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關注科技創新 共謀高質量發展

夏康健 發布時間:2023-12-01 09:27: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巴基斯坦員工在卡拉奇核電項目現場學習(xi) 安全知識。

  人民視覺

  在新餘(yu) 市綜合智慧零碳電廠,2023“一帶一路”媒體(ti) 合作論壇聯合采訪團成員接受采訪。

  鍾嘉鑫攝(人民視覺)

  2023“一帶一路”媒體(ti) 合作論壇聯合采訪團成員參觀中國建築長沙機場T3航站樓項目。

  趙 戍攝(人民視覺)

  中交三航局承建的株洲清水塘大橋。

  人民視覺

  2023“一帶一路”媒體(ti) 合作論壇聯合采訪團成員參觀中國能建數字化展廳。

  鄧歆睿攝(人民視覺)

  振華重工參建的意大利自動化港口瓦多港。

  繆友春攝(人民視覺)

  中核集團——

  加深中巴合作 搭建溝通橋梁

  本報記者 夏康健

  在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科技創新成果展廳內(nei) ,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站的照片吸引了2023“一帶一路”媒體(ti) 合作論壇聯合采訪團的駐足。

  作為(wei) 共建“一帶一路”產(chan) 業(ye) 合作的重要成果,卡拉奇核電站的建成投運不僅(jin) 加深了中巴兩(liang) 國的產(chan) 業(ye) 合作,也搭建了民心相通的橋梁。

  “卡拉奇核電站K2、K3兩(liang) 台核電機組均采用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建成投產(chan) 後,每年能為(wei) 巴基斯坦提供電力近200億(yi) 千瓦時,滿足200萬(wan) 人的生產(chan) 生活需求。”中核集團中核工程華龍一號總體(ti) 設計總師範黎說。

  “電力短缺曾一度嚴(yan) 重限製了巴基斯坦工農(nong) 業(ye) 發展,限製了人們(men) 的收入,卡拉奇核電站的建成投產(chan) 對巴基斯坦意義(yi) 重大。”巴基斯坦《每日郵報》中國新聞主編馬慕月告訴記者,“以卡拉奇核電站為(wei) 代表的共建‘一帶一路’電力項目投產(chan) ,為(wei) 巴基斯坦經濟社會(hui) 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如今,巴基斯坦已實現每日22—24小時供電,人們(men) 的收入明顯增加。”

  “在建設卡拉奇核電站時,中核集團盡可能雇用巴基斯坦工人。項目全周期雇用人數超過6萬(wan) 人,有的家庭‘父子兵’上陣,共同參與(yu) 項目建設。”範黎說,中核集團還通過“師帶徒”和安全員製度,提升巴基斯坦工人的專(zhuan) 業(ye) 技術能力。

  “現在世界越來越關(guan) 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裏的科技前沿領域創新合作。”哈薩克國際通訊社副社長納哈什別克·阿勒丹告訴記者,“隨著一批優(you) 質項目落地,共建‘一帶一路’必將受到更多國家的歡迎。”

  卡拉奇核電站不僅(jin) 為(wei) 巴基斯坦帶來了就業(ye) 崗位,也孕育了一批巴基斯坦籍核電操縱員,他們(men) 作為(wei) 技術管理骨幹,因數量稀少而備受珍視。在卡拉奇核電站建設中,中核集團幫助巴基斯坦培養(yang) 了172名運行操縱員和維修工程師。通過培訓,巴基斯坦籍技術人員已能獨立開展核電站的運行管理。

  據了解,卡拉奇核電站年發電量相當於(yu) 減少標準煤消耗624萬(wan) 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32萬(wan) 噸。

  國家電投——

  發展清潔能源 供應綠色電能

  本報記者 周 歡

  前不久,2023“一帶一路”媒體(ti) 合作論壇聯合采訪團走進江西省新餘(yu) 市分宜縣行政服務中心“光儲(chu) 充放檢”項目現場,一排排充電樁和儲(chu) 能設施整齊布置。“以前,車輛充電需要一晚上,還要搶位置,現在半個(ge) 多小時就充滿了,很方便。”市民張先生對一體(ti) 化充電站讚不絕口。

  “‘光儲(chu) 充放檢’一體(ti) 化充電站,集光伏發電、儲(chu) 能係統、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功能於(yu) 一體(ti) ,實現了‘多站合一’。”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以下簡稱“國家電投”)江西電力有限公司分宜發電廠黨(dang) 委書(shu) 記餘(yu) 武高介紹,該項目每年發電量30萬(wan) 千瓦時的綠電由分宜縣行政服務中心大樓消納,每年節省電費4萬(wan) 餘(yu) 元。

  為(wei) 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安全,探索能源保供的新路徑,近年來,國家電投積極實施“雪炭行動”,建設“綜合智慧零碳電廠”,通過整合戶用、共享儲(chu) 能、分布式新能源等多種類型資源,實現對各類分布式能源、儲(chu) 能和負荷的整合調控,鼓勵經營主體(ti) 參與(yu) 電力市場和需求側(ce) 響應,提升負荷高峰期電力供應保障能力和應急供應能力。

  作為(wei) 贛西地區負荷中心的重要電源支撐點,分宜發電廠創新推出“風光自發自用+儲(chu) 能+充電樁V2G”項目開發模式。目前,新餘(yu) 市綜合智慧零碳電廠已投產(chan) 4個(ge) 零碳單元——“光儲(chu) 充放檢”一體(ti) 化充電站、“廠區空置地+屋頂車棚光伏+充電樁”的雙林廠區項目、零碳文旅景區、“工業(ye) 屋頂光伏+工業(ye) 可調用戶+儲(chu) 能”應用場景,4個(ge) 零碳單元均接入“天樞雲(yun) ”智慧係統,實現對分布式能源的統一調配、調節和調度。

  “4個(ge) 零碳單元每年提供綠色電能660萬(wan) 千瓦時,減少碳排放4712噸。”餘(yu) 武高介紹,綜合智慧零碳電廠實現了綠色電力的生產(chan) 與(yu) 消費聚合,在幫助用戶降低用電成本、形成綠色低碳生產(chan) 生活方式的同時,整合末端資源,集零為(wei) 整,有力提升了電網“削峰填穀”的靈活性。

  據介紹,截至10月底,國家電投管理電力總裝機2.42億(yi) 千瓦,其中清潔能源裝機占比70.5%。

  中建集團——

  運用數字技術 拓展幸福空間

  本報記者 申智林

  前不久,2023“一帶一路”媒體(ti) 合作論壇聯合采訪團來到湖南長沙機場改擴建工程T3航站樓,塔吊林立,車輛穿梭,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項目建成後,可滿足4000萬(wan) 人次的年旅客吞吐量,國際航空運輸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承建該項目的中國建築旗下中建八局項目現場負責人李剛告訴記者。

  近年來,湖南積極推進改革開放高地建設,暢通對外經貿物流聯係。作為(wei) 湖南省著力打造的五大國際貿易通道關(guan) 鍵節點工程之一,長沙機場T3航站樓項目總建築麵積約50萬(wan) 平方米,將加快助力湖南構建空中經濟走廊。

  “我們(men) 把智慧賦能、數字建造理念貫穿於(yu) 項目建設過程之中,積極打造‘數字工地’。”長沙機場T3航站樓項目技術負責人介紹,充分應用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實現對現場數據的檢測、收集、分析以及智能化管理,提高一線生產(chan) 班組綜合管理水平和效率,項目建設提速持續賦能。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項目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對建設現場能耗、水耗、噪聲、大型設備安全運行情況等指標數據進行了實時監測和預警,采用了50項綠色建造技術,深度集成綠色建築、再生能源利用、智慧運維等多項核心技術,致力打造綠色、低碳的機場航站樓。

  作為(wei) 我國首批“走出去”的企業(ye) 之一,中國建築也將先進的智慧建造技術帶到海外,比如中國建築的“雲(yun) 端建造”技術,研發了空中造樓機,推出了智能造橋機和住宅造樓機以及高品質裝配式建築產(chan) 品,打造了一係列“硬核”技術產(chan) 品體(ti) 係,助力行業(ye) 生產(chan) 方式變革。

  “中國的建造水平處於(yu) 世界領先地位,在這裏的參觀體(ti) 驗讓我更真實地感受到這一點。”科威特《阿拉伯人報》經理穆爾塔達·塔哈在參觀完項目指廊建設工程後表示。

  中國建築以“拓展幸福空間”為(wei) 使命,秉持合作共贏的理念,贏得海外客戶的認可。截至目前,中國建築海外業(ye) 務已遍布14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累計承接海外項目8000多個(ge) 。

  中交集團——

  參與(yu) 搬遷改造 建設智慧新城

  本報記者 常雯宜

  在流經湖南省株洲市的湘江水麵上,架著一座弧形設計的紅色大橋,北起清水塘大道,上跨清霞路,往南越過湘江,對接珠江北路落地,全長2.85公裏,橋身舒展大氣,被市民稱為(wei) “湘江最美大橋”,它就是清水塘大橋。這座大橋由中交三航局投資建設並運營,與(yu) 不遠處的清水塘城市公園相互映襯,成為(wei) 中交集團參與(yu) 老工業(ye) 區搬遷改造的代表作。

  近日,2023“一帶一路”媒體(ti) 合作論壇聯合采訪團來到株洲,參觀了解老工業(ye) 區轉型為(wei) 智慧新城的情況,清水塘老工業(ye) 區改造項目是中交三航局投資建設的工程,是全國老工業(ye) 區搬遷改造試點項目。

  2014年,清水塘被列為(wei) 全國21個(ge) 城區老工業(ye) 區搬遷改造試點之一,也是長株潭城市群“三高四新”建設試驗的示範區之一,受到高度重視和政策支持。自此,老工業(ye) 區邁出了向智慧新城轉型的步伐。

  如今的清水塘片區空間功能區規劃布局為(wei) “四區三組團”,即智造產(chan) 業(ye) 區、科創總部區、工業(ye) 遺址公園區、口岸經濟區以及3個(ge) 居住組團。目前新城已入駐三一石油裝備產(chan) 業(ye) 園、中車雙碳產(chan) 業(ye) 園、株洲市危險化學品集中經營電子交易中心等項目,簽約廣鐵綜合物流園、香港創誌環保新材料基地、北京尊峰環保全國裝備製造基地等項目,京東(dong) 中南工業(ye) 品物流園等項目即將入駐。

  依據新的經濟形勢和時代背景,新城下一步將錨定株洲市核心優(you) 勢產(chan) 業(ye) ,以龍頭項目為(wei) 主導,重點發展高端智造、科技創新、文旅商貿、口岸經濟等產(chan) 業(ye) 形態,加快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企業(ye) 導入,形成規模效應,打造片區百億(yi) 產(chan) 業(ye) 集群。

  中國能建——

  發揮技術優(you) 勢 加快低碳轉型

  本報記者 劉書(shu) 文

  位於(yu) 肯尼亞(ya) 阿西河與(yu) 斯瓦克河的交匯處,一座集大壩、供水、灌溉、發電於(yu) 一體(ti) 的肯尼亞(ya) 綜合水利樞紐項目正加緊建設,這就是由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承建的斯瓦克大壩。

  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走出國門,中國能建作為(wei) 重要的電力能源行業(ye) 綜合解決(jue) 方案提供商和基礎設施投資承包商之一,向世界提供先進成熟的技術、裝備、管理和運營服務,業(ye) 務遍布全球14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國際業(ye) 務從(cong) 業(ye) 人員超過10萬(wan) 人,近5年與(yu)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累計簽約超過9000億(yi) 元。

  中國能建圍繞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標準“軟聯通”、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一大批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標誌性工程應運而生,其中埃及500千伏輸電線路項目、巴基斯坦尼魯姆—傑盧姆水電站項目,均為(wei) “一帶一路”重點能源工程。

  “‘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新能源項目對有關(guan) 國家和世界都具有積極意義(yi) ,因為(wei) 它不僅(jin) 有助於(yu) 經濟增長,同樣創造了一個(ge) 更綠色的環境,使世界變得更美好。”今年10月,當2023“一帶一路”媒體(ti) 合作論壇聯合采訪團走進中國能建時,來自巴基斯坦中巴經濟走廊每日新聞網的易卜拉欣·馬利克表示。

  近年來,中國能建充分發揮能源電力全產(chan) 業(ye) 鏈一體(ti) 化與(yu) 核心技術優(you) 勢,係統打造新能源、新基建、新產(chan) 業(ye) “三新”能建平台,加快能源電力清潔低碳轉型,助力“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能源建設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中國能建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宋海良表示,中國能建將全麵加快綠色低碳化與(yu) 數字化“兩(liang) 化”轉型,持續培育“能源+”“數字+”“綠色低碳+”多維發展模式,創造成係列的“雙碳”解決(jue) 方案、產(chan) 品與(yu) 服務。

  振華重工——

  提供優(you) 質服務 展示科技實力

  王 玥

  占地5000多畝(mu) 的長興(xing) 島碼頭,一組高達數十米的岸橋矗立在此,一眼望不到頭。不遠處,一座座巨型廠房井然排列。這裏是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振華重工”)最大的生產(chan) 基地——長興(xing) 製造基地。

  近日,2023“一帶一路”媒體(ti) 合作論壇聯合采訪團來到上海長興(xing) 島,實地了解振華重工在共建“一帶一路”相關(guan) 項目上的建設情況。在科技感十足的自動化生產(chan) 線上,作業(ye) 人員正緊張有序地作業(ye) 。

  “創新始終是振華重工發展的關(guan) 鍵詞,很多項目中都體(ti) 現了公司在科技創新方麵的不懈探索與(yu) 追求。”提起科技創新,振華重工總裁助理、振華設計研究總院院長李義(yi) 明說,“我們(men) 的欽州港自動化碼頭,使用了12台自動化雙小車岸橋、42台雙懸臂自動化軌道吊、72台智能導引運輸車,應用全球領先的製造工藝及前沿技術,彰顯中國‘智造’的科技底蘊。”

  不僅(jin) 如此,在上海洋山四期項目中,振華重工承擔了設計研發製造和安裝調試任務。項目團隊不斷進行封閉式研討與(yu) 測試,創新運用雙箱自動化軌道吊技術等,保證這個(ge) 全自動化碼頭成功投產(chan) 。

  重型裝備製造為(wei)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作為(wei) 中國裝備製造企業(ye) 的一員,振華重工積極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先進技術和優(you) 質產(chan) 品服務共建國家和地區,在海外項目中展示了卓越的科技創新實力,助力推動全球貿易和物流發展。

  在歐洲,振華重工為(wei) 意大利打造了自動化碼頭瓦多港,提供了全套港機設備以及全生命周期備件及維保服務;參與(yu) 建設希臘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提供了27台岸橋和16台軌道吊,助力其成為(wei) 地中海地區重要的集裝箱港口之一。在亞(ya) 洲,振華重工與(yu) 新加坡港務集團合作,成功打造集成6項關(guan) 鍵技術創新的雙小車自動化岸橋,幫助新加坡碼頭實現高效實船作業(ye) ,提高港口的整體(ti) 運營效率。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