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畫師在布哈拉一處集市內(nei) 創作有關(guan) 古絲(si) 綢之路的畫作。
在布哈拉雅克城堡內(nei) ,手工藝人正在製作極具當地特色的手工藝品。
在位於(yu) 撒馬爾罕的兀魯伯天文台,講解員介紹中烏(wu) 在天文學等領域的交流曆史。
撒馬爾罕考古研究所教授阿爾齊耶夫·科米利翁(左)和中國同事一起整理歸檔出土文物。
希瓦古城廣場上的手工藝人紮米拉(右)和孩子。
俯瞰希瓦古城。
本版圖片均為(wei) 本報記者王驍波攝
古絲(si) 綢之路綿亙(gen) 千年,成為(wei) 中國和中亞(ya) 國家人民共同的文化記憶。中國同中亞(ya) 人民互通有無、互學互鑒,書(shu) 寫(xie) 了人類文明交流史上的華章。
位於(yu) 烏(wu) 茲(zi) 別克斯坦的塔什幹、撒馬爾罕、布哈拉、希瓦等古城都曾是古絲(si) 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日前,在中國同中亞(ya) 國家人民文化藝術年框架下,本報記者應烏(wu) 茲(zi) 別克斯坦駐華大使館邀請,在這些城市進行了采訪。受訪人士紛紛表示,烏(wu) 中人文交流正不斷邁上新台階,兩(liang) 國人民友誼持續深化。
聯合考古——
再現絲(si) 路古城昔日榮光
在撒馬爾罕考古研究所裏,中烏(wu) 兩(liang) 國考古工作者正一起整理歸檔從(cong) 烏(wu) 茲(zi) 別克斯坦蘇爾漢河州拉巴特等遺址發掘的文物。自2017年至今,中烏(wu) 聯合考古隊已在相關(guan) 遺址發掘出鏡子、簪、耳環、手鐲等銅器,盆、缽、罐、壺等陶器,劍、帶扣、刀等鐵器,以及各種材質串珠、金箔飾片等古代月氏文化的遺存文物。
“聯合考古隊發掘出數量眾(zhong) 多的珍貴文物,分屬不同曆史時期。我們(men) 將在完善這些文物的資料信息後,把它們(men) 收藏到博物館中。”撒馬爾罕考古研究所教授阿爾齊耶夫·科米利翁表示,烏(wu) 中深化文化交流合作將絲(si) 路古城的輝煌曆史重新展現給世人。
蘇爾漢河州首府鐵爾梅茲(zi) 在《大唐西域記》中被稱作呾蜜國。卡拉特帕遺址就坐落於(yu) 鐵爾梅茲(zi) 臨(lin) 近阿姆河處,從(cong) 遺址最高點向四周遠眺,可以看到許多洞穴和古建殘垣。黃沙之下,幾處探坑上架起了防護棚。鐵爾梅茲(zi) 文旅部門相關(guan) 負責人胡拉莫娃·費魯紮告訴記者,聯合考古在鐵爾梅茲(zi) 已展開,“我們(men) 期待兩(liang) 國考古工作者發揮各自優(you) 勢,取得更多豐(feng) 碩成果。”
中國堅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chong) 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you) 越,積極架設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的橋梁。中國考古專(zhuan) 家學者與(yu) 烏(wu) 茲(zi) 別克斯坦同行展開深入交流與(yu) 合作,共同分享遺址文物保護理念與(yu) 經驗,正為(wei) 恢複絲(si) 綢之路曆史風貌、推動文明傳(chuan) 承和交流互鑒、增進兩(liang) 國人民友誼作出貢獻。
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中方宣布未來5年把同各方共建的聯合實驗室擴大到100家。作為(wei) 其中重要組成部分,不久前,中國—中亞(ya) 人類與(yu) 環境“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撒馬爾罕)、中烏(wu) 科技考古與(yu)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國際聯合實驗室在烏(wu) 茲(zi) 別克斯坦揭牌,為(wei) 促進雙方在人才培養(yang) 、科學研究、學科建設、文明互鑒等方麵取得更大進展提供支持。
撒馬爾罕考古研究所前所長阿穆爾丁表示,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烏(wu) 中兩(liang) 國對考古合作的重視和支持力度空前。烏(wu) 茲(zi) 別克斯坦考古專(zhuan) 家赴中國博物館等機構交流學習(xi) ,對促進烏(wu) 茲(zi) 別克斯坦考古學、人類學發展大有裨益,“期待兩(liang) 國考古工作者並肩協作,不斷拓展和深化考古合作,繼續為(wei) 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作出貢獻。”
古城修複——
共同保護文化遺跡
位於(yu) 花剌子模州的希瓦古城有著2000多年的曆史,許多不同曆史時期的建築遺跡留存於(yu) 古城之中,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國的遊客。在古城的一角,有一塊特別的路牌,上麵的指示用語由烏(wu) 茲(zi) 別克語、中文和俄語三種語言寫(xie) 成。路牌所指的阿米爾·圖拉經學院和哈桑·穆拉德庫什別吉清真寺,正是中烏(wu) 雙方合作修複的兩(liang) 處古建築。
“近幾年,希瓦古城變得越來越美,國際遊客越來越多,我們(men) 的生意也越來越好。”古城廣場上的手工藝人紮米拉說。家住阿米爾·圖拉經學院附近的魯斯蘭(lan) 對記者表示:“中國朋友幫助我們(men) 一起修複了希瓦古城的古建築和周邊道路,古城如今變得更有魅力了。希望參與(yu) 修複的中國朋友有機會(hui) 能再回來看看。”
作為(wei) 古絲(si) 綢之路上東(dong) 西文明重要交匯地,不同文明在中亞(ya) 地區碰撞融合,讓這片土地擁有了極具特色的曆史文化。中烏(wu) 兩(liang) 國合作開展的希瓦古城曆史古跡保護修複項目,共同保護文化遺產(chan) 這一文明的有形載體(ti) ,不僅(jin) 得到古城居民的廣泛肯定,也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高度評價(jia) 。
在古城修複過程中,中方始終堅持同烏(wu) 方共商共建,讓合作成果更加符合當地發展需求。花剌子模州國際關(guan) 係部門相關(guan) 負責人謝裏法·庫爾巴諾娃表示,烏(wu) 中合作讓文物古跡恢複了原貌,還改善了希瓦古城的基礎設施條件,“希瓦有著豐(feng) 富而獨特的文化遺產(chan) ,我們(men) 正與(yu) 中國旅遊機構合作,吸引更多來自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遊客,並為(wei) 他們(men) 提供優(you) 質服務。”
世界是一個(ge) 文明的百花園,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隨著人文合作不斷深化,烏(wu) 中兩(liang) 國正共同譜寫(xie) 人民相知相親(qin) 、文明互學互鑒的絲(si) 路時代新篇。在烏(wu) 茲(zi) 別克斯坦文化遺產(chan) 署第一副署長圖爾蘇納利·庫齊耶夫看來,通過曆史古跡保護修複項目等合作,烏(wu) 中兩(liang) 國人文交流不斷加強,“烏(wu) 中兩(liang) 國互通有無,必將實現合作共贏。”
文旅合作——
不斷提升人文交流水平
曆史名城布哈拉被稱作“絲(si) 綢之路上的活化石”。城中心的雅克城堡曾是古代布哈拉汗國統治者的宮殿。城堡中,收藏著不少來自中國的文物,述說著這裏與(yu) 中國自古以來的緊密聯係。
“它們(men) 見證了烏(wu) 中友好交往的曆史。”雅克城堡博物館相關(guan) 負責人波比爾指著博物館櫥窗裏的文物告訴記者,這些沿著古絲(si) 綢之路而來的中國瓷器,其精美程度在今天也令人歎為(wei) 觀止,經常吸引遊客駐足觀賞。
撒馬爾罕曆史博物館建於(yu) 阿弗拉西阿卜古城(今撒馬爾罕)遺址之上,博物館主展廳“大使廳”裏,陳列著從(cong) 該遺址出土的壁畫。壁畫描繪了唐高宗狩獵、武則天泛龍舟等場景。“一開始,我們(men) 並不知道這幅壁畫與(yu) 中國有關(guan) ,多虧(kui) 專(zhuan) 家們(men) 的研究才了解了它們(men) 所講述的故事。”撒馬爾罕曆史博物館館長薩馬裏丁·穆斯塔福庫洛夫曾在中烏(wu) 聯合考古隊工作。他認為(wei) ,烏(wu) 中兩(liang) 國在人文交流領域實現優(you) 勢互補,不僅(jin) 有利於(yu) 雙方考古發掘、文物收藏、策展布展水平提升,也將共享成功經驗,攜手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今年,中國和有關(guan) 國家成立絲(si) 綢之路旅遊城市聯盟,為(wei) 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再添動力。烏(wu) 茲(zi) 別克斯坦曆史名城布哈拉、希瓦、浩罕名列其中,成為(wei) 聯盟創始會(hui) 員城市。據了解,烏(wu) 茲(zi) 別克斯坦的旅遊景點和公共場所正在增加中文標識,絲(si) 綢之路國際旅遊與(yu) 文化遺產(chan) 大學正著手和中國西北大學等高校一起培養(yang) 更多中文導遊。
烏(wu) 茲(zi) 別克斯坦前外長、上海合作組織前秘書(shu) 長弗拉基米爾·諾羅夫認為(wei) ,烏(wu) 中人文合作有很大潛力,雙方通過語言人才培養(yang) 和文化旅遊合作,將持續提升兩(liang) 國人文交流水平。
烏(wu) 茲(zi) 別克斯坦生態、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部部長阿布杜哈基莫夫表示,近年來,烏(wu) 中兩(liang) 國人文交流建立了良好合作機製,雙方在聯合舉(ju) 辦文化藝術活動、深化旅遊合作等方麵不斷邁上新台階,“我們(men) 期待進一步推動兩(liang) 國文旅合作,促進兩(liang) 國人民交往交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