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重返月球”路多艱

江子揚 發布時間:2024-02-05 10:51:00來源: 經濟日報

  時隔半個(ge) 世紀,美國“重返月球”的任務失敗了。

  當地時間2024年1月8日,搭載著“遊隼”號月球著陸器的“火神半人馬座”火箭,在美國佛羅裏達州發射升空。然而,僅(jin) 僅(jin) 數小時後,“遊隼”號推進係統內(nei) 部發生故障,造成推進劑泄漏,導致航天器動力不足。隨後,“遊隼”號研發製造公司“太空機器人”宣布:“在月球上著陸已經不可能了。”

  同病相憐的還有日本。

  當地時間2024年1月20日,日本小型登月探測器SLIM在月球表麵著陸。然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卻遲遲未宣布著陸成功。直至淩晨2時許,JAXA召開新聞發布會(hui) 稱,雖然探測器確認在月球表麵著陸,但隨後發現太陽能電池無法發電。

  登上月球,是人類千百年來的夢想。不過,上一次各國競相登月是半個(ge) 世紀之前的事了。1969年7月21日,美國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載著3名宇航員成功登上月球。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時,曾說過一句被後人奉為(wei) 經典的話:“這隻是一個(ge) 人的一小步,但卻是整個(ge) 人類的一大步。”

  既然人類已經登過月,為(wei) 什麽(me) 最近又開始紮堆“重返月球”了?

  澳大利亞(ya) 國立大學兩(liang) 位專(zhuan) 家最近聯合撰寫(xie) 了一篇文章,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第一,探索的渴望。文章認為(wei) ,拓展物理及生理極限似乎是人類的天性,過去如此,現在也如此。

  第二,搶占先機。根據1967年一份名為(wei) 《外層空間條約》的聯合國條約,不允許任何人把月球“據為(wei) 己有”。換句話說,誰能率先開展月球探索,誰就能掌握先機,研究並使用那裏的資源。

  第三,任務相對簡單。相比於(yu) 火星等其他星球,月球與(yu) 地球的距離較短。如果以無線電通信計算,延遲時間隻有不到2秒,幾乎可以算得上即時通信了。同時,月球上重力小,又沒有大氣層,軌道飛行器和登陸器執行任務的難度明顯較低,易於(yu) 實現突破。

  第四,想象空間夠大。在過去半個(ge) 世紀裏,大多數成功探月的國家均帶來了新發現。比如,日本的月亮女神號探測器和印度的月船1號月球探測器都發現了新的礦物分布區。

  第五,有助於(yu) 了解地球。在“阿波羅”係列任務之前,人們(men) 認為(wei) ,行星是很久很久以前塵埃顆粒慢慢凝聚而成的,直到“阿波羅”計劃把月岩帶回地球才顛覆了這一觀點。未來對月球的研究無疑有助於(yu) 幫助人類更好了解地球本身。

  史密森尼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專(zhuan) 家凱瑟琳·劉易斯也持類似觀點,並且尤其讚同前文第二條和第四條的分析。她認為(wei) ,對月球資源的占有和開發是各國競相“重返月球”最直接的動因。“如果要用曆史事件來比喻,這更像是另一場‘淘金熱’。”

  不過,盡管文章一再強調,相較於(yu) 探索其他星球,登月的難度較低,但開年以來的連續兩(liang) 次失敗還是給人類的勃勃雄心潑了一盆冷水。

  Astrobotic專(zhuan) 家推測,“遊隼”號之所以發射失敗,很可能是因為(wei) 某個(ge) 閥門沒有密封好。致力於(yu) 開發航天器推進係統的初創公司Benchmark Space Systems首席技術官傑克·托伊弗特則直言,“有1000種方式讓閥門不‘開心’”。

  JAXA專(zhuan) 家在談及太陽能電池為(wei) 何無法發電時則表示,太陽能電池硬件方麵發生故障的可能性不高,有可能是探測器姿態出現問題,未朝向太陽的方向,“相關(guan) 的數據正在分析中”。

  如此看來,在重返月球這件事上,人類還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jue) ,擺在眼前的問題涉及技術層麵、裝備層麵,長遠來看還有成本問題、商業(ye) 化運營問題。

  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重返月球”道阻且長。(經濟日報 江子揚)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