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13日電 題:張生:對南京大屠殺史的研究有何新方向?
作者 劉洋
2023年12月13日是第十個(ge)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從(cong) 1963年南京大學日本史小組編著的《日寇在南京的大屠殺》開始,中國學界對南京大屠殺史的研究已經走過了一個(ge) 甲子年。南京大屠殺史的研究發展曆程是怎樣的?有何新的方向?為(wei) 何說南京大屠殺是國際性議題?近日,南京大學曆史學院院長、侵華日軍(jun) 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hui) 會(hui) 長張生接受了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有關(guan) 南京大屠殺史的研究發展曆程是怎樣的?
張生:中國的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始於(yu) 20世紀60年代。當時美國重新武裝日本,建立美日同盟。以高興(xing) 祖、胡允恭為(wei) 代表的南京大學老師和同學展開研究並撰寫(xie) 《日寇在南京的大屠殺》一書(shu) ,告誡日本不要再走軍(jun) 國主義(yi) 老路。這本書(shu) 對南京大屠殺的研究分為(wei) 謀殺、強奸、搶劫、縱火四個(ge) 部分,形成了關(guan) 於(yu) 這段曆史研究的基本架構。
日本民間組織“中國歸還者聯絡會(hui) ”部分成員到南京訪問時,南京市政府外事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向他們(men) 介紹了這本書(shu) 。這些人在了解到南京大屠殺的曆史後非常震驚,回到日本後將這段曆史轉述給早稻田大學學者新島淳良等學界人士,向日本國內(nei) 傳(chuan) 播了南京大屠殺的基本事實。20世紀60年代,日本學者洞富雄發表了關(guan) 於(yu) 南京大屠殺的學術論文,後又出版了《南京大屠殺》,其定本成為(wei) 戰後日本史學界關(guan) 於(yu) 南京大屠殺係統研究的第一部專(zhuan) 著。
因此,《日寇在南京的大屠殺》一書(shu) 對中國學者和日本學界來講都是具有“原典”意義(yi) 的,是最初的研究範本。但由於(yu) 種種因素,這本書(shu) 並未公開出版,僅(jin) 做內(nei) 部交流使用。1979年,高興(xing) 祖在這本書(shu) 中加入了對日本右派思想的批駁。1985年,高興(xing) 祖出版了關(guan) 於(yu) 南京大屠殺的專(zhuan) 著《日軍(jun) 侵華暴行——南京大屠殺》並公開發行。
2023年12月6日,侵華日軍(jun)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聯合各界在南京舉(ju) 行“2023年度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新書(shu) 發布會(hui) ”,十餘(yu) 本新書(shu) 集中首發。圖為(wei) 與(yu) 會(hui) 人士翻閱《時間證人》一書(shu) 。泱波 攝
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右翼勢力否定侵略曆史,激起整個(ge) 東(dong) 亞(ya) 社會(hui) 強烈反對。一是日本文部省試圖將曆史教科書(shu) 中的“侵略”中國和東(dong) 南亞(ya) 改為(wei) “進入”中國和東(dong) 南亞(ya) ,菲律賓、馬來西亞(ya) 等東(dong) 南亞(ya) 國家都對日本提出了嚴(yan) 正抗議。二是南京大屠殺主犯鬆井石根的秘書(shu) 田中正明在書(shu) 中斷然否認南京大屠殺曆史,稱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誇張虛構出來的。這兩(liang) 件事對中國學界影響非常大,南京大屠殺的研究因此形成了第一個(ge) 高潮。學者們(men) 開始搜集史料,來證實這段曆史。
2000年左右,張憲文等教授帶著我們(men) 這些學生加入了中國社科院中日曆史研究中心的項目,去往世界各地搜集南京大屠殺相關(guan) 資料。整個(ge) 過程中,我們(men) 發現,從(cong) 亞(ya) 洲到歐洲、美洲許多國家都有規模不等的資料,其中資料最多的是美國和德國。
美國掌握的資料分為(wei) 三個(ge) 方麵。在日軍(jun) 占領南京時,美國派出了4名戰地記者到前方報道,這些報道都發表在了美國的報紙上。另一方麵是美國外交官,他們(men) 1938年1月6日返回南京時,帶來了配備發電機的電台。當時在南京的外國僑(qiao) 民沒有通訊工具,無法向外發送消息。美國外交官帶來的電台將發生在南京的各類消息發了出去,為(wei) 美國政府在戰後對鬆井石根進行審判時提供了不少官方記載,是非常關(guan) 鍵的證據。此外,南京還有14位美國僑(qiao) 民,他們(men) 掌握了很多一手資料,這些證據都被保存在美國國家檔案館、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shu) 館和其他一些大學的機構裏。
2023年12月8日,侵華日軍(jun)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ju) 行2023年新征文物史料新聞發布會(hui) 。美籍華人魯照寧向媒體(ti) 展示1937年12月6日出版的紐約時報,報紙對侵華日軍(jun) 進攻南京做了詳細報道。泱波 攝
其他外國的僑(qiao) 民也做了數量不同的記載。當時德國的外交官喬(qiao) 治·羅森對中國人民的遭遇很是同情,做了大量的記載。其報告在1991年時登上了中國的《抗日戰爭(zheng) 研究》雜誌。20世紀90年代中期,《拉貝日記》麵世,與(yu) 《羅森報告》契合。英國《曼徹斯特衛報》記者田伯烈(Harold John Timperley)根據國際安全區美國傳(chuan) 教士的書(shu) 信、日記等文書(shu) 寫(xie) 成的《外人目睹中之日軍(jun) 暴行》,是東(dong) 京審判起訴方的重要證據。這本書(shu) 在紐約和倫(lun) 敦同時出版30萬(wan) 冊(ce) 。
南京大屠殺的相關(guan) 材料包含英文、德文、法文、瑞典文、俄文等,在國際範圍內(nei) 形成了關(guan) 於(yu) 這段曆史的證據鏈條。這些資料最終被編纂成72卷本的《南京大屠殺史料集》。
圖為(wei) 《南京大屠殺史料集》。 (受訪者供圖)
在掌握了這些資料之後,對南京大屠殺的研究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首先,大的曆史資料遺漏不存在了。其次,對南京大屠殺的研究從(cong) 對“有無”的論證,轉變成它是何種性質的問題,應當結合哪些跨學科方法、從(cong) 哪些角度來挖掘這段曆史的深層含義(yi) ,怎樣把其作為(wei) 全世界關(guan) 於(yu) 戰爭(zheng) 與(yu) 和平的重要記憶的一個(ge) 事件來看待。
中新社記者:日本右翼勢力常用哪些說辭來否認這段曆史?為(wei) 何站不住腳?
張生:日本右翼勢力的說辭很多。我們(men) 搜集大量資料後發現,他們(men) 的謬論主要來自於(yu) 當年中國“國防部審判戰犯軍(jun) 事法庭”以及遠東(dong) 國際軍(jun) 事法庭上戰犯們(men) 、尤其鬆井石根及其律師的辯護說辭。
右翼分子最開始聲稱他們(men) 並不知道有南京大屠殺這件事。但日方所掌握的官兵日記、軍(jun) 方文件和當時的各種出版物中,相當一部分資料證明了日本政府內(nei) 部實際上討論了南京大屠殺相關(guan) 事宜。例如日軍(jun) 第十六師團團長中島今朝吾的日記記載了其“不留俘虜”政策;美國國家檔案館保留的日軍(jun) 日記顯示,日軍(jun) 在進軍(jun) 到常州時就已經接到屠殺令。這些資料中還包括很多行凶的照片。當時的日本官兵甚至將照片寄回給親(qin) 人朋友,一些部隊則將照片印刷成冊(ce) 出售。
另有一些右翼分子說,有很多照片可以作證日軍(jun) 在占領南京的時候當地秩序很好,比如南京街頭日本士兵排隊去買(mai) 包子、給中國的小朋友們(men) 發糖、背著中國老奶奶過馬路等。但這些照片都是日本軍(jun) 方特務機構從(cong) 難民營裏抽人擺拍完成的,以掩蓋罪行。當時南京的外國人士早已記錄在案。
還有一些人質疑傷(shang) 亡數字。但隨著我們(men) 掌握的資料愈加全麵,這些謬論便不攻自破了。
2019年12月13日,《正義(yi) 的審判——紀念東(dong) 京審判宣判71周年專(zhuan) 題展》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紀念館開幕,270餘(yu) 幅珍貴曆史照片再現“東(dong) 京審判”。圖為(wei) 遠東(dong) 國際軍(jun) 事法庭中國法官梅汝璈之女梅小侃參觀專(zhuan) 題展。富田 攝
中新社記者:在推動國際社會(hui) 正視這段曆史的過程中,華僑(qiao) 華人作出了哪些努力和貢獻?
張生:華僑(qiao) 華人在這方麵的貢獻不容小覷。在美華人於(yu) 1992年成立了抗日戰爭(zheng) 史實維護會(hui) ,並在1994年同世界其他社團在舊金山組成世界抗日戰爭(zheng) 史實維護聯合會(hui) 。世界抗日戰爭(zheng) 史實維護會(hui) 以各種方式來收集和傳(chuan) 播南京大屠殺事實,比如舉(ju) 辦《拉貝日記》在紐約的新聞發布會(hui) 、公布美國方麵掌握的電報等資料。其中,美國華裔曆史學家吳天威著書(shu) 將聯合會(hui) 掌握的資料與(yu) 中國的學術界進行分享,極大地拓寬了中國學者的視野。吳天威還在美國加利福尼亞(ya) 州發起建立了海外第一個(ge) “日本侵華浩劫紀念館”,並創辦《日本侵華研究》刊物和“日本侵華研究協會(hui) ”。
大家熟知的張純如1995年到南京采訪了孫宅巍、王衛星、楊夏鳴等人後,將其已經掌握的資料結合在中國的發現,用英文撰寫(xie) 了《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The Rape of Nanking: 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當時由於(yu) 美日同盟的關(guan) 係,美西方國家對南京大屠殺事件關(guan) 注熱度降了下來,該書(shu) 的發行使得這段曆史再次進入美西方民眾(zhong) 的視野。
美國華裔作家張純如與(yu) 她的著作《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鍾欣 攝
如今,海外的華僑(qiao) 華人仍然是傳(chuan) 播這段史實的主力軍(jun) 之一:美國僑(qiao) 領方李邦琴籌建海外首座抗戰紀念館;美國華裔推動舊金山設立慰安婦紀念碑;加拿大華人黃素梅提出的設立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動議獲安大略省議會(hui) 通過。很多國家的華人也會(hui) 組織不同規模的集會(hui) 來向公眾(zhong) 宣講這段曆史。
2015年8月15日,首個(ge) 海外抗戰紀念館在美國舊金山開館。紀念館由當地華人社會(hui) 活動家方李邦琴女士發起並擔任名譽館長。劉丹 攝
中新社記者:為(wei) 何說南京大屠殺事件是一起關(guan) 乎人類戰爭(zheng) 與(yu) 和平的共同記憶和遺產(chan) ?當前對南京大屠殺研究有何新的要求?如何在國際社會(hui) 上引起更多共鳴?
張生:南京大屠殺事件絕不僅(jin) 僅(jin) 是中日兩(liang) 國之間的事。日軍(jun) 在東(dong) 亞(ya) 和東(dong) 南亞(ya) 地區都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和虐待,例如在新加坡的肅清大屠殺、在菲律賓的巴丹死亡行軍(jun) 和馬尼拉大屠殺、在馬來西亞(ya) 山打根死亡行軍(jun) 等等。這些地區的人民和我們(men) 一樣經曆了日本侵略戰爭(zheng) 造成的痛苦和磨難。我們(men) 需要通過南京大屠殺這一典型案例來推動構建跨越國境的曆史共識,以史為(wei) 鑒,防止侵略戰爭(zheng) 重演。
2015年2月14日,菲律賓“銘記馬尼拉1945基金會(hui) ”在馬尼拉舉(ju) 辦活動,紀念馬尼拉戰役70周年。圖為(wei) 與(yu) 會(hui) 人士揭開記載日軍(jun) 在馬尼拉多處實施大屠殺地點的牌匾。張明 攝
對南京大屠殺的研究已經過了累積性研究的階段,未來還需結合社會(hui) 學、心理學、大眾(zhong) 傳(chuan) 播學、法學等學科方法開展研究,從(cong) 多學科的視角進行全麵的知識生產(chan) 。在使用跨學科方法進行研究方麵,我們(men) 目前也做了很多嚐試。比如運用社會(hui) 學和心理學的方法,對侵華日軍(jun)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出口和入口人群進行調查訪問,研究參觀者在參展前後的心理變化;利用數字人文手段,對已發布的相關(guan) 信息進行抓取,建立數據庫,以方便查看和應用。
2022年4月13日,侵華日軍(jun)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為(wei) 近期去世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祝再強、濮業(ye) 良、王素明、王恒舉(ju) 行“去世幸存者熄燈儀(yi) 式”。截至當時,南京侵華日軍(jun) 受害者援助協會(hui) 登記在冊(ce) 在世的幸存者僅(jin) 剩57位。泱波 攝
在擴大傳(chuan) 播範圍和引起共鳴方麵,我認為(wei) 首先還是要堅持對史實的追求;其次使用更多國際語言進行書(shu) 寫(xie) 和傳(chuan) 播,通過文學、音樂(le) 、影視作品等多元方式講述這段曆史;再一個(ge) 是創造有利條件,讓對亞(ya) 洲曆史有興(xing) 趣的人來到南京看一看相關(guan) 曆史遺存,他們(men) 將會(hui) 有更深的體(ti) 悟。
我們(men) 曾邀請在南京救助中國人的國際友好人士後裔來南京,代表他們(men) 的祖輩接受南京人民的感謝,並為(wei) 他們(men) 頒發紀念章。這些友好人士的後代看到祖輩在南京的人道主義(yi) 壯舉(ju) 後,理解了南京大屠殺為(wei) 何是一起國際性事件。
學界在南京大屠殺研究國際化這一方麵已經做了不少工作,但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還需要我們(men) 探索新視野、新方法。(完)
受訪者簡介:
張生,南京大學曆史學院院長、新中國史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侵華日軍(jun) 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hui) 會(hui) 長,中國抗日戰爭(zheng) 史學會(hui) 常務理事,江蘇曆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在《求是》等發表學術論文90餘(yu) 篇,出版《南京大屠殺史研究》等著作10餘(yu) 種(含合作),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專(zhuan) 項工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重大課題攻關(guan) 項目等10餘(yu) 項,擔任《南京大屠殺史料集》(72卷)副主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