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申城風景線)滬版騎樓風景“換裝”:激活建築延續記憶

鄭瑩瑩 發布時間:2024-01-25 09:2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上海1月23日電 題:滬版騎樓風景“換裝”:激活建築延續記憶

  中新社記者 鄭瑩瑩

  長長的走道、高高的柱廊,不僅(jin) 能遮陽還可以擋雨,漫步上海街頭,遊客會(hui) 驚喜地發現上海也有自己的騎樓風景。

  “秋冬的炒栗子,翻滾著阿姨們(men) 每早九點的期待,期待老板的那一句:儂(nong) 來啦!”“從(cong) 小吃到大的經典小吃油墩子,藏著童年的味道和記憶中的鄰裏溫情。”上海黃浦區的西淩家宅路新近換了一副模樣,高高的柱廊下商鋪整潔,上方還掛著一些能勾起人們(men) 回憶的布製展示橫幅。柱廊邊,被稱為(wei) “dancing chairs(跳舞的椅子)”的座椅,椅椅“相扣”,讓街道更添景致。

  改造更新後的西淩家宅路騎樓,資料圖。(上海市黃浦區半淞園街道 供圖)

  西淩家宅路並不長,約333米,道路周邊街區曾經是20世紀90年代上海中心城區較早的危棚改造地塊,臨(lin) 街的騎樓柱廊帶有南洋風情,沿街兩(liang) 側(ce) 有餐飲、百貨、菜場等商鋪。

  西淩家宅路更新項目的主創設計師蔣昱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騎樓並非上海本地自發形成的“建築語言”,但若把建築比作人,如何看待建築就像如何看待一個(ge) 人曾經在這座城市的驕傲與(yu) 地位,歲月流逝,保護一個(ge) 人的尊嚴(yan) ,相當於(yu) 延續一段城市記憶。

  雖然西淩家宅路沒有保護建築的“身份”,但建築設計師們(men) 希望能通過改造更新,“激活”這片騎樓風景,讓其煥發活力。

  蔣昱所在的團隊剛接手西淩家宅路更新項目時,這片騎樓被錯綜複雜的設備無序覆蓋,顯得有些“衣不蔽體(ti) ”“補無可補”。

  “我們(men) 不能再將其裹成‘木乃伊’,而是梳理了內(nei) 在,再從(cong) 外部開展‘美容’”,他說。

  更新後的西淩家宅路騎樓“顏值”大為(wei) 提升,能遮風擋雨的廊道整潔了、開闊了,不僅(jin) 受到周邊居民熱捧,甚至連路過的行人也更願意選擇經過這裏。

  作為(wei) 一種近代商住建築,上樓下廊的騎樓在中國多見於(yu) 廣東(dong) 、福建、海南等地,上海並不多見,但正如蔣昱所言,不同風格的建築是見證上海從(cong) 開埠、走向現代、走向未來的“文化資本”,這些建築“定格”了年代,值得被尊重。

  眼下,上海備受關(guan) 注的騎樓風貌保護道路——金陵東(dong) 路也在“換裝”中,這條路曾與(yu) 南京東(dong) 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並稱“上海四大商業(ye) 街”。去年,嘉裏金陵路項目開工,未來這裏計劃形成華東(dong) 地區規模最大的騎樓建築風貌保護區。(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