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弗吉尼亞(ya) 大學代表團在清華大學參觀中美“乒乓外交”圖片展。
本報記者 張夢旭攝
1971年,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訪華時登上八達嶺長城並合影留念。
北京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hui) 供圖
1月7日,弗吉尼亞(ya) 大學代表團成員在八達嶺長城合影留念。
本報記者 趙益普攝
1月6日,弗吉尼亞(ya) 大學學生(左)和清華大學學生在中美青年乒乓球友誼賽中。
本報記者 趙益普攝
1月6日,中美兩(liang) 國青年在比賽間隙友好交流,探討練習(xi) 乒乓球心得。
本報記者 趙益普攝
1月6日,弗吉尼亞(ya) 大學學生和清華大學學生交叉組隊進行混雙比賽。
本報記者 張夢旭攝
中美關(guan) 係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活力在地方。半個(ge) 多世紀前,中美青年乒乓球運動員用友誼和真誠播撒了友好的種子,成就了“小球轉動大球”的佳話。2024年1月4日至8日,美國弗吉尼亞(ya) 大學代表團一行18人訪問北京,參加中美青年乒乓球友誼賽等紀念中美“乒乓外交”和紀念中美建交45周年相關(guan) 活動,續寫(xie) “乒乓外交”友好交流新篇章。
“乒乓球成了我們(men) 最好的交流語言”
1月6日上午,清華大學綜合體(ti) 育館內(nei) ,加油聲此起彼伏。來自弗吉尼亞(ya) 大學和清華大學的學生聯合組隊,進行多輪次乒乓球混合雙打比賽。小小的乒乓球來回穿梭,兩(liang) 國青年通力配合,贏得陣陣掌聲。
瀟灑的發球,靈活的走位,穩健的揮拍擊球,弗吉尼亞(ya) 大學學生謝家駿和清華大學學生李嘉懿頻頻配合得分、擊掌慶祝。“雖然是第一次搭檔,但我們(men) 配合很默契。我中文不太好,乒乓球成了我們(men) 最好的交流語言。”謝家駿說,和中國朋友一起贏得比賽感到十分開心,希望能第一時間把比賽視頻發給遠在美國的媽媽看。
弗吉尼亞(ya) 大學學生米莎與(yu) 清華大學學生曾加寶組成搭檔。在練習(xi) 環節中,對手朝著米莎的方向打來一記高難度弧圈球,米莎一時間有些不知所措,隻聽曾加寶喊了一句“我來”,便眼疾手快地衝(chong) 了過去,擋在米莎前麵,接住了這個(ge) 球。這有趣又溫馨的一幕,引來了現場觀眾(zhong) 的掌聲,也瞬間拉近了兩(liang) 個(ge) 年輕人的距離。“我的搭檔一直鼓勵我,耐心地指導我握拍、擊球。我們(men) 一起討論乒乓球和學業(ye) ,現在已經成了朋友。”米莎說。
在中美建交45周年之際,北京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hui) 邀請美國弗吉尼亞(ya) 大學代表團訪問北京,並聯合北京市體(ti) 育局共同舉(ju) 辦以“重走乒乓路·一起向未來”為(wei) 主題的中美青年乒乓球交流活動。在清華大學舉(ju) 行的這場乒乓球友誼賽,便是此次交流活動的主要內(nei) 容之一。盡管是臨(lin) 時組隊,但乒乓球迅速化解了兩(liang) 國大學生初次見麵的拘謹,讓他們(men) 很快熟絡起來,整場比賽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順利結束。賽後,兩(liang) 國大學生又聚在一起自拍留念,互留聯係方式。
在北京之行中,弗吉尼亞(ya) 大學代表團還參加了在清華大學蘇世民書(shu) 院舉(ju) 行的中美“乒乓外交”圖片展開幕式、中美跨文化交流與(yu) 挑戰研討會(hui) ,並出席了紀念中美建交45周年招待會(hui) ,參觀了天安門廣場、故宮和八達嶺長城等。
弗吉尼亞(ya) 大學學生冉婷隨團第一次來到北京,北京深厚的曆史底蘊和熱鬧和諧的煙火氣息讓她讚歎不已。“兩(liang) 國青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是未來美中兩(liang) 國關(guan) 係發展的重要基礎。回美國後,我會(hui) 將在中國看到的一切分享給我的朋友和家人。”她說。
“我的父親(qin) 曾是美國駐華使節,我在北京出生,然後隨父親(qin) 去了上海。”米莎和北京有著特殊的緣分,雖然兒(er) 時記憶已十分模糊,但她始終引以為(wei) 傲,“回到出生地北京,我比其他同學感觸更深,像是回家了。”
“‘乒乓外交’促進了兩(liang) 國人民之間的溝通和理解”
1971年4月,美國乒乓球代表團應邀訪問中國。一年後,中國乒乓球代表團回訪美國。互訪期間,兩(liang) 國運動員受到彼此國家和人民的熱烈歡迎與(yu) 熱情接待。中美“以小球轉動大球”,融化了相互隔絕的堅冰。
戴爾·斯威裏斯和康妮·斯威裏斯夫婦曾是美國乒乓球國家隊運動員,更是“乒乓外交”的親(qin) 曆者。回想起1971年首次訪華,康妮仍然記憶猶新。“出發前,我的心裏一直有些緊張,因為(wei) 對中國並不了解。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hui) 堂接見了我們(men) ,並引用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e) 乎’,這句話讓我們(men) 放鬆下來。”
戴爾參加了1972年接待中國乒乓球代表團回訪的全程。“我們(men) 與(yu) 中國運動員一起打比賽,一起乘飛機旅行,一起麵對觀眾(zhong) ,對我們(men) 來說,那是一段美好的時光。”戴爾表示,今天人們(men) 依然懷念“乒乓外交”精神,因為(wei) 它呈現了美中關(guan) 係中非常獨特的一麵,“‘乒乓外交’的精神是尋求友誼。期待兩(liang) 國年輕人繼續交流互動,續寫(xie) 兩(liang) 國人民友誼新篇章,促進兩(liang) 國關(guan) 係實現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乒乓外交’促進了兩(liang) 國人民之間的溝通和理解,打開了美中重新交往的大門,我真誠希望今天的年輕一代繼續發揚‘乒乓外交’精神,即使我們(men) 之間有分歧,但依然可以成為(wei) 朋友。”康妮表示,“乒乓外交”這樣的人文和體(ti) 育交流項目,可以推動兩(liang) 國社會(hui) 保持善意溝通,對兩(liang) 國總體(ti) 關(guan) 係產(chan) 生積極影響。
在“乒乓外交”的帶動下,體(ti) 育成為(wei) 中美民心相通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中國籃球運動員姚明曾征戰美國男籃職業(ye) 聯賽(NBA),受到美國人民喜愛。美國籃球運動員吉米·巴特勒去年遠赴中國貴州台盤村,實現了NBA與(yu) “村BA”的夢幻互動。北京冬奧會(hui) 期間,中美冰壺運動員賽後互贈徽章、兩(liang) 國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選手摘金奪銀後相擁而泣,在寒冬中傳(chuan) 遞著中美人民友誼的陣陣暖意。
“當我們(men) 有機會(hui) 見麵、交流、分享彼此經驗,我們(men) 就會(hui) 發現,實際上我們(men) 有很多共同點。‘乒乓外交’的曆史經驗證明,雖然美中兩(liang) 國文化傳(chuan) 統、社會(hui) 製度不同,但完全可以相互尊重、和平相處。”美中關(guan) 係全國委員會(hui) 副會(hui) 長白莉娟曾在1972年接待中國乒乓球代表團訪美。她認為(wei) ,推動美中關(guan) 係重回正軌,需要兩(liang) 國從(cong) “乒乓外交”中汲取經驗。“希望美中兩(liang) 國共同努力,致力於(yu) 建立強大、穩定和相互尊重的雙邊關(guan) 係。”
“希望能為(wei) 美中和平友好作出年輕一代的貢獻”
中美關(guan) 係要行穩致遠,歸根結底還是要傾(qing) 聽民意、順應民心。兩(liang) 國人民往來越頻繁,中美關(guan) 係發展的民意基礎就越堅實,空間就越廣闊,動力就越強勁。2023年以來,中美雙方積極推動民間特別是青年交往,努力架起更多相知相親(qin) 的橋梁,書(shu) 寫(xie) 更多麵向未來的新故事。
2023年6月,以“傳(chuan) 承友誼薪火 共創美好未來”為(wei) 主題的“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在福建福州舉(ju) 辦,“鼓嶺之友”部分成員等中美各界人士參加。72歲的“鼓嶺之友”成員穆言靈說:“鼓嶺故事對於(yu) 中外人文交流,特別是美中人文交流有著重要意義(yi) ”。
2023年7月,美中青少年學生交流協會(hui) 組織美國華盛頓州斯特拉孔市高中師生參加了第十七屆上海國際青少年互動友誼營。美中青少年學生交流協會(hui) 會(hui) 長莊漢傑表示,這些孩子從(cong) 中國返回後對中國有了更加客觀、全麵、真實的認識,“他們(men) 希望明年繼續到中國參加青少年交流活動”。
2023年10月底至11月初,美中航空遺產(chan) 基金會(hui) 代表團訪問中國,他們(men) 先後到北京、重慶、雲(yun) 南昆明、廣西柳州等地參觀考察,同當地民眾(zhong) 共敘中美民間友誼。訪華代表團中的美國飛虎隊老兵及後代表示,行程中許多動人場景讓他們(men) 印象深刻,今後將繼續致力於(yu) 傳(chuan) 承飛虎隊精神,增進兩(liang) 國人民之間的友好情誼。
2023年12月,北京大學乒乓球隊訪問美國,參加在首都華盛頓特區、舊金山、洛杉磯等多地舉(ju) 辦的紀念中美“乒乓外交”52周年係列活動。此次弗吉尼亞(ya) 大學代表團訪問北京,讓中美兩(liang) 國青年進一步通過乒乓球比賽重溫曆史、賡續友情。
弗吉尼亞(ya) 大學全球事務副教務長斯蒂芬·馬爾表示,美中兩(liang) 國在諸多領域有共同關(guan) 切,兩(liang) 國經濟聯係緊密、利益深度交融,注定要相互合作。弗吉尼亞(ya) 大學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賈斯汀說,隻有兩(liang) 國人民彼此了解,才能為(wei) 美中兩(liang) 國合作奠定基礎。
在八達嶺長城上,弗吉尼亞(ya) 大學學生們(men) 翻出一張1971年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訪華時在八達嶺長城的合影照片。年輕的學生們(men) 模仿起老照片裏的造型,拍了不少照片。新老照片跨越近53年,但和平友好的信念一脈相承。弗吉尼亞(ya) 大學學生呂潔說,“乒乓外交”飽含美中友好人士的智慧,看著前輩們(men) 的照片,想象他們(men) 當年登上八達嶺長城時的興(xing) 奮,她和同學們(men) 深有感觸,“希望能為(wei) 美中和平友好作出年輕一代的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