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莫斯科12月11日電 題:俄羅斯音樂(le) 中的“中國”
作者 左貞觀 俄羅斯功勳藝術家、俄羅斯愛樂(le) 樂(le) 團團長
英國詩人吉卜林曾說,“東(dong) 方就是東(dong) 方,西方就是西方,雙方永遠不會(hui) 交匯。”但是,東(dong) 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還是麵對麵走近了,對話了。這其中,音樂(le) 發揮很大作用。
從(cong) 18世紀開始,東(dong) 方國家(如中國、日本及阿拉伯國家等)的文化就吸引了西方作家、哲學家、建築師、美術家、作曲家的關(guan) 注。他們(men) 從(cong) 好奇到感興(xing) 趣,從(cong) 交流到研究,一直到在兩(liang) 種文化土壤上創造出一種新的、匯合了兩(liang) 種文化的結晶,使世界文明增添新的視角、新的價(jia) 值觀和審美觀,從(cong) 而世界變得更加豐(feng) 富多彩。
作為(wei) 中國的鄰國,中國文化一向受到俄羅斯文化精英們(men) 的關(guan) 注。普希金在與(yu) 曾在中國傳(chuan) 教的比丘林交往過程中,萌生了去中國旅行的願望;托爾斯泰晚年對中國哲學深感興(xing) 趣。在19世紀,俄國音樂(le) 領域就出現了一些同中國有關(guan) 的作品,最著名的就是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胡桃夾子》中的《中國舞》(或稱《茶》)。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1859年,俄國作曲家居伊就曾寫(xie) 過歌劇《滿大人的兒(er) 子》,該劇風格接近於(yu) 法國的輕歌劇。但除了人物的名字和服飾以外,其實同現實中的中國很少有共同點。同樣,在欣賞柴可夫斯基的《中國舞》時,我們(men) 也感覺不到這與(yu) 中國、中國音樂(le) 有什麽(me) 關(guan) 係。
2004年2月14日晚,一場情人節浪漫之夜燭光音樂(le) 會(hui) 在北京舉(ju) 行,俄羅斯藝術家演奏世界名曲《胡桃夾子》。盛佳鵬 攝
20世紀初,西方作曲家開始關(guan) 注中國音樂(le) 的民俗性,以及旋律、節奏、調性、調式等。在20世紀頭25年,歐洲湧現不少具有中國元素的偉(wei) 大音樂(le) 作品。現在很難想象,在世界音樂(le) 文化遺產(chan) 中,沒有馬勒的交響曲《大地之歌》、普契尼的歌劇《圖蘭(lan) 朵》、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劇《夜鶯》、巴托克的芭蕾舞劇《神奇的滿大人》,以及其他西方作曲家創作的同中國題材或中國形象有關(guan) 的音樂(le) 作品。沒有它們(men) ,人類的音樂(le) 文化寶庫會(hui) 失去很多光彩。
十月革命的成功,對中國產(chan) 生深刻影響。蘇聯開始關(guan) 注和同情中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當時對中國革命運動報道很多,也促使在蘇聯出現了一係列同中國有關(guan) 的音樂(le) 作品。其中首推作曲大師謝爾蓋·瓦西連科的作品,他的第一號、第二號《中國組曲》和《中國民歌曲調組曲》等作品是在原始的中國民間曲調基礎上創作的。在曲調完全是中國傳(chuan) 統的五聲音階的基礎上,運用了西方音樂(le) 的和聲、多種複調等手法,但作品又繼承了19世紀俄羅斯音樂(le) 的傳(chuan) 統。音樂(le) 學家日托米爾斯基把這類作品(如裏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天方夜譚》、鮑羅丁的《在中亞(ya) 西亞(ya) 草原上》等)稱作“異國風味的浪漫主義(yi) ”作品。
2023年11月13日晚,俄羅斯中國文化節專(zhuan) 場演出——《江山如畫》民族音樂(le) 會(hui) 在莫斯科大劇院新劇場舉(ju) 行。田冰 攝
1927年,在莫斯科大劇院舞台上出現了蘇聯著名作曲家萊因霍爾德·格裏埃爾的芭蕾舞劇《紅罌粟花》。作為(wei) 蘇聯第一部現代原創芭蕾舞劇,它完全推翻了原來經典芭蕾舞劇的慣用題材,而且還加入了意想不到的“中國元素”。
在該劇中,作曲家編入符合時代特征的狐步舞和查爾斯登等舞,但在劇中占有主要地位的是十多個(ge) 具有中國元素的舞蹈,如“金手指舞”“桃花獨舞”“傘(san) 舞”“碗舞”“紅綢帶舞”“苦力工舞”等,大大增強了芭蕾舞劇的可看性,使之更加豐(feng) 富多彩。該劇在莫斯科大劇院首演後的四年裏,連續上演300多場,取得空前成功。緊跟著莫斯科的腳步,列寧格勒基洛夫歌劇和芭蕾舞劇院(現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市歌劇芭蕾舞劇院(即葉卡捷琳堡國家歌劇芭蕾舞劇院,現名烏(wu) 拉爾歌劇芭蕾舞劇院)等著名劇院也編排了《紅罌粟花》。該劇在美國和歐洲幾個(ge) 國家的上演也受到熱烈歡迎。
2023年6月7日晚,由俄羅斯皇家芭蕾舞劇院排演的芭蕾舞劇《天鵝湖》在位於(yu) 貴州省遵義(yi) 市新蒲新區的遵義(yi) 大劇院精彩上演。芭蕾舞劇《天鵝湖》多次來到中國與(yu) 觀眾(zhong) 見麵。瞿宏倫(lun) 攝
俄羅斯至今對該芭蕾舞劇的興(xing) 趣不減。近年來,在西伯利亞(ya) 克拉斯諾亞(ya) 爾斯克市、羅斯托夫市又上演了這部芭蕾舞劇的新版本(第四版)。有俄羅斯媒體(ti) 報道稱,馬林斯基劇院也準備讓該劇重返舞台。
在這一時期,在中國生活和工作的俄僑(qiao) 作曲家阿甫夏洛穆夫、亞(ya) 曆山大·齊爾品創作了一係列“中國作品”,從(cong) 而與(yu) 中國音樂(le) 文化結下了深厚淵源。他們(men) 不僅(jin) 創作了大量的中國題材和中國形象的作品,還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的音樂(le) 創作,以自己在中國傳(chuan) 統音樂(le) 和西方音樂(le) 的融合道路上取得的經驗,為(wei) 中國作曲家提供了有益啟迪。得益於(yu) 對中國傳(chuan) 統音樂(le) 文化的深刻理解,這兩(liang) 位作曲家完全擺脫了“異國風情”或“西歐浪漫主義(yi) ”的影響,寫(xie) 出了具有中國文化精髓的音樂(le) 作品。阿甫夏洛穆夫在中國創作的大部分作品,包括交響樂(le) 、歌劇、芭蕾舞劇等,都可以認為(wei) 是真正的“中國作品”。他完全有資格被稱為(wei) “中國作曲家”。齊爾品的一百多部作品中有十幾個(ge) 同中國相關(guan) 。他的第三交響曲被稱為(wei) “中國交響曲”,盡管其出版的總譜和CD上並未被命名為(wei) 《中國》。
9月13日,黑龍江省首屆中俄地方文化藝術季街頭路演在音樂(le) 長廊舉(ju) 行。演奏者用小提琴演奏《如願》。中俄音樂(le) 文化交流廣泛而深入。趙宇航攝
20世紀50年代,蘇聯翻譯出版了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和一係列中國古代哲學名著,也有介紹中國音樂(le) 的著作如《中國音樂(le) 文化》《作曲家冼星海》等,而最受蘇聯讀者喜愛的則是唐詩。李白、杜甫、王維等名字在蘇聯早已不陌生了——其實還在沙俄時期就出現了中國古典詩詞的俄譯本,唐詩宋詞作者的名字即廣為(wei) 流傳(chuan) 。1957年,蘇聯出版了四卷本的《中國詩歌集》。1962年,為(wei) 紀念杜甫誕辰1250年,蘇聯出版了由吉多維奇翻譯的杜甫詩集,共收錄140首。
長期以來,這些大量具有高度藝術水平俄譯版本的中國詩詞,給俄羅斯讀者打開了一個(ge) 全新的精神世界,也大大推動了俄羅斯作曲家以中國詩詞譜寫(xie) 音樂(le) 作品的意願,並出現了大量相關(guan) 的聲樂(le) 作品。
格奧爾基·斯維裏多夫的《行者之歌》,以王維、裴迪、白居易、賀知章等詩人的詩譜寫(xie) 。作曲家沒有用中國音樂(le) 元素來“裝飾”作品,而完全以自己對中國詩詞的直覺與(yu) 靈感來創作。
愛迪生·傑尼索夫在莫斯科音樂(le) 學院求學時期,即以白居易的詩創作了聲樂(le) 作品集《夜曲》。他愛上中國古典詩詞的原因可以代表眾(zhong) 多俄羅斯作曲家,即中國古典詩詞給人新穎的感受:他可以作為(wei) 一個(ge) 平淡的旁觀者,用帶有詩意的眼光來觀察世界和大自然,來聆聽大自然的聲音。換言之,作曲家能體(ti) 會(hui) 到中國傳(chuan) 統哲學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感悟到中國人對於(yu) 人與(yu) 自然、人與(yu) 社會(hui) 、人與(yu) 自身的關(guan) 係的認識。
尼·西傑爾尼科夫認為(wei) ,杜甫的詩是超時代的,一千多年前寫(xie) 的詩在當今也會(hui) 引起共鳴感。他創作的合唱曲集《四川悲歌》沒有在音樂(le) 中刻意添加中國元素,而更多的能體(ti) 會(hui) 到俄羅斯合唱音樂(le) 傳(chuan) 統。他在作品寫(xie) 作說明裏寫(xie) 道,“為(wei) 什麽(me) 我用杜甫的詩創作《四川悲歌》?因為(wei) 他的詩作擁有屬於(yu) 全人類的深沉內(nei) 涵。杜甫足與(yu) 米開朗基羅、莎士比亞(ya) 媲美,是屬於(yu) 世界各個(ge) 時代、各族人民的。”
2013年12月13日晚,一台中西合璧的雜技芭蕾舞《秦俑胡桃夾子》在洛杉磯帕薩迪納市立劇院首演。毛建軍(jun) 攝
近年來,隨著中俄兩(liang) 國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俄羅斯民眾(zhong) 對中國文化的興(xing) 趣持續增長。聖彼得堡作曲家維·普列沙克創作的交響曲《絲(si) 綢之路》即證明了這一點。其創作靈感來自作曲家曾參觀的敦煌莫高窟。該交響曲共9個(ge) 樂(le) 章,長達70分鍾。作品裏運用了琵琶、二胡和笙等中國樂(le) 器。2018年,在第三屆絲(si) 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hui) 期間首演了普列沙克的這部作品。兩(liang) 國藝術家的精誠合作詮釋了中外文化互鑒交融的深遠內(nei) 涵。
與(yu) 此同時,俄羅斯文化形象也頻繁出現在中國作曲家的創作中,比如中國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這裏的黎明靜悄悄》,哈爾濱歌劇院創排的音樂(le) 劇《情動哈爾濱》等。筆者相信,在這個(ge) 時代,文化的相互交流將在中俄兩(liang) 國作曲家創作中呈現出更加積極的發展趨勢。(完)
受訪者簡介:
左貞觀,著名俄籍華人作曲家,1978年加入蘇聯作曲家協會(hui) 。左貞觀多次在全蘇/俄、國際作曲比賽中獲獎,創作了大量管弦樂(le) 、室內(nei) 樂(le) 、音樂(le) 劇、芭蕾舞音樂(le) 、兒(er) 童音樂(le) 、電影音樂(le) 和俄羅斯民族器樂(le) 作品。1992年創建俄羅斯愛樂(le) 交響樂(le) 團,1993年加入“俄羅斯音樂(le) 與(yu) 二十一世紀俱樂(le) 部”。2007年作曲的芭蕾舞劇《小河淌水》在俄中演出數十場。左貞觀先後發表50多篇有關(guan) 俄中音樂(le) 的學術文章,並著有《俄羅斯音樂(le) 家在中國》等著作。1999年時任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簽署總統令,授予其“俄羅斯功勳藝術家”稱號,也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人音樂(le) 家。2005年普京總統向左貞觀頒發“友誼勳章”,以表彰其多年來在文化與(yu) 藝術領域的傑出成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