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1月30日電 台灣電力公司(簡稱台電)近日發布的2023年營收報告顯示,經增資、補貼、調漲電價(jia) 等嚐試後,該企業(ye) 去年虧(kui) 損仍有1985億(yi) 元(新台幣,下同),曆年累計虧(kui) 損為(wei) 3826億(yi) 元。島內(nei) “風傳(chuan) 媒”發表評論文章指出,民進黨(dang) 當局錯誤的能源政策和“凍漲”政策要為(wei) 此買(mai) 單。
據中央社、中時新聞網等台媒報道,台電稱2023年高額虧(kui) 損主要是全球燃料價(jia) 格飆漲所致。但台灣媒體(ti) 對此番解釋並不買(mai) 賬。
《中國時報》社論指出,台電將成本暴增歸咎俄烏(wu) 衝(chong) 突,卻掩蓋購買(mai) 光電與(yu) 風電的高昂成本。燃料成本增加無需究責,但不合理的能源政策是“人禍”,必須追究真相,厘清責任。能源專(zhuan) 家、台灣“中央大學”講座教授梁啟源也說,民進黨(dang) 當局強推“廢除核能發電”的能源政策,力求2025年建成“非核家園”,台電巨額虧(kui) 損是為(wei) 此一不合理政策付出的代價(jia) 。
台灣各界要求民進黨(dang) 當局調整能源政策的呼聲越來越高。台灣商業(ye) 總會(hui) 理事長許舒博表示,島內(nei) 九成以上能源依賴進口,近年國際原料價(jia) 格上漲,期盼新的執政團隊調整能源政策,穩定基載電力,避免拖垮台電。
除能源政策為(wei) 人詬病,輿論還將矛頭指向“凍漲”政策,即無論成本如何上漲,電價(jia) 都被民進黨(dang) 當局以行政手段控製在低位,維持表麵“好看”的通脹數據。
同樣為(wei) “凍漲”政策所苦的,還有另一家長時間虧(kui) 損的大型公營企業(ye) ——台灣中油,2023年其稅前虧(kui) 損180億(yi) 元,已連虧(kui) 4年。該企業(ye) 董事長李順欽曾表示,台灣中油2023年的“政策性負擔”為(wei) 805億(yi) 元。
“風傳(chuan) 媒”在評論文章中指出,“凍漲”破壞價(jia) 格機製,代價(jia) 高昂,難以持續。看似民眾(zhong) 享受了低廉電價(jia) ,然而受惠最多的是商家企業(ye) 等用電大戶,到頭來還要用納稅人的錢填補台電虧(kui) 空,實際上加劇了貧富分化。
《聯合報》也在《水電價(jia) 漲不漲不該成為(wei) 執政者討好特定對象的工具》一文中表示,水電等基本民生保障要素價(jia) 格漲不漲,應由專(zhuan) 業(ye) 機製決(jue) 定。成本上升理應反映到價(jia) 格上,而不是僅(jin) 考慮政黨(dang) 麵子“咬牙不漲”,再因債(zhai) 台高築而毫無緩衝(chong) 地大漲。
根據台媒報道,民進黨(dang) 當局經濟事務主管部門稱今年將繼續增資台電千億(yi) 元,助其解燃眉之急。台灣《中國時報》發表社論稱,台電已成超級財務黑洞,虧(kui) 損的大洞似乎永遠補不完。多位台灣學者指出,電費漲價(jia) 已是必然,梁啟源預測今年內(nei) 漲幅將達10%。(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