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跨越海峽的音樂之聲:台灣演奏員登“陸”探得新機遇

方堃 陳佳瑜 發布時間:2024-02-01 09:3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寧波1月30日電 (方堃 陳佳瑜)“我是跟著愛人敏孜來的,大陸音樂(le) 市場大且多元,且寧波在氣候、飲食等方麵與(yu) 台灣較為(wei) 相近,我倆(lia) 就選擇在這邊發展事業(ye) 啦。”台胞偉(wei) 捷是浙江寧波交響樂(le) 團的單簧管首席助理,他告訴中新網記者,登“陸”多年,已完全適應寧波的飲食文化,愛上了醉蟹、醉蝦等生醃食物。

  日前,記者走進浙江省三大交響樂(le) 團之一寧波交響樂(le) 團,該樂(le) 團成立於(yu) 2015年,由中央音樂(le) 學院院長俞峰擔任藝術指導,目前有團員100餘(yu) 名,其中有9名來自台灣的演奏員“隱藏”其中,其中還有4位在樂(le) 團中喜結連理,踏踏實實在寧波安了家。

  圖為(wei) “兩(liang) 岸一家親(qin) ”交響音樂(le) 會(hui) 演奏現場。陳佳瑜供圖

  成立不到10年的寧波交響樂(le) 團究竟有何獨特魅力,能讓這麽(me) 多台灣演奏員前來“投奔”?

  寧波交響樂(le) 團團長童銘告訴記者,與(yu) 歐洲一些久負盛名的樂(le) 團相似,台灣不少本土樂(le) 團曆史積澱深厚,但人員相對飽和、流動性低,部分甚至是終身聘任,這對青年音樂(le) 人來說意味著機會(hui) 少、競爭(zheng) 激烈。

  寧波作為(wei) 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海納百川、兼容並蓄是深刻在骨子裏的基因。寧波也是一座新興(xing) 的音樂(le) 之都,近年來承辦了不少知名賽事。“寧波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迅速,市場體(ti) 量大,對人才需求也更高,成為(wei) 吸引這批台灣年輕人的首要因素。”童銘如是說。

  “我們(men) 有成立之日就來的‘元老級’成員——台灣高雄的單簧管首席敏孜,還有今年夏天剛加盟的大提琴演奏員逸修。”童銘說,這些台灣演奏家都是樂(le) 團麵向全球公開招聘、在層層篩選後充實到隊伍中來的,與(yu) 大陸團員一視同仁,享受同等工資及福利待遇。

  記者了解到,寧波交響樂(le) 團年演出量超100場,其中一半以上在全國各地甚至國外,加上往返交通和定期彩排的時間,幾乎全年不停歇。

  “這樣的演出節奏和體(ti) 量對年輕人來說是特別好的成長平台和曆練舞台。”童銘表示,為(wei) 了激勵團員們(men) 不斷提升業(ye) 務水平,樂(le) 團還製定了嚴(yan) 謹的管理製度,定期由專(zhuan) 業(ye) 人士對演奏水平逐一進行業(ye) 務考核,根據結果給予晉升或降級。

  “我第一次來寧波是2016年隨台灣長榮樂(le) 團來演出,當時對這裏印象很好,城市幹淨、食物可口。”大提琴演奏員逸修表示,首次踏足寧波印象就很好,2023年正式加入寧波交響樂(le) 團後再看寧波,感慨這裏發展之快,高樓大廈林立,交通四通八達。

  出生台灣彰化的尹璘個(ge) 子嬌小,圓圓的臉蛋上一直掛著笑容,她是少有的女性圓號演奏員,和民革黨(dang) 員老姚是團內(nei) 的第一對“海峽組合”,她笑稱兩(liang) 人起了一個(ge) 好頭,從(cong) 此導致樂(le) 團的兩(liang) 岸夫妻檔“一發不可收拾”。

  來自台灣的演奏員鶴齡與(yu) 團裏的河南籍豎琴演奏員劉爽喜結連理,最近剛剛晉級成為(wei) “新手奶爸”。“來大陸工作後最大的感觸就是生活便捷,網上購物、電子支付、外賣點餐,一隻手機全部搞定。”鶴齡如是說。

  隨團參加國慶70周年聯歡活動、第十五屆亞(ya) 洲藝術節開幕式等多項國家級文化演出活動,赴意大利等多國開展文化交流……雖然這些台灣演奏員來團時間有先後,對寧波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認識,但他們(men) 已把寧波作為(wei) 第二故鄉(xiang) ,在寧波交響樂(le) 團鍛煉成長,不斷朝著更高的音樂(le) 目標邁進,奏響融“陸”新樂(le) 章。(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