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月19日電(記者 劉夏) 英國媒體(ti) 是如何報道中國的?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正麵報道幾乎為(wei) 零。
倫(lun) 敦國王學院劉氏中國研究院(Lau China Institute, King’s College London)和香港中文大學的聯合研究通過梳理2020至2023年刊發在英國主流媒體(ti) 上的超過1000篇報道發現,負麵論調主導了版麵。
該研究重點關(guan) 注的媒體(ti) 包括分別代表右派、左派、中間立場的《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衛報》(The Guardian)、英國廣播公司(BBC),以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研究結論認為(wei) ,英國媒體(ti) 未能做到平衡、準確報道中國的現狀,存在片麵和誤導性傾(qing) 向。
涉華報道當中,政治議題占據絕對主導,但即便對社會(hui) 、經濟和文化議題的報道,也往往受到政治視角幹擾。以《金融時報》的長篇分析報道“大閱讀”(The Big Reads)為(wei) 例,最為(wei) 負麵的涉華報道都與(yu) 政治有關(guan) ,且近年來,越發刻意采用冷戰框架做類比,或明或暗將中國比作蘇聯。
在從(cong) 2019至2022年長達四年的時間跨度裏,Big Reads僅(jin) 有兩(liang) 篇商業(ye) 相關(guan) 的涉華文章可稱之為(wei) 積極正麵——一篇報道了中國車企比亞(ya) 迪的創新,領先於(yu) 國際競爭(zheng) 對手;在另一篇中,愛丁堡的一位基金經理表達了看好中國前景。
《經濟學人》的知名專(zhuan) 欄“茶館”(Chaguan)在報道中國對外、對內(nei) 政策時,有一係列高頻使用的負麵詞匯,仿佛已形成特定模板;討論經濟問題時,中國對外國公司或政府的行為(wei) 也通常被描述為(wei) “脅迫”。
研究表明,正是上述一麵倒的消極、重複的選題和觀點,塑造了當今中國在西方世界的負麵形象。
而帶有負麵色彩的涉華報道,很有可能加深外界對中國的誤解,造成不可預期的嚴(yan) 重後果。例如,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西方國家針對華裔和亞(ya) 裔的暴力犯罪急劇增加。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夏添恩(Tim Summers)長居香港,曾任英國駐重慶總領事,他根據在華的親(qin) 身經驗反駁認為(wei) :“值得報道的中國故事不單隻有政治層麵,除了一味批評,更應當看到很多積極進展。”
“英國媒體(ti) 對於(yu) 政治、經濟、社會(hui) 和文化議題的關(guan) 注並不平衡,讓讀者無法了解到全麵、立體(ti) 、真實的中國。”
針對西方新聞界過度關(guan) 注批評和負麵的報道傳(chuan) 統,作者也提出質疑:“除了監督批評,記者的責任還在於(yu) 發布‘準確、公正、全麵’的信息,納入多種視角解讀,而這些在英國媒體(ti) 的涉華報道當中,恰恰是最稀缺的。”
“決(jue) 策者和普通民眾(zhong) 從(cong) 媒體(ti) 上獲得的中國是不準確、不完整的,英國媒體(ti) 的涉華報道未能反應中國的複雜現實。更可惜的是,這阻礙了外界進一步深入了解中國,擠壓了理性討論的空間。”夏添恩表示。(中國日報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