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說】美國非裔記者刊文披露百餘(yu) 封充斥種族仇恨的信件令其職業(ye) 生涯“很受傷(shang) ”
中國日報網12月7日電 在《密爾沃基哨兵報》(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任職40餘(yu) 年的美國非裔記者兼專(zhuan) 欄作家詹姆斯·柯西(James E. Causey)日前在《今日美國》(USA TODAY)刊文表示,帶有種族主義(yi) 仇恨內(nei) 容的讀者信件和留言幾乎伴隨了他的記者生涯,並表示相信不少美國非裔記者都有過類似經曆。
柯西表示,作為(wei) 生活在美國種族隔離最嚴(yan) 重的城市之一的非裔,他一生都在經曆著種族主義(yi) 。而他父母那代人所麵對的情況更糟,這也是他們(men) 20世紀60年代逃離美國南方,到密爾沃基尋求更好機會(hui) 的原因。
2007年,柯西曾在哈佛大學擔任了一年尼曼研究員,而後他追隨兩(liang) 位導師——《密爾沃基哨兵報》卓有成就的非裔記者格雷格·斯坦福(Greg Stanford)和尤金·凱恩(Eugene Kane)的腳步,希望能寫(xie) 一些影響社區的內(nei) 容並探討不平等和階級問題。於(yu) 是,他開始隔周寫(xie) 一篇相關(guan) 專(zhuan) 欄文章,並獲得了讀者的熱烈反饋,大多數是正麵的。直到他第一次在一封讀者來信中看到自己被稱作“N”字(一個(ge) 嚴(yan) 重歧視非裔群體(ti) 且極其冒犯的用語)。
柯西說,他把信放在辦公桌的抽屜裏,幾個(ge) 星期都沒有告訴任何人。他強調,這當然不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被人這樣稱呼,但當親(qin) 眼看到這個(ge) 詞“躍然紙上”,並被人如此輕易地使用在非裔身上時,他感覺心如刀割。自此之後,類似信件接踵而至,多達上百封,信中都是非裔美國人幾百年來一直遭受的具有煽動性和侮辱性的語言。即使是15年後的今天,他依然對此感到憤怒。
此類信件有時還會(hui) 寄到他家中,這不僅(jin) 讓柯西惴惴不安,還令他的妻子擔驚受怕。郵戳顯示這些信件來自美國各地——沃基沙、沃索……有些地方小到需要地圖和放大鏡才能找到。在柯西擔任專(zhuan) 欄作家的這些年裏,情況沒有絲(si) 毫改變,隻是傳(chuan) 遞方式變了。有時,仇恨會(hui) 通過語音郵件傳(chuan) 來,但通常都是電子郵件。他表示,相信幾乎所有非裔記者都有過類似經曆。
長期以來,柯西一直對自己所遭受的種族主義(yi) 仇恨保持沉默,但他逐漸意識到這種沉默極具腐蝕性。他類比稱,一棟老房子在幾十年的雨雪冰雹和其他惡劣環境因素的侵蝕下風雨飄搖。人們(men) 不會(hui) 注意到它月複一月,甚至年複一年的變化,隻有當猛然回憶起房子最初的模樣的時候,才會(hui) 意識到它已變得如此破舊不堪。種族仇恨亦是如此,他表示自己已被這種仇恨“侵蝕”得心力交瘁。
柯西自述,自己早期與(yu) 父母和朋友看到這些種族主義(yi) 來信時,他們(men) 難以置信,同時勸他放棄並表示種族主義(yi) 永遠不會(hui) 改變。但柯西並沒有妥協,因為(wei) 與(yu) 祖輩所經曆的相比,這根本不算什麽(me) 。其導師斯坦福對他說:“永遠不要忘記你的使命,講好故事,提供信息,不要讓種族主義(yi) 者分散你的注意力。”另一位導師凱恩則告訴柯西,種族主義(yi) 是與(yu) 其職位相伴而生的。他還給柯西展示這些年他保存的充斥種族仇恨的信件。凱恩調侃道,要趕上他,柯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搬進新辦公室後,柯西製作了一麵“仇恨牆”,牆上都是此前收到的種族主義(yi) 信件和一些帶有侮辱性的詞匯。柯西表示,他希望人們(men) 可以了解他所經曆的一切。把仇恨“掛起”也是他將其化為(wei) “力量”的一種方式。這種“力量”承載著像馬爾科姆-X、馬丁·路德·金等人,以及那些為(wei) 了非裔而奮鬥的人們(men) 。
柯西寫(xie) 道,成為(wei) 一名非裔記者非常難,不同於(yu) 白人記者,非裔記者需要承擔額外的“重任”,因此從(cong) 業(ye) 者很少,至少比應有的要少。《今日美國》(USA TODAY)突發新聞記者特裏·柯林斯(Terry Collins)指出,作為(wei) 一名非裔記者,這既是一種恩賜,也是一種“詛咒”,因為(wei) 非裔記者所做的工作承載著(報道)整個(ge) 非裔社區的重任。做了30年記者的柯林斯表示,他同樣接收過帶有種族主義(yi) 的電話、電子郵件和信件。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柯西都認為(wei) 保持沉默是應對種族主義(yi) 仇恨最好的方式,但現在他意識到沉默隻會(hui) 讓仇恨不斷發酵。達特新聞與(yu) 創傷(shang) 中心(Dart Center for Journalism and Trauma)是美國一家為(wei) 報道暴力和創傷(shang) 的新聞專(zhuan) 業(ye) 人士提供培訓的機構和創新智庫,該機構執行董事布魯斯·夏皮羅(Bruce Shapiro)建議,新聞機構負責人應該就種族和種族主義(yi) 進行討論,並經常關(guan) 注有色人種記者和編輯,因為(wei) 如果情況沒有改善,他們(men) 可能就會(hui) 選擇離開。夏皮羅說:“作為(wei) 一名記者,尤其是20多歲的記者不會(hui) 接受,也不應該接受這種辱罵。”
柯西稱,他有很多次想過放棄,但還是選擇留下來,因為(wei) 他知道自己的目的是為(wei) 邊緣化群體(ti) 的故事提供一個(ge) 平台。柯林斯曾告訴他:“有時候,做好你的工作很困難,因為(wei) 每個(ge) 人都對你有期望,當報道你的社區時,無論喜歡與(yu) 否,你都是他們(men) 的聲音。”美國非裔記者協會(hui) 主席肯·萊蒙(Ken Lemon)表示,作為(wei) 美國最大的非裔記者組織將繼續積極解決(jue) 針對記者的種族主義(yi) 問題。
柯西的同事、《密爾沃基哨兵報》執行主編格雷格·博羅夫斯基(Greg Borowski)表示,人們(men) 正身處一個(ge) 充滿分裂和謾罵的世界,“躲”在網名後麵傳(chuan) 遞仇恨很容易,不費吹灰之力,也因此有許多的人正在這樣做。而這對一些記者來說,結果可能就是無休止的垃圾郵件。盡管遭到謾罵,博羅夫斯基稱他們(men) 仍將繼續傾(qing) 聽每個(ge) 社區的聲音,講述那些艱難而重要的故事,提供清晰且透徹的信息,並盡自己所能引導美國這個(ge) 日益分裂和“尖酸刻薄”的社會(hui) 前行。
(編譯:馬芮 編輯:胡曉珊 王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