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亞太地區譜寫人類發展進步偉大故事

楊嘯林 發布時間:2023-11-28 09:02:00來源: 經濟日報

  亞(ya) 太地區譜寫(xie) 人類發展進步偉(wei) 大故事

  ——訪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亞(ya) 洲及太平洋區域局首席經濟學家菲利普·謝爾肯斯

  作為(wei) 全球經濟增長引擎,亞(ya) 太地區的發展與(yu) 未來已日益成為(wei) 國際社會(hui) 關(guan) 注焦點。近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發布《2024亞(ya) 太地區人類發展報告》,描繪了這一區域長期進步的美好圖景,預測了未來可能發生的波動,迫切呼籲為(wei) 促進人類發展尋找新方向。該報告主要起草者、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亞(ya) 洲及太平洋區域局首席經濟學家菲利普·謝爾肯斯(Philip Schellekens)接受了經濟日報記者的書(shu) 麵采訪,就報告相關(guan) 內(nei) 容以及亞(ya) 太未來發展進行探討。

  菲利普表示,亞(ya) 太地區譜寫(xie) 出了人類發展進步的偉(wei) 大故事,這一點已通過報告中的人類發展指數(HDI)得到很好反映。該指數衡量了不同國家在教育、健康和生活水平三個(ge) 維度的進展,亞(ya) 太地區的人類發展指數在過去30年裏上升了19個(ge) 百分點,實現了全球範圍內(nei) 最顯著的飛躍。“亞(ya) 太地區取得的進展是眾(zhong) 所周知的,沒有其他統計數據可以比在較短時間內(nei) 使15億(yi) 人擺脫極端貧困更有說服力。”他表示。

  “作為(wei) 這個(ge) 快速發展故事中的一部分,中國作出了巨大貢獻,推動了東(dong) 亞(ya) 地區取得積極成果,並支撐了該地區長期良好的綜合表現。”菲利普表示,中國的HDI從(cong) 1990年的0.48上升到2021年的0.77,這與(yu)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有很大關(guan) 係,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nei) 中國平均經濟增長率保持了較高水準,成為(wei) 中等偏上收入國家。

  報告也指出,麵向未來,亞(ya) 太地區可能正蹣跚步入一個(ge) 可持續發展願景難以實現、發展空間不斷受到侵蝕的時代。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新一輪技術變革風起雲(yun) 湧以及與(yu) 氣候變化有關(guan) 的生存威脅,都將可能破壞該地區在過去幾十年中取得的人類福祉改善成果。

  菲利普表示,一方麵新冠疫情在過去三年中嚴(yan) 重影響了世界經濟,對人類發展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疊加地緣經濟的持續分裂將可能導致全球GDP下降2%至7%;另一方麵,亞(ya) 太發展仍存在地區國家發展不平衡、碳密集型增長模式未得到快速轉型、人口老齡化趨勢加重、技術快速變革等亟需應對的現實挑戰。

  當前亞(ya) 太正奮力推進可持續發展征程,“如何為(wei) 所有人創造一個(ge) 有韌性和可持續的未來”正是2023年亞(ya) 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hui) 議主題,各方紛紛致力於(yu) 在2040年建成開放、活力、強韌、和平的亞(ya) 太共同體(ti) 。菲利普表示,亞(ya) 太地區一直是世界發展的“靈感源泉”,它是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的發源地,還實現了脫貧攻堅等人類發展模式的成功實踐,國際社會(hui) 期待該地區通過製定新的發展方式再次激勵世界發展變革。

  麵對當前全球經貿日益碎片化、開放的多邊主義(yi) 陷入困境,菲利普認為(wei) ,這不應導致對各國未來經濟一體(ti) 化前景的廣泛悲觀情緒,我們(men) 仍有許多工作可以做,尤其是亞(ya) 太國家應發揮多樣性、包容性的開放優(you) 勢,加強區域跨境合作,保持貿易自由流動,特別是在服務貿易以及人員的跨國流動方麵,繼續收獲專(zhuan) 業(ye) 化分工和貿易聯通帶來的發展紅利,並在這一過程中再一次助推全球經濟的增長與(yu) 繁榮。

  “另一方麵,雖然出口導向型增長可通過連接外部更大市場來提供發展加速器,但當前外部市場條件的競爭(zheng) 日趨激烈,各國也應重視開發國內(nei) 增長潛力。”菲利普表示,中國在對外開放的同時也加快構建國內(nei) 大循環,通過擴大國內(nei) 市場需求和創新驅動,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和提升質量。這是該地區更多國家可以效仿的道路,通過專(zhuan) 業(ye) 化分工、協調法規、提高交通運輸能力以及支持創業(ye) 等,加速釋放國內(nei) 市場潛力。

  此外,菲利普還表示亞(ya) 太地區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應充分利用海洋資源,通過發展“藍色經濟”,特別是漁業(ye) 及旅遊業(ye) 來獲得持續性收益,拓展在全球價(jia) 值鏈中的地位,逆轉疫情造成的重大社會(hui) 經濟影響。(經濟日報記者 楊嘯林)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