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寧1月24日電 題:探訪喇家遺址受損文物修複現場:古老陶器重煥新生
中新網記者 李江寧
23日,中新網記者來到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看到文物修複工作室內(nei) ,幾名年輕人正拿著修複工具小心翼翼地粘接碎陶片,大碎片如手掌大小,小碎片隻有硬幣大小。工作台上放置著幾件剛剛完成複原的陶器。
圖為(wei) 正在被修複的陶器。 中新網記者李江寧 攝
“這些都是受積石山6.2級地震影響的喇家遺址博物館的受損文物。”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人員嚴(yan) 明聖告訴中新網記者,經統計受損可移動文物共68件,該院承擔其中35件受損文物的保護修複工作。
位於(yu) 青海省海東(dong) 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官亭鎮的喇家遺址是黃河上遊地區的大型史前聚落遺址,距今四千年,以新石器時代末期至青銅時代早期的齊家文化為(wei) 主。遺址保留多重災難遺跡,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唯一一處大型災難遺址,被稱為(wei) “東(dong) 方龐貝”。目前所知世界最早的麵條實物證據也是在該遺址被發現。
圖為(wei) 文物保護人員正在對受損文物進行修複。 中新網記者李江寧 攝
“在展覽時一般會(hui) 多件陶器放在同一個(ge) 展櫃中,地震發生時受到外力作用,幾件陶器被同時砸碎,碎片完全混合到一起。”嚴(yan) 明聖介紹說,“這批器物是同一時期的,陶質和釉麵相似,所以在尋找過程中,隻能憑借茬口這一個(ge) 信息,在眾(zhong) 多碎片中判斷出它們(men) 分別屬於(yu) 哪一件陶器,這就增加了修複的難度。”
陶器修複有幾個(ge) 大的步驟:拆除不當修複、清洗、加固、粘接、補缺和打磨塑形。
拆分,即把不當修複拆除。清洗,使用物理或化學方法去除文物表麵殘留的附著物。清洗完成後使用加固試劑加固陶器胎體(ti) 及彩繪。基礎完成之後,對碎片進行拚接粘接,在膠結物固化前調整粘接碎片,保證茬口嚴(yan) 絲(si) 合縫。
“在這之後,我們(men) 會(hui) 進行‘補缺’。使用石膏做填充材料,把缺損的部分補上。最後進行打磨,使補配部位外形與(yu) 器物一致。”嚴(yan) 明聖說,要求較高的博物館修複,還有“著色”的環節,修複之後幾乎看不出有色差或者修補的痕跡。由於(yu) 這批文物是在喇家博物館作為(wei) 標本展覽,所以此次修複以考古修複為(wei) 標準,保證它的完整器型和器物的物理強度即可。
“我們(men) 剛拿到這件文物的時候,它是碎片狀態,隨著一步步地粘接過程,看到整個(ge) 器型慢慢呈現出來,非常有成就感。”嚴(yan) 明聖指著工作台上完成修複的一件陶器向記者介紹說。
圖為(wei) 嚴(yan) 明聖(左)正在與(yu) 同事觀察受損文物。 中新網記者李江寧 攝
嚴(yan) 明聖是一名“90後”文物保護工作者,但在此次喇家遺址受損文物修複實操隊伍中,已然是一位“老師傅”了。
“在修複過程中,有些文物上會(hui) 殘留一些記號,我們(men) 會(hui) 發現幾千年前製作陶器的工匠的指紋還留在上麵,修複有些絲(si) 織品時,製作這件絲(si) 織品的人的姓名也還在上麵,遇到這些記憶的符號的時候,我會(hui) 覺得離當時的時代特別近,幾千年後這件物品來到我的手中進行修複,能夠讓這些珍貴的曆史文物重現當時的模樣並加以展示,是非常有意義(yi) 的。”嚴(yan) 明聖說。
記者了解到,該批送至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進行修複的受損文物預計於(yu) 6月底完成修複。(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