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作為(wei) 蘇富比藝術學院亞(ya) 洲區學術主管,何凱蒂始終致力於(yu) 為(wei) 西方觀眾(zhong) 持續探索和解讀中國文化的複雜性,積極促進中國藝術家與(yu) 西方同行之間的跨文化交流。
早在20世紀80年代,在愛丁堡大學就讀的她前往西安交換學習(xi) ,進一步學習(xi) 中國文化。多年來,得益於(yu) 她廣泛的旅行和與(yu) 旅歐中國藝術家群體(ti) 的密切關(guan) 係,她與(yu) 中國當代藝術界的聯係自然而然地發展起來。
采訪中,何凱蒂詳細闡述了她在當代中國藝術領域的探索之路。回顧過去的項目,她討論了在快速演變全球化背景中的藝術家遷徙,並分享了她參與(yu) 這一獨特主題的見解。
改變一生的西安遊學
何凱蒂。攝影: Fraser Watson
人民網: 上世紀80年代,您為(wei) 了深入學習(xi) 中文第一次來到中國,在西安訪學。請問是什麽(me) 促使您決(jue) 定踏上這次文化之旅?
何凱蒂: 我從(cong) 小就是一個(ge) 喜歡語言的人,在學生時期就學過法語、德語和意大利語。我對中文產(chan) 生興(xing) 趣的主要原因是其文字當中包含的視覺元素。為(wei) 了能夠解讀它們(men) ,我決(jue) 定去愛丁堡大學攻讀中文。
1986年到1987年間,我作為(wei) 訪問學生在西安度過了足以改變一生的一年。當時的西安高樓大廈並不多見。被黃土地包圍的城市風沙很大,有時會(hui) 顯得比較灰暗,但你可以在舊城的回民區裏看到清真寺。本地人大多操著濃重的陝西口音,剛開始學中文的我們(men) 很難理解他們(men) 說的,無法進行輕鬆的交流。對我們(men) 來說,最重要的是親(qin) 眼看到城市本身,觀察人們(men) 的日常活動,體(ti) 驗街頭文化,品嚐街頭美食。我們(men) 甚至在街上看到了驢子和駱駝。西安相當有異域情調。
人民網:隨著多年來的不斷接觸,您對中國的印象有什麽(me) 樣的改變?
何凱蒂: 我目睹了90年代城市重建的變化,每次回去都會(hui) 有很大的變化,幾乎難以置信。特別是北京,它被大規模地重建,變得特別大。2007年至2008年間我們(men) 在北京798藝術區附近住了一段時間。我們(men) 拜訪了劉小東(dong) 、喻紅以及黃銳等藝術家,他們(men) 從(cong) 798的萌芽階段就在那裏。令人驚奇的是,這段時間的這群人幾乎奠定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基石。
當中國藝術家來到西方
何凱蒂。攝影: Fraser Watson
人民網: 您與(yu) 中國當代藝術有著很深的淵源,也一直是這個(ge) 領域的積極參與(yu) 者。您是如何接觸到中國當代藝術?
何凱蒂: 1989年從(cong) 愛丁堡畢業(ye) 以後,我很幸運地在倫(lun) 敦國家藝術圖書(shu) 館找到了工作,負責編目中國藝術書(shu) 籍。我暫居羅馬時,開始結識一些從(cong) 中國移居到歐洲的藝術家。當時柯律格教授離開維多利亞(ya) 和艾伯特博物館,我便跟隨他去亞(ya) 非學院以及蘇塞克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我逐漸意識到,有一批新的藝術家正在從(cong) 中國移居意大利、法國、德國、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ya) 。這是一個(ge) 很有趣的現象,因為(wei) 這引發了一係列問題,涉及到他們(men) 在藝術界中的活動、實踐方式、與(yu) 誰互動以及如何被呈現的問題。所有這些問題都融入了我的論文中,使它幾乎成為(wei) 一個(ge) 非常有當代情境的民族誌研究。
人民網:您在提升中國藝術家在歐洲的可見度方麵做出了貢獻,尤其關(guan) 注旅居歐洲的中國藝術家。能否介紹一些您參與(yu) 的重要議題和合作項目,以及它們(men) 如何有助於(yu) 加深西方觀眾(zhong) 對中國藝術家的理解?
何凱蒂: 與(yu) 藝術家的訪談是我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我論文的其中一個(ge) 章節就是與(yu) 黃永砯的對話。他的作品涉及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但又與(yu) 當代哲學的許多概念結合在一起,顯得相當抽象,有相當高的理解門檻。此後,我在倫(lun) 敦遇到了蔡元。我與(yu) 他合作策劃表演、展覽、一起參與(yu) 群展。我還成為(wei) 了倫(lun) 敦西敏大學中國海報收藏館的策展人。我們(men) 主要研究這些海報是如何製作和傳(chuan) 播的,以及媒介與(yu) 當代藝術之間的關(guan) 係。我對當時的藝術家如何在表演中使用自己的身體(ti) 傳(chuan) 達想法非常感興(xing) 趣。
人民網: 您一直扮演著詮釋者的角色,將深層的文化內(nei) 涵翻譯、傳(chuan) 遞給有不同背景的人。在這個(ge) 過程中,您是否嚐試過將中國藝術家與(yu) 英國當地的藝術家放在一起進行研究?
何凱蒂: 2009年,我在北京唐人當代藝術中心策劃了一場大展,名為(wei) “英式客廳”。客廳或者說休息室的概念來自機場休息室,與(yu) 全球遷徙和旅行有關(guan) 。我們(men) 邀請了很多藝術家來到北京,請他們(men) 現場創作了一幅巨大的壁畫,畫上了機場和航班代碼。這個(ge) 想法是要把一些在英國的中國藝術家納入其中。從(cong) 我最初的研究開始,我所做的研究都是關(guan) 於(yu) 全球化、跨國主義(yi) 以及移民身份的探討。擴展這項研究並將其付諸實際生活使我對“定位” 有細致入微的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
跨國界的當代藝術
何凱蒂與(yu) 她的學生。攝影:Fraser Watson
人民網: 對於(yu) 與(yu) 藝術家合作,您有怎樣的體(ti) 會(hui) ?每位藝術家都有自己的參照物和觀點,您是如何快速了解、吸收它們(men) 的呢?
何凱蒂: 在與(yu) 藝術家合作時,必須保持真誠和鮮活的合作關(guan) 係。這是一個(ge) 讓你向對方敞開心扉的經曆,你不能在藝術家身上強加什麽(me) 東(dong) 西。舉(ju) 個(ge) 例子,我目前在蘇富比藝術學院任教,負責亞(ya) 洲活動。今年9月在倫(lun) 敦弗裏茲(zi) 藝術博覽會(hui) 期間,我們(men) 在首爾開設了一門有關(guan) 藝術收藏的課程。該課程包括印度藝術、日本藝術、韓國藝術、東(dong) 南亞(ya) 藝術等模塊。我也要學習(xi) 其他人的專(zhuan) 業(ye) 領域,這些準備工作使我能夠在英國與(yu) 中國藝術家的合作之中扮演更大的角色。在詮釋文化之間的細微差異方麵,很多時候我們(men) 還做得不夠,能進行真正的雙向對話與(yu) 建立單純的合作關(guan) 係同樣重要。
人民網: 能否與(yu) 我們(men) 分享一下您最近的關(guan) 注點?
何凱蒂: 我最近一直在與(yu) 水墨畫家合作。幾年前我在香港與(yu) 王璜生合作舉(ju) 辦了一場展覽。擁有學者、博物館館長和藝術家三重身份的他知識淵博,常常從(cong) 諸如《道德經》等古代哲學當中尋找靈感,並且將對於(yu) 宇宙和精神世界的探討融入到當代哲學的互動之中。這時一個(ge) 更加宏大的曆史觀對於(yu) 理解這些作品就顯得至關(guan) 重要。在項目方麵,我正在努力重振名為(wei) “當代中國藝術辦公室”的個(ge) 人公司,這是致力於(yu) 為(wei) 博物館或收藏家提供策展谘詢的機構。
人民網:您認為(wei) 研究中國藝術最獨特的一點是什麽(me) ?
何凱蒂: 我特別著迷於(yu) 全球南方與(yu) 中國的交匯,我的願景是促進這些不同地區的藝術家之間的合作。在過去的幾年裏,我有機會(hui) 訪問泰國和韓國,在那裏我發現了北京一些大畫廊的身影,它們(men) 正在通過在曼穀和首爾設立空間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這些國家都有自己的曆史,但是他們(men) 與(yu) 中國的互動可以從(cong) 共通的文化元素中找到痕跡,例如瓷器、書(shu) 法,以及貫穿亞(ya) 洲的東(dong) 方哲學思想。中國文化有著極其豐(feng) 富的內(nei) 涵,我必須時刻保持學習(xi) 、擴展知識才能容納這些複雜性。正因為(wei) 它是知識和創造力的源泉,所以你永遠不會(hui) 對其喪(sang) 失興(xing) 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