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我們的中國故事】大衛·克裏利:用戲劇推動多文化交流

發布時間:2023-12-05 09:25:00來源: 人民網-國際頻道

  作為(wei) 一項堅持了36年的文化活動,劍橋莎士比亞(ya) 戲劇節每年夏天在劍橋大學多個(ge) 著名學院的花園露天舉(ju) 行。在8周時間裏,劇壇巨匠與(yu) 新銳青年為(wei) 世界各地的觀眾(zhong) 們(men) 帶來眾(zhong) 多莎士比亞(ya) 戲劇。劍橋莎士比亞(ya) 戲劇節創辦人和藝術總監、牛津大學博士大衛·克裏利在戲劇領域深耕多年,曾指導了《麥克白》、《凱撒大帝》、《暴風雨》等數不勝數的莎翁名劇,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一場場佳作。

  談起重訪中國之行,克裏利依然難掩激動之情。此行他與(yu)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江蘇省昆劇院導演、演員們(men) 進行了多場交流,克裏利表示,期待與(yu) 中國藝術家們(men) 合作,並繼續通過戲劇促進文化交流。他目前正在與(yu) 這些劇院商討未來合作,包括把劍橋莎士比亞(ya) 戲劇節再一次帶到中國,也邀請他們(men) 來英國演出中國戲劇。

大衛·克裏利。傑德雷克·科爾攝

  大衛·克裏利。傑德雷克·科爾攝

  精彩莎翁經典 登台湯顯祖故裏撫州

  克裏利介紹,劍橋莎士比亞(ya) 戲劇節最與(yu) 眾(zhong) 不同的是,給觀眾(zhong) 提供了伊麗(li) 莎白時代露天劇場的體(ti) 驗。所有演員都身穿古裝,伴奏也是伊麗(li) 莎白時代的音樂(le) ,將觀眾(zhong) 帶回莎士比亞(ya) 年代。年複一年,他們(men) 為(wei) 世界各地的觀眾(zhong) 一次次呈現莎翁經典。“今年暑假許多來參加夏校的中國學生前來觀看了《仲夏夜之夢》等表演。”

  劍橋莎士比亞(ya) 戲劇節設立了教育課程,培養(yang) 表演藝術領域的青年人才。克裏利特別鼓勵年輕人閱讀和演出莎士比亞(ya) 經典。“莎士比亞(ya) 是西方文化、戲劇和英語的核心。學習(xi) 莎士比亞(ya) 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莎劇還能開發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men) 通過表演來表達自我,從(cong) 扮演他人中體(ti) 驗不同的生活。

  2019年,克裏利和劍橋莎士比亞(ya) 戲劇節的演員們(men) 受邀來到江西省撫州市參加湯顯祖國際戲劇節,帶著《哈姆雷特》和《羅密歐與(yu) 朱麗(li) 葉》登上了當地的舞台。克裏利還在撫州老城區文昌裏欣賞了昆曲《牡丹亭》表演。他回憶道,“昆曲表演的高雅和優(you) 美遠遠超乎了我的預期,讓我和到場的英國演員們(men) 讚不絕口。湯顯祖在中國文化中也起了和莎士比亞(ya) 在英國文化中相同的作用。他的昆曲作品深深影響了中國現代戲曲的表現形式,是中國戲劇的核心。” 克裏利認為(wei) ,這些體(ti) 驗非常有趣,加深了他對中國的了解,是絕佳的文化交流機會(hui) 。

大衛·克裏利。傑德雷克·科爾攝

  大衛·克裏利。傑德雷克·科爾攝

  重訪中國 打開中英合作新空間

  今年6月,克裏利又一次前往中國。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他以講座的形式與(yu) 中國話劇新星們(men) 分享了莎翁經典和他們(men) 背後的曆史,並和演員們(men) 就中英文戲劇、表演藝術和教育等主題展開熱烈討論。克裏利還在知名演員於(yu) 震的介紹下參觀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博物館,並觀看了話劇《我愛桃花》。在南京,克裏利訪問了南京大學昆曲研究中心,與(yu) 著名昆曲藝術家施夏明、研究中心副主任範麗(li) 甍探討了昆曲表演藝術,在江蘇省昆劇院觀看昆曲演出。克裏利表示,“兩(liang) 所劇院別出心裁的表演,讓我意識到昆曲的風格和曆史對中國現代戲劇的深刻影響。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和江蘇省昆劇院的演出代表了當今中國戲劇的表演手法。”

  克裏利期待未來和中國的表演藝術領域建立合作。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他與(yu) 院長馮(feng) 遠征討論了將劍橋莎士比亞(ya) 戲劇節的作品帶到北京演出,以及他們(men) 在戲劇節期間到英國演出的可能性。他表示,許多中國戲劇探索的主題和戲劇節帶來的莎翁經典是相互呼應的,所以戲劇節很可能在日後與(yu) 這些劇院進一步建立合作。

  近期,克裏利在英國參與(yu) 創立了中英表演藝術學會(hui) ,希望進一步促進中英兩(liang) 地藝術家和學者之間的交流。他將與(yu) 英國劍橋康河出版社緊密合作,圍繞莎士比亞(ya) 和湯顯祖的經典戲劇,在英國和中國編輯出版一係列中英文雙語的關(guan) 於(yu) 青少年戲劇表演理論和實踐的圖書(shu) ,以供中英兩(liang) 地的戲劇教師和學生們(men) 參考使用。2024年克裏利計劃在劍橋舉(ju) 辦首屆國際青少年莎士比亞(ya) 戲劇節,該活動由他與(yu) 來自英國、意大利、法國、新加坡、加拿大、迪拜和中國等地的年輕人聯合發起。他認為(wei) ,“表演藝術上的跨文化交流能帶來不一樣的化學反應,就像是給一個(ge) 調色盤增添了新顏色,合作雙方可以汲取彼此的優(you) 勢,融合不同文化的元素,創新、豐(feng) 富表演。”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