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民調機構“亞(ya) 洲脈搏”日前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通貨膨脹是菲律賓民眾(zhong) “最關(guan) 心的國家問題”,72%的受訪者把通脹列為(wei) 最緊迫的擔憂,73%的受訪者不滿菲政府治理通脹的表現,與(yu) 2023年9月的調查結果相比,不滿度上升了17個(ge) 百分點,而對政府通脹治理表示滿意的民眾(zhong) 則從(cong) 16%下降至9%。此外,菲民眾(zhong) 對政府減貧工作的滿意度也從(cong) 39%下降到31%。
菲律賓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菲律賓全年通脹率達6%,高於(yu) 2022年的5.8%。馬科斯政府連續兩(liang) 年未能實現此前承諾的2%至4%的通脹率目標。菲律賓央行行長伊萊·雷莫洛納直言:“在應對通貨膨脹方麵,我們(men) 沒有走出困境。考慮到相對疲軟的全球經濟複蘇和厄爾尼諾現象的嚴(yan) 重影響,通脹可能會(hui) 在2024年第二季度繼續加速。”
大米價(jia) 格飆升是導致菲律賓通脹高企的關(guan) 鍵原因之一。大米是菲律賓人最愛吃的主食,但菲國內(nei) 大米產(chan) 量不足,經常陷入全國性短缺之中,所以大米的供應與(yu) 價(jia) 格在菲律賓關(guan) 乎政治。馬科斯在競選時曾承諾將每公斤大米價(jia) 格降到20比索(約合人民幣8.4元),但現實卻是米價(jia) 不斷飆漲。2023年12月,菲律賓大米價(jia) 格同比上漲最高達19.6%,是近15年來的最高水平。相關(guan) 數據顯示,2023年12月菲律賓普通大米的平均價(jia) 格為(wei) 每公斤48.50比索(約合人民幣20.5元),遠高於(yu) 2022年同期每公斤39.63比索(約合人民幣16.7元)的價(jia) 格;精磨大米的平均價(jia) 格則為(wei) 每公斤53.82比索(約合人民幣22.7元),而2022年同期價(jia) 格為(wei) 每公斤43.98比索(約合人民幣18.5元)。
菲律賓媒體(ti) 近日毫不留情地指出,馬科斯關(guan) 於(yu) 控製米價(jia) 的承諾隻是“幻覺”。菲律賓前農(nong) 業(ye) 部長、自由農(nong) 民聯盟董事會(hui) 主席萊昂納多·蒙特馬約爾在接受電視采訪時表示:“很明顯,菲律賓的大米價(jia) 格在2024年仍將居高不下。雖然現在農(nong) 業(ye) 部聲稱不會(hui) 出現大米短缺,但政府必須向我們(men) 證明情況確實如此,不然我們(men) 憑什麽(me) 相信呢?”
為(wei) 安撫民眾(zhong) 對糧食價(jia) 格上漲的不安情緒,菲律賓眾(zhong) 議院議長馬丁·羅慕爾德茲(zi) 近日表示,希望馬科斯能恢複“大米價(jia) 格上限”政策。他說:“如果大米價(jia) 格繼續不合理上漲,我們(men) 將毫不猶豫地建議總統重新實施價(jia) 格限製政策。”
不過,這一政策的效果如何,已有前車之鑒。馬科斯曾在2023年9月強製實施“大米價(jia) 格上限”政策,要求將大米價(jia) 格下降至當時市場售價(jia) 的三分之一。但政策一落地,便招致多方非議。菲律賓大米零售商及工商組織紛紛公開反對和抵製限價(jia) 政策,在他們(men) 看來,該政策將導致農(nong) 民不願向市場銷售大米,這會(hui) 進一步加劇糧食供應緊張形勢。結果,限價(jia) 政策僅(jin) 維持了一個(ge) 月,就在多方強烈抗議下被迫取消。
馬科斯政府延長對大米、豬肉等特定農(nong) 產(chan) 品的關(guan) 稅減免政策也遭到民間團體(ti) 反對。1月8日,菲律賓漁民聯盟發表聲明,強烈抗議該政策。聲明表示,這項措施表麵上是為(wei) 了使受厄爾尼諾現象威脅的農(nong) 產(chan) 品更實惠,但事實證明,菲大米價(jia) 格已經上漲至2009年3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向進口農(nong) 產(chan) 品敞開大門並不能阻止價(jia) 格上漲。
菲律賓農(nong) 民聯盟也發出警告說,這項措施不會(hui) 幫助那些無法提前計劃和增加產(chan) 量的農(nong) 民和食品生產(chan) 者,因為(wei) 他們(men) 必須與(yu) 更便宜的進口產(chan) 品競爭(zheng) 。如果明知道市場會(hui) 因進口而縮小,農(nong) 民為(wei) 什麽(me) 還會(hui) 繼續種植水稻或玉米呢?消費者也沒有從(cong) 關(guan) 稅降低中受益,因為(wei) 豬肉和大米價(jia) 格仍然很高。關(guan) 稅降低還會(hui) 讓政府損失120億(yi) 比索的稅收,延長關(guan) 稅削減,隻會(hui) 讓進口商和貿易商受益。
(本報馬尼拉1月14日電 本報駐馬尼拉記者 梁逸韜)
來源: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