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國新辦舉(ju) 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hui) ,介紹《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有關(guan) 情況。會(hui) 上有記者問,十年前,中國提出向大氣汙染宣戰,也成為(wei) 全球空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請問目前效果是否已經接近了極限?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對此表示,這十年中國大氣汙染治理的水平,大家都感受得到。但是改善程度還不夠,去年PM2.5濃度29微克,是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五六倍,是發達國家的二到四倍。PM2.5在所有汙染物中對人體(ti) 健康損害影響最大,需要技術來攻堅解決(jue) 。
劉炳江說,中國大氣汙染治理確實進入了負重前行、爬坡過坎的關(guan) 鍵期,綠色轉型確實要有足夠的時間,不能一蹴而就。在氣候條件方麵,根據氣候專(zhuan) 家的預測,中國有兩(liang) 個(ge) 周期,一個(ge) 小周期,一個(ge) 大周期,小周期是厄爾尼諾每4到7年有個(ge) 輪換,今年又進入一次中等及以上強度的厄爾尼諾過程。另外一個(ge) 大的周期來看,每隔20年,我們(men) 國家就進入沙塵頻發、高發時期,80年代初到2003年是20年,現在到2023年又是一個(ge) 20年,今年上半年沙塵多發的現象已經非常明顯了。
劉炳江說,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製造國,無論煤炭的消費量、鋼鐵的產(chan) 量、有色金屬的產(chan) 量,原油加工能力、發電量,都穩居世界第一。中國產(chan) 業(ye) 結構以重化工為(wei) 主,能源結構以煤炭為(wei) 主,交通運輸以公路為(wei) 主的狀況,還沒有出現根本性轉變。這種情況下,今年中國空氣質量確實有點波動,但屬於(yu) 正常,恰恰反映了大氣汙染治理的長期性和艱巨性,藍天保衛戰既是攻堅戰又是持久戰,需要我們(men) 持之以恒,不懈努力。(董澤宇)
責任編輯:【羅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