尤省省長、尼雷爾領導力學院學員雅哈亞(ya) ·埃斯邁爾·納萬(wan) 達忍不住讚歎,“這是我第一次來到上海,這裏的城市景觀令人驚歎。在這樣宜居的城市生活是一件幸福的事。”

  擁有百年曆史的明華糖倉(cang) 被改造為(wei) 公共服務空間,楊樹浦發電廠原址建起楊樹浦電廠遺跡公園,“遠東(dong) 最大製皂廠”變身主題咖啡館……昔日灰撲撲的“工業(ye) 鏽帶”如今已成五彩繽紛的“生活秀帶”。納萬(wan) 達一路走一路看,不時拿出手機拍照記錄。

  曾經的祥泰木行,如今成了楊浦濱江人民城市建設規劃展示館。在這裏,納萬(wan) 達和代表團成員在一個(ge) 個(ge) 舊址模型和老物件展品前駐足細看。“我認為(wei) 通過此次參觀,能更好了解中國在經濟發展、社會(hui) 治理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麵的發展成果,並從(cong) 中汲取經驗。”納萬(wan) 達說。

  2022年5月,尼雷爾領導力學院2022年度南部非洲六姊妹黨(dang) 中青年幹部研討班在坦桑尼亞(ya) 舉(ju) 行。納萬(wan) 達是參加研討班的120名中青年幹部中的一員。從(cong) 之前的課程研討到如今在中國的實地走訪,納萬(wan) 達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執政理念和國家建設成就有了更加真實立體(ti) 的感受,“我想把在這裏看到的、學到的經驗帶回坦桑尼亞(ya) ,結合西米尤省的實際情況因地製宜地運用起來,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促進經濟發展。”

  交流增進理解,合作促進發展。納萬(wan) 達告訴記者,在坦桑尼亞(ya) ,中國企業(ye) 紮根當地市場,積極推動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發展。“得益於(yu)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我們(men) 與(yu) 中國企業(ye) 合作,擁有了更加快捷高效的交通基礎設施,許多商品得以從(cong) 坦桑尼亞(ya) 來到中國消費者手中。希望未來能持續加強同中國在經貿、教育、旅遊等領域的合作,共享廣闊發展機遇。”

  納萬(wan) 達觀察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共建國家間的人文交流活動日益增多、民間交往日益密切。他說:“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坦桑尼亞(ya) 和中國的合作不斷推進,兩(liang) 國人民友誼不斷加深。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成功舉(ju) 行,讓我更加期待更多民心工程落地實施,讓共建國家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土庫曼斯坦籍留學生撒普爾——

  “做美麗(li) 中國建設的見證者和講述者”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浙江省安吉縣餘(yu) 村,遠處一座座高山層巒起伏,近處一座座中式小樓整齊排列,咖啡廳、茶飲店、露營基地等一應俱全。水碧山青的綠色畫卷中,代表團成員邊走邊讚歎,“景色好!空氣佳!”

  “我非常喜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但從(cong) 前理解不夠深刻。”土庫曼斯坦籍留學生、北京大學工學院能源與(yu) 資源工程專(zhuan) 業(ye) 博士生撒普爾感慨地說,如今親(qin) 身來到餘(yu) 村,看到生產(chan) 、生活、生態相協調的綠色發展模式,真正領會(hui) 到“兩(liang) 山”理念的豐(feng) 富內(nei) 涵和實踐意義(yi) 。

  近一周的行程中,撒普爾抓住每一個(ge) 機會(hui) 交流互動。在安吉縣,他在竹博園仔細欣賞以翻簧竹雕等技藝製成的藝術品,感受“以竹代塑”的獨特魅力,了解竹林碳匯改革的推進;在福建省寧德市,他在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認真了解換電產(chan) 品的工作原理,體(ti) 驗動力電池豐(feng) 富應用場景。“中國在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麵積累了成功經驗,一係列措施有力推動了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加強了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包括土庫曼斯坦在內(nei) 的中亞(ya) 國家可以學習(xi) 中國在環境治理、資源管理等方麵的經驗,促進自身可持續發展。”

  此次高峰論壇,撒普爾格外關(guan) 注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中促進綠色發展的內(nei) 容。“中國大力推動綠色發展,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為(wei)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經驗、技術和培訓。中國用切實行動為(wei) 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共同應對環境挑戰作出貢獻。”

  自2015年踏上中國求學之旅,撒普爾走南訪北,在實地調研中了解學習(xi) 中國節能減排經驗。如今,他正跟隨學校團隊研究二氧化碳的轉化、存儲(chu) 和利用,以期減少能源消耗及碳排放。撒普爾對中國“雙碳”目標的實現頗有信心,他說:“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宏偉(wei) 目標。短短幾年間,中國碳排放強度顯著下降,為(wei) 建設清潔美麗(li) 世界作出積極貢獻,值得讚歎。”

  撒普爾表示,中亞(ya) 國家人民與(yu) 中國人民相知相親(qin) ,不少中亞(ya) 學子來華深造,希望兩(liang) 國的合作如同“中國竹鄉(xiang) ”安吉的竹子一樣生命力旺盛,發展勢如破竹。談及自己未來的規劃,撒普爾期待在所學領域取得進展和突破,為(wei) 土中兩(liang) 國可持續發展事業(ye) 貢獻力量,“希望能有更多機會(hui) 走訪中國各地,做美麗(li) 中國建設的見證者和講述者。”

  孟加拉國媒體(ti) 人阿敏——

  “中國的脫貧經驗值得學習(xi) ”

  白馬江畔,水清灘淨。走進福建省福安市下白石鎮下岐村,映入眼簾的是鱗次櫛比的樓房和筆直幹淨的巷道。房前屋後,綠植環繞;黃發垂髫,怡然自得。

  孟加拉國媒體(ti) 人伊斯拉特·阿敏是第一次來中國。她一邊參觀,一邊用手機記錄,將所見所聞更新到自己的社交媒體(ti) 賬號上。每每更新,總是很快就會(hui) 收獲許多點讚和評論。“我想向孟加拉國人民傳(chuan) 遞一個(ge) 真實親(qin) 切、不斷發展的中國形象。”她說。

  下岐村依海而建,村民大都以打魚為(wei) 生。以前,全村的700多戶漁民過著“家連著船,船連著家”的海上漂泊生活。1997年,下岐村實施連家船民“造福工程”,引導漁民有序搬遷,上岸定居。

  “眼前看到的不像是一個(ge) 村莊,更像是城市裏的一個(ge) 社區。”在了解到連家船民搬遷上岸的脫貧曆史後,阿敏備受觸動,由衷讚歎中國政府為(wei) 減貧脫貧付出的巨大努力。如今的下岐村完全擺脫了從(cong) 前貧困落後的麵貌,教育、醫療、養(yang) 老、居住、交通等各領域的民生福祉得到充分保障。“中國的脫貧經驗值得學習(xi) 。隻有心係貧困群眾(zhong) ,國家才能實現發展和進步。”

  在浙江省安吉縣,阿敏參觀了以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為(wei) 依托的數字化、規模化漁業(ye) 養(yang) 殖場。生活在河網發達、漁業(ye) 資源豐(feng) 富的孟加拉國,阿敏對數字技術助力漁業(ye) 發展、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實踐非常感興(xing) 趣。“中國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環境保護等領域的經驗值得借鑒學習(xi) 。希望將中國更多的先進做法介紹到孟加拉國,推動兩(liang) 國在該領域的合作。”阿敏說。

  達卡機場高架快速路和帕德瑪大橋鐵路連接線項目先通段陸續建成通車,帕德瑪水廠為(wei) 當地帶來了清潔安全的飲用水,帕德瑪巴瑞村結束了不通電的曆史……隨著共建“一帶一路”的不斷推進,一個(ge) 個(ge) 項目在孟加拉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民眾(zhong) 從(cong) 中切實受益。阿敏認為(wei) ,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共建國家在能源、金融、綠色發展、人文等多個(ge) 領域開展更加深入、高效、高質量的合作交流,有助於(yu) 推動建設一個(ge) 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

  馬耳他聖瑪格麗(li) 特中學科學教師阿佐帕迪——

  “共同搭建跨越國界的人文交流橋梁”

  窗外是高樓林立的都市風光,室內(nei) 洋溢著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在上海古北市民中心,來自馬耳他聖瑪格麗(li) 特中學的科學教師馬丁·阿佐帕迪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中文兒(er) 歌,與(yu) 孩子們(men) 親(qin) 切互動。

  自幼時起,阿佐帕迪便對中國文化產(chan) 生了濃厚興(xing) 趣。他愛讀《馬可·波羅遊記》,也癡迷於(yu) 中國的四大發明。2010年遊曆中國後,他回到聖瑪格麗(li) 特中學創辦了“中國角”,希望讓更多學生走近中國、了解中國。

  用中國木偶戲講解力學知識,帶大家從(cong) 瓷器的燒製過程中領略化學之美,組織學生去中醫診所參觀體(ti) 驗……“中國角”活動多姿多彩、視角豐(feng) 富獨特,在兼具科學性和趣味性的互動中傳(chuan) 播中國文化。創辦13年來,“中國角”深受大家喜愛,每年都吸引上百名校內(nei) 外學生參與(yu) 相關(guan) 活動,不少學生在這裏認識中國、愛上中國,畢業(ye) 後選擇與(yu) 中國文化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進行深造。

  此次中國之行,阿佐帕迪時刻留意為(wei) “中國角”儲(chu) 備新素材。在上海中共一大紀念館,黑白老照片以圖證史,珍稀藏品以物敘事,阿佐帕迪久久駐足,了解一個(ge) 個(ge) 重要的曆史時刻;在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他記錄下神行超充電池等產(chan) 品的技術信息,準備將中國動力電池的發展成就帶回課堂;在安吉,受到零碳建築的啟發,他考慮在學校開展中國可持續發展實踐的課題研究。“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科技創新實力與(yu) 日俱增,新發現、新發明不斷湧現——我要將這些寶貴的素材帶回去,讓學生們(men) 感受中國的魅力。”阿佐帕迪說,他計劃將更多中國元素融入文學、數學等更多學科教育中,“讓多元中國文化走進課堂。”

  阿佐帕迪認為(wei) ,全球文明倡議為(wei) 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新的智慧和力量。“我十分讚同這項倡議,期待未來各國開展更多的人文交流合作,以學科交流促進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在運營“中國角”之餘(yu) ,阿佐帕迪還在籌備為(wei) 學生們(men) 打造多元文化交流互動平台,“世界需要我們(men) 心連心、手牽手,共同搭建跨越國界的人文交流橋梁。”

  阿佐帕迪表示,此次來華參加高峰論壇是一次寶貴的經曆。他注意到,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中,支持民間交往是重要內(nei) 容,包括深化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文明對話、繼續實施“絲(si) 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等。“這些舉(ju) 措將不斷促進文明交流,為(wei) 加強互學互鑒、增進民心相通指明了方向。”阿佐帕迪說。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