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走進中國鄉村)雁門關下興起“非遺經濟”

楊傑英 楊靜 發布時間:2024-01-05 09:1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太原1月3日電 題:雁門關(guan) 下興(xing) 起“非遺經濟”

  作者 楊傑英 楊靜

  一塊塊麵團經過和、揉、捏、搓,麵塑師十指翻飛,栩栩如生的麵塑作品隨即誕生……1月3日,走進山西代縣峨口鎮峨西村,白曉玲正在忙著趕製顧客結婚用的麵塑。

  代縣位於(yu) 山西省東(dong) 北部,是長城要塞雁門關(guan) 所在地,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ang) ”。當地非遺項目繁多,包括峨口撓閣、麵塑、泥塑、磚雕等傳(chuan) 統技藝。

  今年62歲的白曉玲,是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縣麵塑”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她從(cong) 小受家庭環境影響,對麵塑興(xing) 趣濃厚,已從(cong) 事麵塑製作50餘(yu) 年。

  1月3日,白曉玲正在製作麵塑。 楊靜 攝

  代縣麵塑是流傳(chuan) 在山西雁北地區的民俗藝術品,為(wei) 逢時過節、婚喪(sang) 嫁娶、祭祀祈福時的必備之物。該技藝一直保持著傳(chuan) 統而獨特的口傳(chuan) 心授方式。

  “一根擀麵杖,一把菜刀,一個(ge) 錐子,一把剪刀,四五樣工具,做出來的東(dong) 西千姿百態。”白曉玲說,代縣麵塑形式多樣,清明節捏“寒燕兒(er) ”,八月十五蒸花糕,婚娶之日蒸石榴饃……

  經過多年的創作,白曉玲在繼承傳(chuan) 統麵塑藝術精華的同時,還不斷學習(xi) 融合創作現代卡通、漫畫人物、動物和文創麵塑等作品,探尋非遺活化新路徑。

  白曉玲的麵塑作品。 楊靜 攝

  為(wei) 更好地傳(chuan) 承麵塑技藝,白曉玲成立工作室,傳(chuan) 授技藝。近年來,她帶領團隊成員多次舉(ju) 辦技能培訓,帶動當地村民參與(yu) 麵塑作品的製作與(yu) 銷售。

  2017年,白曉玲創辦企業(ye) ,打造品牌,由60名脫貧婦女組成核心創意創業(ye) 團隊,以婚慶花饃、節日慶典花饃、農(nong) 家樂(le) 親(qin) 子體(ti) 驗遊和特色旅遊紀念品為(wei) 主營業(ye) 務。

  “我們(men) 的麵塑作品在海外特別受歡迎,尤其是外國小朋友,看到這麽(me) 精致的麵塑特別高興(xing) 。”白曉玲帶著作品遠赴美國、匈牙利參加非遺展覽,其作品均獲得獎項。

  2023年5月,白曉玲在全國鄉(xiang) 村工匠職業(ye) 技能比賽中獲麵塑組金獎。

  近年來,代縣大力扶持非遺文化產(chan) 業(ye) ,探索“非遺+文創”融合路徑,支持非遺項目與(yu) 創意設計、市場需求相銜接,采取產(chan) 業(ye) 化經營發展模式,通過政府推動、示範帶動、市場驅動,吸引更多的社會(hui) 資源傳(chuan) 承和保護非遺。

  為(wei) 扶持非遺發展,代縣還建立了代州古城非遺展覽中心,16個(ge) 非遺工坊為(wei) 1500名脫貧戶提供崗位。截至目前,全縣累計組織開展木雕、磚雕、剪紙、刺繡等非遺技能培訓80餘(yu) 期,培訓學員6000餘(yu) 人。

  當地還實施非遺職業(ye) 教育工程,全力推進非遺進校園。代縣雁繡、麵塑、剪紙等非遺項目和白曉玲等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走進學校課堂,培育600餘(yu) 名中小學生。

  如今,在代縣,越來越多人投身“非遺”行業(ye) ,通過“非遺+直播”“非遺+旅遊”等多種方式實現增收。(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