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平鋪鎮岱湖灘漁光互補光伏電站,水上發電、水下養(yang) 殖,助力節能減排。
魯君元攝(人民圖片)
中國品牌的電動車停放在COP28的擺渡車停車場。COP28開幕以來,中國品牌的電動車為(wei) 本次氣候大會(hui) 提供服務,增添了一道靚麗(li) 的風景線。
新華社記者 王東(dong) 震攝
當地時間12月13日,在COP28閉幕全體(ti) 會(hui) 議上,COP28主席蘇爾坦·賈比爾宣布達成“阿聯酋共識”後,參會(hui) 人員起立鼓掌。
新華社記者 王東(dong) 震攝
“南極冰川這位‘沉睡的巨人’正在醒來,世界也必須認識到這一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hui) (以下簡稱“COP28”)舉(ju) 行前夕,聯合國秘書(shu) 長古特雷斯目睹了氣候變化對南極大陸的影響,發出這樣的警告。
2023年,全球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氣候變化給自然環境和人類經濟社會(hui) 發展帶來了諸多影響,尋求共同的應對之道越來越迫切。
向國際社會(hui) 發出中國聲音
當地時間11月30日至12月13日,COP28在阿聯酋迪拜舉(ju) 行,這是有史以來參會(hui) 規模最大的一次氣候變化大會(hui) 。
經過兩(liang) 周多的談判,COP28就《巴黎協定》首次全球盤點、減緩、適應等多項議題達成“阿聯酋共識”。中國代表團團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巴黎協定》首次全球盤點,向國際社會(hui) 發出了強有力的積極信號,具有重要裏程碑意義(yi) ,開啟了全球氣候進程的新篇章。
COP28舉(ju) 行期間,中國角圍繞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綠色低碳發展等內(nei) 容舉(ju) 辦100餘(yu) 場邊會(hui) 活動,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受到國際社會(hui) 的廣泛關(guan) 注。
“冰川融化是氣候變化的直接反映,全球變暖導致冰川加速消融,是全球麵臨(lin) 的危機。中國政府已經采取行動,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在“冰川記憶:見證氣候危機”主題邊會(hui) 上,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說。
生態環境部宣傳(chuan) 教育中心主任田成川介紹,生態環境部宣傳(chuan) 教育中心將啟動為(wei) 期3年的“冰川記憶:全球探訪”活動,聯合有關(guan) 機構,組織探訪全球代表性冰川,通過科學探索、影像傳(chuan) 播等方式,推動全社會(hui) 關(guan) 注冰川,積極探索解決(jue) 方案。
企業(ye) 是實現“雙碳”目標、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力量。
COP28舉(ju) 行期間,在“中外知名企業(ye) 家可持續發展對話會(hui) ”上,蒙牛集團執行總裁李鵬程表示:“麵對全球變暖的嚴(yan) 峻形勢,如何有效減少碳排放、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乳業(ye) 必須回答的課題。”
在COP28期間發布的《2023企業(ye) 氣候行動案例集》中,蒙牛集團“乳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能源變革-綠能應用項目”入選,這一項目圍繞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推進綠能供應微網建設,提升乳製品全生命周期綠能用量,減少化石能源消耗,展示了中國企業(ye) 的綠色行動力。
在“講述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故事暨全球低碳城市和城市群氣候治理”主題邊會(hui) 上,英文宣傳(chuan) 片展播、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故事分享、城市和城市群氣候治理專(zhuan) 家對話精彩紛呈,多角度向世界展現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行動。
中國環境出版集團總經理總編輯助理,《環境保護》雜誌社社長、總編輯郭媛媛告訴記者,中國環境出版集團通過書(shu) 刊出版、數字化傳(chuan) 播、生態文化活動等方式,真實、立體(ti) 、全麵展現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行動與(yu) 成效,向世界講述美麗(li) 中國故事。
持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yu) 行動2023年度報告》,詳細介紹了2022年以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新進展,反映了重點領域控製溫室氣體(ti) 排放、適應氣候變化、碳市場建設、政策和支撐保障以及積極參與(yu) 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的進展。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夏應顯表示,中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構建完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ti) 係,推動產(chan) 業(ye) 、能源、交通運輸結構調整,采取節能提高能效、建立完善市場機製、增加森林碳匯等一係列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取得積極進展,2022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超過5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7.5%。
在COP28舉(ju) 行期間,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公眾(zhong) 環境研究中心等聯合發布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中國務實行動》報告,係統梳理了中國在頂層設計、地方試點、行業(ye) 脫碳及全民參與(yu) 共十個(ge) 方麵的務實行動,對外展示中國落實“雙碳”承諾的進展,匯聚最佳減碳實踐。
公眾(zhong) 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jun) 告訴記者:“我們(men) 在梳理和盤點過程中發現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數字,比如,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800萬(wan) 輛,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車行駛在中國大地上,60%以上的動力電池都是由中國生產(chan) 供應的。中國在落實‘雙碳’承諾中所采取的舉(ju) 措,為(wei) 全球碳減排作出了積極貢獻。”
兩(liang) 山夾峙,嘉陵江畔,華能重慶兩(liang) 江燃機發電公司二期項目現場,鋼筋林立,機器轟鳴,工人們(men) 正緊鑼密鼓地工作。“項目將使用燃氣機組燃燒天然氣發電,低碳環保、啟停靈活。”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工程項目進展順利,離不開金融保障。2022年9月,重慶兩(liang) 江新區氣候投融資國家試點啟動,華能重慶兩(liang) 江燃機發電公司二期項目納入國家氣候投融資項目庫,獲得中國銀行3億(yi) 元低息貸款,有效降低企業(ye) 融資成本,保障資金需求。作為(wei) 重慶首筆氣候投融資貸款兌(dui) 現項目,該項目總投資約28.5億(yi) 元,年發電量約58.3億(yi) 千瓦時,可節約標煤80萬(wan) 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00萬(wan) 噸。
2022年8月,23個(ge) 地方入選中國氣候投融資試點。夏應顯介紹,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開展一年多來,取得積極成效,試點地方將試點任務納入地方發展戰略規劃,在工作機製、標準體(ti) 係、產(chan) 融對接、創新示範等關(guan) 鍵環節發力,通過加強降碳減汙協同創新,實現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yu) 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的同步推進。
截至今年6月底,試點地方儲(chu) 備近2000個(ge) 氣候友好型項目,涉及資金近2萬(wan) 億(yi) 元;獲得金融支持項目108個(ge) ,授信總額545.63億(yi) 元,為(wei) 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助力全球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不僅(jin) 推動本國的綠色低碳發展,也為(wei)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重要貢獻。
近年來,中國通過合作建設低碳示範區等方式,為(wei) 非洲國家、小島嶼國家、最不發達國家等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務實支持,幫助應對氣候變化。
夏應顯介紹,截至2023年9月,中國已與(yu) 40個(ge) 發展中國家簽署48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諒解備忘錄,累計合作建設4個(ge) 低碳示範區,開展75個(ge) 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舉(ju) 辦52期能力建設培訓班,為(wei) 120多個(ge) 發展中國家培訓2300餘(yu) 名氣候變化領域的官員和技術人員。
位於(yu) 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卡洛特地區的卡洛特水電站,是中巴經濟走廊首個(ge) 水電投資項目。2015年以來,一批批來自中國的建設者把中國技術和綠色理念融入項目,曆時7年多,將卡洛特水電站從(cong) 構想打造成了傑赫勒姆河上的“綠色明珠”,不僅(jin) 為(wei) 當地數百萬(wan) 人提供清潔電能,也進一步提高了巴基斯坦清潔能源占比、優(you) 化能源結構,助力當地綠色發展。
在COP28期間,能鏈智電在位於(yu) 迪拜商會(hui) 中國創新中心的專(zhuan) 題展廳開幕,多款創新產(chan) 品和行業(ye) 解決(jue) 方案在現場展示,包括自主研發的充電機器人、大功率超級充電樁、光儲(chu) 充一體(ti) 化解決(jue) 方案等,吸引眾(zhong) 多外國客戶前來參觀洽談。
不久前,能鏈與(yu) 迪拜商會(hui) 中國創新中心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這將加強雙方在可再生能源和綠色產(chan) 業(ye) 的人才和技術交流,幫助阿聯酋可再生能源和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
在應對氣候變化中,中國始終是積極的倡導者和務實的實踐者,為(wei)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中國動力。
在COP28中國角舉(ju) 辦的第十一屆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高級別論壇上,聯合國南南合作辦公室主任迪馬·哈提卜表示,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對發展中國家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尤為(wei) 重要,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為(wei) 發展中國家加強氣候變化合作提供了一個(ge) 良好的平台和機會(hui) ,做出了表率,起到了示範作用。
老撾自然資源與(yu) 環境部長本坎·沃拉吉說,中國在利用綠色低碳能源方麵已成為(wei) 全球引領者,同時也是南南合作的積極實踐者和支持者。老中合作建設的萬(wan) 象賽色塔低碳示範區是環境友好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樣本,在減少能源消耗、碳排放、化石燃料使用等方麵取得顯著成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